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结构经济学》,作者:林毅夫,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定价:45.00元
2008年6月,林毅夫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2012年6月,他在世行任期届满,回归祖国后,他说:“新结构经济学就是我在这四年学习的毕业论文”。
邓小平讲“发展才是硬道理”,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将发展问题重新带回到人们视野的中心,并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和政策框架——新结构经济学。这一崭新的理论框架被称为最新一代的发展经济学,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未来指出了一条最有前途的发展路径。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座新结构大厦,究竟是如何建成的。
【根基】
新结构经济学顾名思义,研究的是经济结构,结构升级是现代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特征。落后几乎与农业国画等号,而工业化也无疑成为先进的代名词,于是,二战后第一代结构经济学者抓住了这一关键,建议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集中一切力量发展工业,以为人为抬高重工业的比重是提升产业结构的一条捷径。然而事与愿违,这些“拔苗助长”起来的企业因为先天不足而缺乏竞争力,根本无法担负起振兴国家的重任。
旧结构经济学的失败在于其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却没有认清问题的本源。在旧结构经济学者们看来,结构是可以外生强加给一个国家的,无论其国情如何,而林毅夫富有创见性地提出,一国的经济结构是由其他因素动态决定的,新结构经济学正是研究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及其动态变迁机制的一门学科。
【框架】
作为一个指导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框架,其思路非常清晰,首先指出了一国最根本的经济结构是其要素禀赋结构,也就是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土地、人力、资本的相对多寡程度,比如有的国家幅员辽阔但人口稀少,那么它的土地要素相对人口来说就是较为丰裕的。“物以稀为贵”,数量多自然就价格便宜,要生产同样的产值,多用便宜的要素、少用贵的要素当然更划算一些,所以这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最初多半是要靠畜牧业起家。由此,该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就决定了它的最优产业结构。要想发展更为先进的产业,归根结底要有相应的要素结构作为支持。所以如何实现产业升级的问题就归结到如何转变要素结构的方向上来。
【设施】
框架是大厦的钢筋铁骨,也是其屹立不倒的力量支撑,但光秃秃的骨架看起来难免让人有一种冷冰冰的感觉,还要为大厦装备一些人性化的配套设施。作者在第三章给出了一个非常详细的实用操作指南,那就是以“两轨六步法”为主要内容的“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
在这个实用框架中,作者以六个循序渐进的步骤,几乎是手把手地引导政策制定者如何找到通向产业升级和最终富裕的康庄大道,以及如何在这条大道上跑得快,跑得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是指产业发展不能遍地开花,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资源贫乏的情况下,更要集中有限力量去重点发展优势产业,以带动整体经济的增长。至于如何“选优”,正是“甄别”作用的体现。“有所为”是指政府不能采取自由放任的策略,把一切都交给市场,在市场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如基础设施、前沿研发,政府必须发挥积极的协调和引导作用,这便是“因势利导”的意义所在。
【样板间】
配套设施虽然齐全,但对于新的入住者来说可能还是有些陌生,好在大厦的主人足够体贴,为了让入住者对方法的应用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还精心“装修”了一个“样板间”以供参观学习。这个“样板间”就是第四章介绍的尼日利亚的案例。尼日利亚作为发展中国家,其要素禀赋有着突出的特色,它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曾依靠石油出口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它同时又是人口大国,然而迅速发展的石油产业却并没有为1.5亿人口带来收入的相应提升,失业问题仍非常严重。
大厦的建成并非一日之功,也绝非一人之力,好在追求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的路上从不缺少知己。回首过去,新结构经济学所指出的发展路径已经在众多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得到验证,放眼未来,在越来越多参与者的支持下,它还将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走出困境,通向繁荣。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