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
《第二十二条军规》
《他们携带的东西》
本周四,2012年《卫报》首作奖于伦敦揭晓,美国作家凯文·鲍尔斯凭借小说《黄鸟》获奖。这本名为《黄鸟》的描写伊战的小说书名取自美国军队的一首进行曲,而评论者则将鲍尔斯的小说与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和海明威拿来做比较。
奖项颁布之前,鲍尔斯在得克萨斯接受了《卫报》的电话采访,称自己对获奖非常高兴。“能得到这个奖真是太棒了”,鲍尔斯说,“尤其是当我回想独自一人长时间坐在桌前写这本书的日子,那时我怀疑根本不会有人对这本书感兴趣。”
鲍尔斯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写作了,那时他住在弗吉尼亚,此后他继续写作,但他一直认为“所有的作家都是从纽约来的”。
“我在伊拉克服役的日子获得的一个真实的收获就是,我不再害怕失败,也不会有任何预期觉得我需要遵循任何常规。”鲍尔斯说。
鲍尔斯曾于2004至2005年间在美国军队服役,并被派往伊拉克摩苏尔和塔拉法地区担任炮兵。《黄鸟》讲述了两个年轻士兵在战场求生的悲剧故事。在伊拉克,21岁的士兵巴特尔和18岁的士兵墨菲在一场血腥的城市争夺战中并肩而战。两人从最初入伍之时就是朋友,巴特尔更承诺无论如何也要把墨菲安全地带回家。然而,两人同时陷入了一场彼此都没有准备好的战争中。在之后漫长的日子里,两个年轻士兵不得不彼此互助,对抗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这既包括身体上的疲劳,精神上的压力,也包括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当现实逐渐抹杀了和梦寐的区别,墨菲变得越来越情绪不稳,巴特尔所能做的也变得愈加困难。
《黄鸟》书名来自巴特尔在军队学会的一首进行曲:“一只黄鸟/长着一只黄喙/栖停在/我的窗沿上/我用一点面包屑/引诱它/然后砸烂/它的蠢头。”
鲍尔斯在伊拉克的经历可能并没有书中角色的经历那样极端,但他说,“我确实在战场上。我对他(主角)经历过的那种恐惧感同身受,而他回到家后的困惑我也强烈地感受过。”
对鲍尔斯来说,这本书给了他一个展示其在伊拉克时期就提出的问题的途径——包括“当牺牲你的人道主义精神可能是你唯一能活下去的方式时,怎样保持这种人道主义”。
首作奖评委会主席、《卫报》书评编辑丽莎·阿勒代斯(Lisa Allardice)认为鲍尔斯“完全符合首作奖的富有潜质、富独特性、显现罕见才华的标准”。
“这是一本由一个亲历战争的人写下的关于战争的书。凯文·鲍尔斯是一个诗人,同时是一个伊拉克老兵。这本书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组合,它的题材是残酷而恐怖的,但它的表达却是美丽而诗意的”,阿勒代斯说。包括阿勒代斯、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在内的评委会认为,“《黄鸟》是对战争、友谊和死亡的极其敏感却绝不煽情的探索。鲍尔斯细致地写下了他在伊拉克的经历,他令人心碎的回家的过程,以及伊战带来的后果。它显然是自传性的,但作者对自己的经历进行了有力的虚构”。
《卫报》首作奖已连续评选四届,评选范围是各领域内的作家写出的第一本著作。过去获奖的作品包括扎迪·史密斯的小说《白牙》(White Teeth),亚历山大·马斯特斯(Alexander Masters)关于一个流浪汉的生活的作品《斯图亚特:一个倒退的人生》(Stuart:A Life Backwards)以及悉达多·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探讨癌症的《万疾之王》(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编译:乔苏
【延伸阅读·小说中的战争】
《永别了武器》
厄内斯特·海明威
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是关于一战的经典之作。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结果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小说依托海明威本人的参战经历,将残酷的战争与柔美的爱情并置对照,效果强烈,不仅是战争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也是现代文学中的名篇。
《第二十二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
这部小说发生在二战末期意大利厄尔巴岛以南八英里的一个美国空军基地——皮亚诺萨小岛上。轰炸手约塞连上尉像只惊弓之鸟,在一片混乱、荒谬与恐怖中,置一切权威、信条于不顾,为保存自己的性命而进行着几近疯狂的努力。在这个岛上,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逃避作战飞行。但是他发现,“第二十二条军规”在阻碍着他的努力……在这部充满黑色幽默的小说中,海勒将战争以及官僚机构的疯狂和荒诞展现在读者眼前。
《他们携带的东西》
(The Things They Carried)
蒂姆·奥布莱恩(Tim O'Brien)
蒂姆·奥布莱恩这本关于战争的小说很难定义——你既可以说它是一部小说,也可以说它是一个短篇小说集。不管它是什么,奥布莱恩关于越战的探索和反思是惊人的,他深刻地展现了越战给士兵们带来的身体与心理创伤。
【天下新书·非虚构】
《当美国与中国初次相遇》(When America First Met China: An Exotic History of Tea, Drugs, and Money in the Age of Sail)
埃里克·多林(Eric Jay Dolin)著 Liveright 2012年9月
本书是一部关于鸦片、茶叶走私时代中美贸易冲突的史诗性巨作。在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里,畅销书作家埃里克·多林追溯了中美贸易的最初时代——那时正是19世纪,浩瀚的太平洋隔开了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强国和一个日趋衰落的古老帝国。这无疑也是当今中美关系的一个隐喻。如果说中美之间的最初贸易催化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它也同时造成了环境和人权方面的灾难,这样的灾难至今仍会显现。本书细致描绘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从罗伯特·莫里斯到乾隆皇帝,从走私贩到政客,从苦力到小妾,勾勒出一幅19世纪的生动图景。本书还配有16页彩色插图以及83页黑白照片。
《以前的人:俄国贵族最后的日子》(Former People: The Final Days of the Russian Aristocracy)
道格拉斯·史密斯(Douglas Smith)著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2年10月
史诗般的视角,精确的细节,跌宕的人性戏剧,《以前的人》一书第一次撰述了俄国贵族阶层在布尔什维克风暴和斯大林统治期间的历史。被剥夺的宫殿,被焚毁的财产,绝望的反抗、监禁、流放乃至处决,这些绵延百年的俄国贵族们曾经是财富的拥有者,艺术和文化的支持者,而在历史的变革中成为被摧毁的一代。《以前的人》一书同时也讲述了那些被贴上“阶级敌人”标签的贵族,如何克服心灵的伤痛,在一个充满敌意的苏维埃时代存活下去。本书通过两个贵族家庭的编年史写作,揭示了在最黑暗的年代,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如何进行的。
《大铁路革命》(The Great Railroad Revolution: The History of Trains in America
克里斯蒂安·沃马尔(Christian Wolmar)著 PublicAffairs 2012年9月
铁路造就了美国。当1830年美国第一条铁路——巴蒂摩尔-俄亥俄线开通,它无疑开启了美国的现代化进程。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美国的铁路系统都远远发达于欧洲,正是这一系统使得普通美国民众的生活也因铁路而改变,到了上世纪初,200000英里的铁路几乎覆盖了全部美国国土。直到20世纪中期,汽车、航空工业的兴起,才逐渐让美国铁路失去了曾经的光彩。作为铁路研究专家,沃马尔讲述了美国铁路的光荣历史,同时也期待铁路能重拾昔日的辉煌。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