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冬牧场》:不只是一双好眼睛

作者:陈举   2012年10月25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南方阅读周刊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冬牧场》,李娟著,新星出版社2012年6月版,29.80元。
 
    《冬牧场》读到243页的时候,这本书只剩下几十页,但我没有继续往下读,把这页前后的一小部分反复读了几遍,因为太意外了。相比起李娟之前的几本散文集《冬牧场》相对完整,勾勒出一条随哈萨克族人进入冬牧场度过长达半年冬天的时间线。了不起的是她不吝抛弃故事的线索,越来越轻松地把文字带到一连串自问自答上,“这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与其说我是骄傲的,不如说我是害怕的。”这条时间线纤细,让它充实起来的,是不在乎线索的幽默和灵活。不急躁,但绝不温顺。

    阅读经历里,从没有看着一个作家发生变化这样的事发生,读完《冬牧场》后,第一次有了这新鲜的感受。李娟的变化处处充满意外。前年看她的《阿勒泰的角落》时,印象最深的是说不上有任何情节的一篇——— 站在白晃晃的阳光里,在河边,空旷无物。只写那种会让一切都消失的白色,在阳光下站得久了,人好像都会消失。在一堆相对紧凑的哈萨克族人故事里,这篇很不一般。而到了《冬牧场》,有了连贯的时间线,这个“不一般”放开了,找到了生根发芽的土地。无处不在的幽默并没有让它读起来如沐春风,好奇心、孤独、身处他族中的隔离、对自然的赞叹畏惧在漫长的冬季中显露出来,自由和真实以既非好,也非坏的气息散漫在整本书中。

    8月底出版的《羊道·前山夏牧场》和《羊道·深山夏牧场》,在报刊连载时断断续续读过,那时对李娟的变化还是朦朦胧胧的。而在7月《天南》杂志上李娟和欧宁的一场对话,李娟自己说自己,点出了一些变化的来由“我写一些文字,是我觉得这个事情特别有意思,因为这个事情而展开这么个篇幅,而把自己放在一个模糊、很特别的角度去参与这件事情,虽然这样一写故事就变得特别的美好特别有意思,可是心里就是不舒服,因为实际上可能有些东西有些心态有些情感你不是那个样子的,你为了让文字更加融洽一些,为了让别人读得更加舒服一些而让自己那样子难受。现在写,更多时候是为了自己吧。很多人都说我越写越不行了,说是露怯呀什么的,可是我觉得恰恰相反,我觉得我越写越打开了,越踏实了,不会去搞那些自己把握不了的,或者把握起来很不对头的东西。”

    有朋友说起,李娟如果离开阿勒泰,她还能写什么?我认为这是个假问题。在冬牧场里,人、羊、马、骆驼、草,都摊开在能轻易消除生命的大地上,生命的距离因为必须紧紧相依而缩紧。这可能是李娟从不按一种“城市化”的思路去写哈萨克族人的原因,没有悲叹游牧民族命运在时代中的变迁,没有渲染族群间的对比差异,也没有独赏自身的孤独。体验、描述,只能说是一种天赋。天赋,多么重要啊!即使到了另一种距离里,它也是不会消失的。她在《冬牧场》里展现的,不只是一双好眼睛。  

作者:陈举

来源:南方都市报•南方阅读周刊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