文 章

《看见》:打量柴静

田般冕  2013年02月20日 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话题人物,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话题人物所反射的,与其说是其自身的品质,不如说是群众的心理饥渴与社会的结构需求。

    2013年1月,柴静是文化圈的话题人物,也是娱乐界的话题人物。她的新著《看见》在市场上获得极大认同,1月14日的《南都娱乐周刊》的封面也揭示了柴静的婚恋现状,引起公众的兴趣。那么,娱乐杂志有权力、有必要刺探一位记者、电视主持人的私生活吗?我们不妨站得远一点来看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可以不去追究娱乐报道所体现出来的主观旨趣,而只把它视为一次社会的客观需求的满足。也就是说,不是哪个娱乐新闻记者有刺探的欲望,而是作为整体的社会有这个欲望,因此,记者所做的,恰恰是替社会去当了这回的“007”。社会,就是在“007”背后指挥的M女士。

    这次私生活的娱乐化报道,非但没有打破柴静的神话,可能反而达到了替偶像“杀菌消毒”的效果———哦,原来她谈恋爱也不过就如此嘛,并没有什么耸动的,如此一来,柴静作为一个话题人物反而更“卫生”了,更安全了。

    当代英雄已无法缔造孤傲狷介、离群索居的形象,相反,他们在建立另一种新的神话模式———“亲民的英雄”。奥巴马就是“亲民的英雄”:面带笑容,去握选民的手,在快餐店里款待外国政要,偶尔露一露磨损严重的鞋底,甚至不妨展示一下片刻的倦容,英雄就在你身边,英雄就比你高一点点。

    2013年第1期的《人物》杂志、1月14日的《南方人物周刊》,都选择柴静为封面人物。这些详细的报道、对谈似乎已经告诉我们:柴静正在朝“亲民的英雄”的方向迈进。

    《新闻调查》时期严厉激切的柴静形象,已经被一个更温和、更有弹性的柴静形象取代了。柴静在接受《人物》记者赵涵漠采访时也明确说:“我书里面写过钱钢老师给我的信,他在三四年前提醒过我,不要太爱惜自己的羽毛,一个人太爱惜自己的羽毛就走不动了。每天梳理自己,打理自己,生怕风吹着雨淋着,那就不好了。你怕你名字上沾染尘埃呢?对自己不要有洁癖。”“对自己不要有洁癖”,也可以视为对那些意欲维护柴静纯洁的新闻工作者形象的人的一种回答。“亲民的英雄”是不妨有一点小缺憾的,是可以出一点小纰漏的,小缺憾和小纰漏拉近了英雄与庸众的距离,让“亲民的英雄”更亲民也更英雄了。

    《人物》记者对柴静讲:“范铭(柴静好友、工作搭档——— 引者注)说,你曾说过,我不要求别人喜欢我,但我希望别人尊重我。”柴静回应道:“如果我很久以前跟她说过那样的话,现在我的想法也改变了。我觉得被人尊重也不重要,为什么一定要被人尊重,老有一个‘我’的想法呢?”放弃这个被放大了的“我”,并不意味着就泯然众人了,而是说,现在的这个“我”本身就更大,能包容下更多的东西了,因为以前冀求的“尊重”已经变得理所当然、唾手可得了。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能够说出“为什么一定要被人尊重”的柴静,无疑更成熟了。然而,我们仍然不妨再站得远一点来看。也许,经过一路打拼,经过费力攀援,你站到一个更大、更平、更自由的平台上,你的心态很自然就平和了。这样的心态,究竟是处境使然,还是修炼的结果,其实是费思量的。我们看英雄,总看重他“双手擘开生死路”的个人奋斗,却每每忽略,其实,有什么样的群众,是什么样的时代,就出什么样的英雄。

    老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但英雄起于微末的故事最有意思。《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刘珏欣的报道里写道:“刚从《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职位离开的钱钢,2001年被白岩松短暂拉到《时空连线》。办公室很小,钱钢常搬出三四个椅子,和来访的朋友们高谈阔论,紧挨着旁边办公桌。那正是柴静的桌子。钱钢记得:‘她应该挺注意我们聊天的内容,有时候听着听着就笑起来。’”这种“听壁脚”的姑娘能成大器啊。

作者:田般冕

来源: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