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从李白到黄巢,二十个主题读懂唐诗背后的历史真相

张洁  2025年11月10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纵观中国古代艺术史,唐诗无论在艺术价值还是数量上都为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那些精炼的文字中,大唐王朝近三百年历史历历在目,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唐代历史的全新窗口。

《唐诗中的历史:战争、王朝与兴衰之歌》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石云涛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

四川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川人社)推出的中国唐史学会理事石云涛的著作《唐诗中的历史》是一本以诗讲史,全面解读大唐各时期重要诗人“诗史”的著作,书中再现了千年前未被发掘的真实情感和人性光辉。石云涛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唐诗之路研究会常务理事,多年来从事汉唐历史与文学、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出版了《汉代外来文明研究》《唐诗镜像中的丝绸之路》等作品20余部。

《唐诗中的历史》是石云涛“以诗讲史”的一次新尝试,希望通过追随唐人“诗路”印记,剖析大唐历史盛衰。为实现这一愿望,石云涛在浩渺的唐诗中选择了一些传诵度高且具有史料价值的作品,并将其归类在二十个主题中进行历史解读和艺术分析。这些主题刻画了初唐时期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盛唐时繁华下的危机暗伏,中晚唐政治形势的反复,还有他本人对唐代文化精英所处的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细致剖析。

责编 唐虎

古典文学类图书应该破除“小众”的帽子

在《唐诗中的历史》的唐虎看来,古典文学类图书应该破除小众的帽子,用现代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传达古典文学的人文价值,使其成为能够争取到读者的活文化。

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南北朝分裂后的大一统时期,隋唐在文学上最盛者便是诗,尤其是作为主体的唐诗,即使在千年后依然流传甚广。无论课堂内还是社会中,被当作国人宝贵精神财富之一的唐诗总能不断响彻在人们耳边,但对于这样一份瑰宝,仅仅追求其韵律、字义之美便足够吗?川人社和石云涛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们更想要帮助读者了解唐诗背后的故事、领略唐诗的不朽魅力。

“在最初接触到这部将唐诗的解读和历史的叙述结合起来的作品时,我们发现将唐诗放在唐代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解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一尝试,既让我们在更广阔的背景上观察一首首文学瑰宝——唐诗,又让历史的细节和内面、人的思想情感和心态逼近我们眼前。”

与川人社以往出版的古典类书籍不同,《唐诗中的历史》并非文献整理,也不是学术研究,而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文史普及读物。书中作者由史引入诗,由诗补充史,搭建了一个“大历史+小细节”的架构,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从而让他们爱上唐诗,爱上唐史。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陈寅恪曾在其代表作《元白诗笺证稿》中首次将“以诗证史”发展为系统方法论,通过考证诗歌创作背景、校勘文献,重构历史场景。“以诗证史”是更偏向学术研究的考据工具,《唐诗中的历史》在“以诗讲史”“诗史互证”中走出一条新道路。通过两者的双重积淀和双向奔赴,《唐诗中的历史》更好地发挥唐诗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同时通过有依据的书面表达避免越界的过度解读。

“书中用了二十个章节来讲述唐朝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在同一个章节下,还有多次的视角变化,如同《资治通鉴》编年下的纪事体,避免了枯燥的考据,叙事非常连贯。读者仿佛在观看一个放大了的历史事件切片,可以轻松地了解唐代各个时期的大诗人亲历的事件,回到诗意生发的现场。”

唐诗是一幅历史的散点图,藏着大唐的兴衰

《唐诗中的历史》的引言中这样写道:“历史是一条永无尽头的河流,诗是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的浪花,它们是一体的……读史,也要读诗,历史才有美感和温度;读诗,也要读史,才知道其渊源所自。”

每一首诗都有其写作背景,其中就藏着历史,至于哪些作品可以归为诗史,则见仁见智。大诗人杜甫的诗常被称为诗史,但实际上,唐诗中具有诗史价值的不止杜甫的诗,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杜甫穷其一生不过经历了五分之一,其作品在几万首唐诗中也只是沧海一粟。石云涛通过多年观察,认为具有诗史意义的作品应与唐朝的重大事件相关,并揭示了唐朝兴盛衰败的轨迹,此外,还应具有文学价值高、历代传诵等特点。

“唐代的大诗人代不乏人,而且眼界开阔、个性突出,敢于直言而无所忌讳。本书就是选择了唐代各个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受到历史事件刺激而创造的作品,进而展开一幅唐代历史的散点图”,石云涛在采访中表示。

要如何展开这幅“散点图”呢?

