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明天出版社重磅推出《1938回答2026》。全书以一个奇幻邮筒巧妙串联起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为西南联大)与2026年的当代校园,让烽火岁月的刚毅坚卓照见当下青少年的成长之惑。该书自出版以来获得业界和读者的高度认可,已相继入选2025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国好书”2025年7月推荐书目及全国百班千人2025年暑期推荐书目。
《1938回答2026》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作者:徐海蛟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5月
作为备受关注的新锐儿童文学作家,徐海蛟坚持围绕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孤独、关爱等情感展开创作,旗帜鲜明地捍卫着少年儿童无惧世俗的成长。新作《1938回答2026》是徐海蛟“献给这一代被成功学裹挟的青少年”的礼物。他犀利指出这一代人正面临“成长被剥夺”的现状,而他要做的就是为迷惘的青春建造一座想象中的灯塔,让新青年重拾西南联大“刚毅坚卓”与“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的精神火种,回应读书何为、人生何为、未来何为的生命叩问。

在《1938回答2026》中,徐海蛟以“历史悬疑+奇幻解谜”的笔法,让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在双线叙事中徐徐展开。创作中,他坚持“故事先行”,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在真实的历史上虚写故事,让西南联大精神不再是书本概念,而是自然融入每一次选择和每一封信中,最终成就一部既深刻又好读的佳作。
可以说,《1938回答2026》不仅是徐海蛟创作生涯中突破自我的作品,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学实践,为现实中迷茫的青少年提供了一堂关于生命价值与青春理想的生动课程。日前,百道专访了徐海蛟,请他分享这部作品的创作心路与其背后的现实关怀。

徐海蛟
百道网:您曾提及这本书是“献给这一代被成功学裹挟的青少年”的,怎样理解这句话?请谈谈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
徐海蛟:这本书是写给当代青少年的,在成功为生命纲领的当下,我更关注的是这一代青少年所面临的困境。这种困境主要来自成长的被剥夺,外界的成功学和父母望子成龙的期待都在绑架这一代孩子,让他们变得无所适从。庞大的青少年群体需要有作家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发言,他们的声音需要被听见。当然,他们也需要被告知。我想告诉广大青少年,考试和成绩固然重要,但考试和成绩一定不是成长的全部,我们要以世界为课堂,而不是以课堂为世界。
我写这部书,就是想给迷惘中的青少年一种清晰的信念,这种信念就是西南联大的“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也是西南联大的“刚毅坚卓”。好比大海上千帆竞渡,是需要灯塔的光指引的,我想做的就是为孩子们建造一座想象中的灯塔。

百道网:您希望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为青少年读者带来哪些启发?
徐海蛟:这一代孩子是有困惑的,这种困惑我称之为“成长之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很迷惘,这种迷惘主要来自两个层面:一个是关于学习的,也就是为什么要学习;另一个是关于未来出路的,读了书,有了更高的学历,但未来我能够去干什么?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大人,也困扰着孩子。这一代孩子被紧张的现实浸泡着,他们的理想萎缩了。
我希望借助这样一场对话,告诉孩子读书何为、人生何为、未来何为。我想让他们明白生命是有价值的,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并不会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几场考试的失败被轻易剥夺。
百道网:闻小秋和梅姝构成了鲜明的镜像对照,两个时代的少女面临的困境有何异同?她们的成长弧光最想传递给读者的是什么?
徐海蛟:生活在1938年的梅姝,面临的困境是战争和家国的动荡,是烽火和硝烟中生存和毁灭的问题;而生活在2026年的闻小秋,她面临的困境是成长中的迷惘,是在物质丰富、资讯爆炸的时代中,如何确认自己的位置和身份的问题。当然,两个不同时空的女孩,她们又有着相同的成长诉求,就是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时代中赢得价值。
在两个女孩互相呼应的心灵成长中,我想告诉读者,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也都可以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最大的光彩和价值。

百道网:跨时空书信这一设定非常巧妙,为什么将1938年的西南联大与2026年的当代校园这两个遥远的世界连接起来?是先有时空对话的想法,还是先确定了西南联大与当代教育两个议题后,才找到的连接载体?
徐海蛟:是先确定了西南联大与当代教育两个议题后,才开始思索如何用更巧妙的方式呈现两个时代的关系的。
小说首先是文学,它当然也附着着作者的价值观,但好的文学显然不能“价值观先行”,而要“故事先行”。这样一来,用什么方式展开故事确实是这个作品最核心的问题。在反复斟酌后,我想到了两个神秘邮筒,以此串联起不同的时空,让两个不同时代的女孩通过邮筒进入彼此的世界。

