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朱恒夫 丨 构建“宝卷学”,大力推进宝卷研究——《民间宝卷与古代小说跨文本研究》序

朱恒夫  2025年10月23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朱恒夫,在南京大学获得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首批二级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艺术学部部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兼专业杂志《中华艺术论丛》主编、中国傩戏研究会顾问、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为“马工程”重大项目《中国戏曲史》首席专家之一、国家哲社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傩戏剧本整理与研究”、国家哲社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戏曲史(上海卷)”、国家哲社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当代戏曲生态现状与传承发展研究”首席专家。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三次)、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中国民间文艺理论著作“山花奖”一等奖、获得田汉戏剧奖理论奖一等奖(两次)等。代表著作有《目连戏研究》《滩簧考论》《中国戏曲美学》《戏曲的当代解读》《宋明理学与古代小说》《走进中国经典传说与小说的世界》《昆曲美学纲要》《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后六十种曲(10卷)》《中国傩戏剧本集成(33卷)》《红楼梦通俗文艺作品集成(8卷)》《中国戏曲剧种研究》《高僧传校注》《戏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皮影木偶戏剧本集成(35卷)》等二十多部,另发表论文270多篇。创作剧本有评弹剧《医圣》、戏曲《岳飞杀舅》《红帮裁缝》《薛宝钗》和话剧《阿Q》《大丈夫被休》等。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因为研究目连戏,而目连救母故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宝卷,于是,在那时就关注过宝卷。之后,虽然没有投注多少时间、精力在宝卷的研究上,但对它的兴趣一直未减,收藏了许多旧本与新版宝卷,到宁波、绍兴和苏州的乡下听艺人或村妇宣卷,帮助苏州的昆曲与评弹博物馆整理馆藏的宝卷并为郭腊梅研究馆员主编的《苏州戏曲博物馆藏宝卷提要》写了序。所以,张灵博士让我为她的大著《民间宝卷与古代小说跨文本研究》写几句话,爽然答应了下来。

尽管近几十年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在宝卷搜集、整理、出版、研究的工作上,出现了一批成果,但是,其成绩与宝卷应有的文化和学术地位还相差很远。

在明清以至近现代,宝卷可谓风行全国。真实地反映明清社会生活的小说如《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中就有宣唱宝卷活动的描写。20世纪上半叶,因上海、苏州出版业较为发达,识字的人也比较多,经济水平相对于其他地方要高一些,更重要的是,这几十年中,社会动荡,战争频仍,人的命运自己难以把握,于是,江南地区宝卷的出版发行数量与宣卷活动的频繁程度前所未有,几乎家家参与,许多人将不安的心灵置放在具有宗教功能的宝卷上。据张灵博士调查,仅上海一地,出版宝卷的机构就有翼化堂、文益书局、惜阴书局、广记书局、文元书局、宏大善书局等十多家。除了出版商出于营利目的持积极的态度外,社会上许多人还会出资赞助其出版,富裕的人出几百本的印刷费,经济不宽裕的人则向出版商助资几元、十几元。更令人惊异的是,在社会上流传的宝卷,大多还不是刊印本,而是手抄本。之所以手抄,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才能表现出自己对神灵虔诚的态度。一些不识字的贫民,则会将自己的血汗钱拿出来,请人抄写宝卷。为何苏州的昆曲与评弹博物馆收藏的宝卷多是手抄本,原因就在于此。由此可见宝卷在社会上的影响之广、之深了。可以这样说,在明清至近现代的通俗文艺中,宝卷是与民众深度契合的通俗文艺形式之一。

宝卷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蕴含着政治、宗教、文学、音乐、方言等内容,表现了创作者与说唱者所处时代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美学观等,还反映了一个时代或某一时期的全国大多数地方或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迁移状况、儒佛道巫等宗教的消长态势、社会局势的安乱以及教育的普及程度、印刷技术水平的高低,等等。所以,要构建“宝卷学”,推进其研究,不断产出丰硕的研究成果,必须多维度地构建它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