在写作时,石云涛首先确定了书中二十个主题的划分原则:要兼顾历史分期与文学分期、聚焦时代变革与诗人际遇、展现开放包容的唐朝文化。从唐太宗抚今追昔的《经破薛举战地》,到黄巢的“菊花诗”和韦庄的《秦妇吟》,这二十个主题将大唐从初年贞观之治到末期朝廷无能、藩镇割据的政治变化娓娓道来。

如讲述安史之乱时,石云涛选取了王维在身陷洛阳叛军中的见闻、杜甫眼中的唐军平叛战争、李白之受裹挟、岑参及杜甫在肃宗和代宗朝的经历等多个主题,来表现安史之乱对于整个唐朝不可逆转的巨大影响。为了展示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石云涛选取吟咏丝绸之路的唐诗,通过刻画这条文化交融之路中各个重要节点的风土人情,让读者看到陆上丝绸之路是唐朝对外开放的重要方向。此外,唐朝和西南的南诏国是怎样围绕蜀锦选择战与和、唐代的公主和亲的对象怎样确定、唐代宫女的生活和命运等,都保留在唐诗之中,读者也可以从中看到时人对这些国家大事的看法。

不同于其他有关唐诗的作品,《唐诗中的历史》中能看到很多著名政治家所作的诗句,这种选择并不是简单的题材扩充,是对“以诗讲史”方法论的一次践行。这些身兼政治家和文人双重身份的诗人可以更有张力地展现出历史事件的外面和内面,比如韩愈,既是文起八代之衰、表述儒家道统而预示理学的思想家,又作为朝廷大臣参与了唐宪宗时期多项提升中央政府权威的行动,这一时期也是中唐政治局势最好的时候,韩愈对当时的政治局面非常了解,却因为唐宪宗晚年崇佛的行动与其产生对立,写下了传诵后世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通过书中所述,不仅可以了解到韩愈当年慷慨直谏的动机和心理,也能看出封建王朝政治过度依赖皇帝的品性和能力的特质。

除此以外,书中还有元稹作为监察官员,无意中揭露了唐代地方官员的腐败和权力监管的漏洞;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的前因后果、李商隐等人如何因为身陷“牛李党争”而蹉跎终身。这些深度参政诗人的诗作,揭示了正史记录背后的人性逻辑,解读他们的作品,也就真正接近了以诗讲史的目标。石云涛表示:“书中对于诗人和作品的选择,还特别照应了唐代文学发展的脉络。选取的唐诗分别表现了初唐的昂扬、盛唐的恢弘、中唐的挣扎、晚唐的沉郁,读者都可以通过阅读这些诗歌体会到。”

以诗讲史,是诗与真的辩证统一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诗的人物、情节、语言思想虽然是虚构的,但却是在揭示“可能发生的事”,因而表现某种普遍的真理,历史仅仅记录“已经发生的事”。

《唐诗中的历史》并未采纳这种划分方式,而是将唐诗的诗史传统全部接受下来,通过“诗史互证”的创造性转化,将唐诗的人文精神与大唐开放、包容、独特的历史文化熔铸一炉。《唐诗中的历史》的唐虎认为,“历史不只是特殊时空中的事件,而是成为通向人类共同诗意的大地。诗以人类感情的复杂性补充了历史客观叙事的空白,揭示了比单纯的历史记录更加深刻的人性真实。”

诗里当然也有虚情假意,但虚情假意本身也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这些“虚情假意”是可以通过艺术的分析来判定其虚假程度的。无论研究历史还是文学,都需要有分析的态度和洞察的能力,才能不被历史的烟云迷惑,把历史和诗联系起来读,正是为了把握历史和文学的完整性。

将有关唐史的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系统地阅读和梳理后,石云涛发现诗与史这两条线的确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交织和交叉的密切相连,甚至就是重合的一条线。在《唐诗中的历史》中,既有细节的复活和人性的还原,又有语境的重构,将诗歌文本置于政治制度、社会文化、思想情感的多重坐标系中,通过“诗史互证”的方法论创新,揭示诗人个体和唐代社会的真实,进而达到诗与真的辩证的统一。

书中很多地方都展现了作者“老吏断狱”般的解诗证诗的分析。如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是唐代后期的一件大事,也是唐代宫廷斗争中最血腥的一次。事变发生在长安,而身在东都的白居易以垂老之年在事变的同一天写下一首“感事而作”的诗,他是幸灾乐祸吗?石云涛从事件的主要人物到白居易的心理,层层深入,为读者揭示了白居易的真实想法。

作为古典文学普及的创新样本和跨界范本,《唐诗中的历史》在编辑过程中需要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又突出可读性,为此,编辑团队在经过与作者的讨论后删除了初稿中一些过于边缘的、百科全书式的主题,保留了公主和亲、宫女生活、刘蕡对策等篇章,使内容既有对唐代历史广度的展现,又有对历史进程关键节点的把握,保证每个主题都有落点、有依托。为了叙述连贯,编辑部还对书稿中很多长段引文的必要性作了讨论,打磨出现代汉语译文,从而满足大众阅读的需求。

以读者视角打造古典文学普及读物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也是川人社推出兼具学术深度和大众温度的古典文学类书籍,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表证。主题式的写作风格不仅平衡了学术性与通俗性,让读者在读诗的同时能够看到历史的纵深,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发现,很多唐诗名篇的诞生其实是由于历史焦点事件的催化,从而打破学科之间的人文划分,让诗与史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场景,在读史时感受文学的温度。

作者:张洁

编辑:刘思雅

终审:舒月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