百道网:“历史悬疑+奇幻解谜”这种类型的叙事手法在儿童文学中并不常见,您采用这种方式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徐海蛟:确实,尤其是现实主义风格的儿童文学,比如主题出版类的儿童文学,大部分作者喜欢处理得非常现实,或者说非常老实,缺少文学的轻盈和奇妙。这样既削减了作品的艺术性,又非常影响阅读体验。
写作《1938回答2026》的时候,我就想着寻求一次突破,这种突破首先是来自作品形式的。纳博科夫曾反复强调风格和形式对于作品是首要的东西,是否首要并不好说,但好的形式确实非常关键。所以我想在这部作品中放入各种各样的元素:历史、推理、悬疑、穿越、现实主义……这些元素能带给读者一种更好的阅读体验,只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才有可能带来心灵的回响。

百道网:书中描绘了大量鲜活的西南联大生活细节,在将这些真实史料与虚构情节融合时,您如何保证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有文学创作的感染力?
徐海蛟:这确实是一个大难题,写小说本是天马行空的事情,但因为这是一部涉及真实历史的小说,又让我变得亦步亦趋。既要确保作品的真实性,又要确保文学性,如何让这两者达成一种平衡呢?我采用了虚实相生的做法,涉及西南联大的部分,全部采用真实史料,联大所在的昆明一地的地名、街巷名,以及涉及联大的重要历史事件,这些都保持真实。作品中的角色则有一部分是真实的,例如联大的一些教授。但小说中还有一部分人物是纯粹虚构的,比如联大的学生、革命者,还有日本特务机构里的人,以及在2026年时空里的人,这些都是虚构的。
写作这部作品既要费尽想象力,又要做足历史的研究。当然,作品的效果也是我个人满意的,它给人一种亦真亦幻之感,以至于很多读者热切地关心着书中人物的命运起落,显然,读者应该是将每个人物都看成真实的了。

百道网: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将“联大精神”转化为“活”的精神源泉。创作中是如何完成这种转化的?是否担心过这种精神会被简化或误读?
徐海蛟:我刚才有提及,小说首先是故事和文学性先行的,不是观念和主旨先行。那如何将“联大精神”转化为“活”的精神源泉呢?我采用的办法就是融入生活,让“联大精神”变为日常中的动力,变为肉眼可见、触手可及的细节。细节才是小说中最具生命力的存在,所以我并不担心这种精神会被简化和误读。精神存于故事中,只要故事在流传,精神自然随之生长。
百道网:创作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难点是什么?回溯创作生涯,这本书处于怎样的一个坐标?这次创作给您带来了哪些新的突破?
徐海蛟:最大的难点是历史和文学、现实和想象的边界处理,还有小说时间线。编辑根据史实将时间线推后了一个月,没想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带来了大量的后续工作。我和编辑一起反复推敲梳理每一个细节,花了大量时间把时间线重新理顺……
这本书是我写作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它是我走出以往写作舒适区的开始,也是我儿童文学写作中的一部突破自我的作品。它让我深切感悟到,好读真的是一部书的王道,风格和形式在长篇小说中同样无比重要。

百道网:《1938回答2026》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韩剧“请回答”系列,后续是否还会围绕历史与当代对话这一主题继续创作?
徐海蛟:这个书名其实经过了漫长的磨合,后来的定名灵感来自两个时代的对话这样一个构想,而且孩子们告诉我,这个书名很有未来感,是他们喜欢的。当然,可能潜意识里面也受到了韩剧“请回答”系列的启发。
历史与当代对话确实是我这几年写作的主要方向。从书写中国古代文人命运的《故人在纸一方》,到书写中国科举史的《不朽的落魄》,再到书写中国古代文人生活方式的《生而有趣》,直至《1938回答2026》,我几乎都在进行着历史回应当下的写作,在历史中习得智慧,并且让历史焕发出新的光泽,这是我接下来几年还会持续做下去的事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