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刘亮程:语言有遥远的地平线和无尽的远方

赵沚琦  2025年10月24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25年10月19日,“花城文学课”第22讲邀请到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新疆作协主席刘亮程与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申霞艳。两位老师就“语言的无穷远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分享。从《一个人的村庄》到如今的《长命》,刘亮程的写作之路,是一场与语言相伴、不断探索的旅程。此次讲座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花城杂志小红书、花城出版社微博等平台同步直播。

花城文学课第22讲 主讲嘉宾:刘亮程;特邀主持:申霞艳

刘亮程首先从语言的启蒙讲起。刘亮程生活在新疆这片多民族共居的土地上,他的语言启蒙,似乎就源自于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灵。他提到,“我可能懂一些自然界的语言,比如我能听懂虫鸣鸟叫。我想大家都能听懂,谁会听不懂鸟叫呢?鸟天天在耳边叫,虫子铺天盖地地在叫,谁的家乡没有虫鸣声呀?” 正是这种对自然的敏锐感知,让他在写作中有了与众不同的视角。他观察着虫子的生死,从一只甲壳虫的死亡中,看到了生命的共通性,“我从一只甲壳虫临终的死亡挣扎中看到了人。我见过在病榻上垂死病人最后的挣扎,我看到过出车祸死亡的人最后的那种生命的努力,他们的挣扎跟一只甲壳虫是一样的,一个微小的生命最后的绝望跟人也是一样的。”

主讲嘉宾:刘亮程

刘亮程的写作,不仅仅是对现实的记录,更是对世界的重新构建。他谈到自己的写作时说,“写作并不是还原生活,甚至写作本身是在推远和清理生活。” 在他的作品《本巴》中,他用语言替换现实,用三场游戏——“搬家家”“捉迷藏”“做梦梦”,成功地转移了时间,改变了现实的走向。他用诗意的语言,让时间折叠,“在《本巴》的世界中,时间都是折叠的,都是可以来回往复的。”

他的新作《长命》,更是将语言的探索推向了新的高度。这部作品分两种语言,一种是楷体字的“鬼话”,一种是宋体字的现实世界。他通过神婆魏姑的叙述,让死去的人得以发声,让生与死的世界相互交融。他相信,语言有遥远的地平线,语言有无尽的远方,一旦语言走得足够遥远,语言也需要回乡,语言要一次次地从语言的尽头回过身来,朝回走,朝我们的青年走,朝我们的童年走,朝被我们书写的那些事物去走。

特邀主持:申霞艳

刘亮程的写作,始终在寻找语言的远方。他指出,语言的远方,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微小的事物都自有远方。他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带着世间万千事物的远方,让自己的句子一再地去走远。他提到,“我想用我的语言带着这个沉重大地上的苦难、微笑、幸福、心愿、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和生生不息拖尘带土朝天空去飞翔。” 这种对语言的追求,让他在写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寻找新的表达方式。

他认为,语言能够掌控这个世界,一旦写作的权利交到了作家手上,作家便可以通过虚构的权利,重新创生现实。他提到,“一个写作者要坚信语言的力量,我们在虚构文学,我们在用文学重新建构这个世界。”在他的作品中,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创造的手段。他用语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世界,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和力量。申霞艳在对谈中也提到,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为乡土文学提供了新的叙述模式。她认为,刘亮程的写作既不是批判的、启蒙的,也不完全是审美的,而是在村庄中建立了一种新的价值观,

主讲嘉宾:刘亮程

刘亮程在讲座的最后谈到写作时说,“我作为一个写作者,每当我写作到虚无时,我便会拿起院子里的镰刀或者铁锨或者斧头去干活。我在我的文学中,使用过许许多多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些东西都在我的生活中,它们没有走远。”刘亮程的写作之路,是一场与语言相伴的旅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在文学中构建世界,在文学中寻找意义,在文学中重塑现实。通过这场活动,两位老师的分享让我们看到语言的无穷远方,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

活动合影

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以及《花城》杂志、《随笔》杂志在2024年共同推出“花城文学课”,《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同步直播,线上线下相结合,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市民读者参与。目前已邀请陈晓明、彭玉平、张莉、孟繁华、葛剑雄、六神磊磊、黄灯、陶东风、徐则臣、刘文飞、何平、叶兆言、黄天骥、李敬泽、严锋、蔡崇达、刘子超、祝勇、王跃文、苏童、黄子平、刘亮程等名家学者开展22讲,如今已成为文艺爱好者不可错过的品牌活动。

现场签售

作者:赵沚琦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