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陈志华:愿更多人一起来关注乡土建筑命运

作者:姜妍   2013年02月06日   来源:新京报网·2012年度好书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有没有下一部,我不知道

    《中国乡土建筑初探》,书名中“初探”二字,尤须注意。这是一本未完成的书。在中国乡土建筑逐渐被破坏的当下,陈志华先生仿如与时间赛跑,保留下部分乡土建筑的文化记忆,但不是全部。

    这本书叫《中国乡土建筑初探》,但是后半部能写不能写我根本不知道,现在破坏得一塌糊涂,简直伤心啊,多好的东西全毁掉了。

    楠溪江一共267个村子,他们的领导在饭桌上当着我的面说, 他们留两个。有些县可以一个都不保,但楠溪江好东西可多了。我当时说“那太少了。”他就和旁边的书记叽咕两下,跟我说“陈老师,看你的面子,保三个。”这就是前两年的事情。他还跟我说,一年半以内,县级干部不会卖力工作的,因为马上要换届了,做了就是给别人做的。那我这个教书的不是最吃亏?一天到晚都是把肚子里的东西教给人家。

    在意大利,文物建筑保护是一个很高的职务,他们体制也非常厉害,文物保护直接归议会负责,不向总统负责。我在那儿的时候,他们培养一批一批的文物建筑保护的人才,一批就有3000人哪,老的专家都还在,他们一批就培养3000人。我们中国的文物至少不能比意大利少吧?现在很多事情,稍微复杂一点就由建筑师去弄,我们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但建筑师是一个破坏力量。

    旅游在中国变成了长假知识

    2012年陈志华先生的主要工作,是进入乡村,实地进行乡村保护工作,区分新村与老村,确立需要保护的部分。他发现,一些已经受保护的村落,因为旅游的开发,又遭到新的破坏。

    去年我主要去的是浙江,把我们第一个做的村子做个保护规划。和别的地方比,那个村子现在算是绝对满意了。我们做规划,老村新村分开。本来我们是不做这个工作的,我的设想是要赶快,要一本一本地写。而且我们写的深度也就是这样了,不然这边还没写出水平,那边就没了,破坏得太快了。我的想法一直是,适可而止,然后赶快换一个,要把面摊开,多做一点,不是写一个写成经典。也没办法啊,只能这样,现在没什么人在搞。你们在报纸上可能觉得挺热闹,你想想中国有多大?有多少个村子?一个楠溪江就267个村子,你怎么办哪?

    不能写得很细,这一点我们也是很伤心,谁都愿意写得细,写得深刻。可这边多2000字,那边一个村子就没了。

    江西婺源我们去做的时候整整齐齐的,现在一塌糊涂。有一次预计我去10天,从诸葛村出发,结果去了第二天就回来了,伤心啊,搞得一塌糊涂。野蛮到连国家的公路都给你拦截住,跟你要票,你给钱他把门给你打开。

    现在还有些村子是花了钱想修修,结果一修就修坏了。因为老是想提高,农村就是农村,要保留农村的味道。结果就是造假东西,本来过去踩着石头过河,石头要铺成直线,越来越好,你才挑得动担子。现在都把石头做得绕来绕去。还有那些风车啊、桥啊,很多都是假的。我不是反对赚钱,但不能用骗人的方式。旅游在欧洲兴起是为了长知识,但是在中国变成了长假知识。

    钱还没赚够,文化就不值钱

    陈志华先生选择从事中国乡土建筑保护工作,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既要与时间斗争,又需逆城市化之流而上,他希望更多人与他同道而行。

    古村落保护到现在为止,我看不出什么往好的方面发展。楠溪江最近几天又传来一个消息,就是要大规模地开发。现在钱还没赚够,文化就不值钱,可人类发展文化是属于最高境界。

    现在没有动手动脚的村子几乎没见过了,除非是废了的村子。我们现在做的一个课题,在浙江一个山上的村子。现在在山脚建了新村,原来在山上的老村子只剩下一些老头老太太安度晚年,在我眼里看,扔掉的那个老村子更美。

    这个村子在很陡的山坡上,连贯了两个县之间的一条路,两个县城过去都必须经过它。这个村子的距离也合适,从县城走过来走半天。走人、运输商品都要经过这里。

    你见了这个村子,你就知道过去老小说里写的,这条路是我的,留下买路钱,是有道理的。修那么一条路,不容易。村子的房子建在山坡上,山坡又陡又窄,所以造成了村子建筑也很有特色。

    这种还能保留下来的村子都是交通比较不发达的,条件比较艰苦的,不艰苦早就没了。但是干这个工作挺开心的,非常有乐趣,就是穷,不过我和李老师不怕穷。

    做乡土建筑保护挺难的,现在大家都想发财。我们就那么几个人,以前乡土建筑做过一次全国性的普查,但好像也没起什么作用,我们再下去也没人提这个事了。

    致敬词

    中国乡土建筑,承载了传统中国的最朴实的生活记忆,但近百年来,中国急切步入现代化转型与城市化建设过程,撕裂着我们对本土传统的欣赏与认同,本在乡野天地间各奏一方文化乐曲的乡土建筑,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渐行渐远。陈志华、李秋香两位学者,温情而执著地将乡土建筑带回我们的视野,这是我们即将失去的风景,是我们可能忘却的历史,也是我们在未来的历史中不能承受的丧失。

作者:姜妍

来源:新京报网·2012年度好书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