就以宝卷的音乐来说,明代的宝卷音乐一定不完全同于元代的,清代的也一定不完全同于明代的;不论是否属于同一时代,江南地区的宣卷音乐一定异于河西地区的。再以江苏一地而言,苏北宝卷的用乐和苏南宝卷的用乐就大不一样。可以说,音乐对于宝卷形式的形成与传播的广度、深度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宝卷与变文之间到底有没有血缘关系;宝卷和一些地方的“神书”“善书”等是相互影响,还是仅所唱的曲调不同而已,其本质相同,这都可以从音乐这个角度去考察。宝卷为何得到广大底层民众的喜爱,除了内容之外,其音乐的通俗与富有地方性,是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多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它,而且,也只是在文学的主题思想、故事来源、情节构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等框架内讨论,很少在由它创作的年代与卷目这两根竖轴、横轴所构建的坐标系中,考察它与其他门类如小说、戏曲、影戏、诗歌、民间故事等等的关系。

好在这种研究的缺憾,现在已经被学人认识到,张灵博士的这本专著就是从新的维度——宝卷与小说关系,来研究宝卷取材问题的。

这本著作的优长之处,至少有三点。

一是全面。它按照小说内容的类型,即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志怪、才子佳人等来论述宝卷在取材上与它们的关系,加之前面对宝卷和变文、话本关系的讨论,使得四十多万字的著作,层次清晰,结构谨严,逻辑关系缜密。每章既相对独立,又上下勾连。

二是深入。只要阅读了全书,就会感叹作者用功之深。她不仅几乎阅尽前贤时彦有关宝卷、小说的著述和小说原典,还调查、研析了大量的宝卷文本。就该书例举的宝卷数量来说,不少于300种,这要耗费多少时间与心血啊!即如“宝卷印本形制演变”的问题,作者从文字的大小、字体的风格、插画的作法、装帧的样式等将目见的宝卷印本,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断清康熙以前的印本为早期,康熙以后至咸丰年间的印本为中期,咸丰以后到民国间的印本为晚期。不深入仔细的研究,如此准确的分期是做不到的。

三是出新。所谓学术著作,是指作者对某一领域的问题在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原创性和专业性观点的理论书籍。张灵博士的这本著作无疑体现了这样的性质。她不是仅仅反映宝卷与小说互动时所出现的诸种现象,而是探索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和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如论述宝卷描写的才子佳人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多是江南人的原因时,作者以大量的事例为依据,说了下列两点: 一是自宋之后,通俗文艺中有关才子佳人故事的背景多置于江南,形成了一种话语定势,且宝卷许多卷目移植于通俗文艺作品,如《金凤宝卷》《还金镯宝卷》《碧玉簪宝卷》《白鹤图宝卷》《双玉燕宝卷》等;二是清代中晚期编刊宝卷者多是江南人,他们熟悉江南的地理。加之这些新编宝卷的受众江南人为多,将才子佳人说成是他们的家乡人,无疑能使受众产生亲切感。可以说,作者在研究宝卷与小说的关系时,问题意识非常强烈。由于在问题意识指导下撰写这本学术专著,便使我们对许多现象不但能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我相信,只要阅读了这本著作,任何人都会有和我同样的感受,也会得到和我一样大的收获。

尽管宝卷的内容与形式类似于变文,但两者受重视的程度不啻霄壤之别。当代公私庋藏古籍者,若藏有几页变文,那会得到整个学界的垂青,而即使收藏了千百部宝卷,也不会为许多人所知。再说研究,若研究变文,一定会被人视为学问高深,而研究宝卷,则被看作是一般的民间文艺研究者。之所以如此,只是因为变文年代久远,存世极少,而宝卷搜罗较易,卷目浩繁。然这真不应该是衡量一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价值高低的标准,应以它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深度、与生活的贴近度以及艺术表现的动人度为衡量标准。

我由衷地希望张灵博士的这本著作,能够推动宝卷的深入研究。

朱恒夫

二〇二五年八月

编辑推荐

宝卷作为在敦煌文献之后出现的又一种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因其在说唱文学与宗教文学的双重身份,以及其与各种俗文学样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学界一向重文人文学、精英文学的研究,而对拥有庞大受众基础的俗文学领域则研究力度相对薄弱。这些蕴含着普通民众思想和审美旨趣的文学作品是考察雅俗文化互动关系的重要视角,将二者打通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是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本书主要从题材内容、文体特征、艺术手法与结构形式、传播等方面对民间宝卷和古代小说进行跨文本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稿作者张灵是一位优秀的中青年学人,学术功底扎实,踏实严谨,近年来主持完成多项重大的学术研究项目,发表多篇较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此书为其博士学位论文《民间宝卷与中国古代小说》,曾被评为“上海市优博论文”。

作者简介

张灵,文学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华典籍与国家文明”创新团队成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及民间说唱文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在《文学评论》《中华文史论丛》《明清小说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红楼梦学刊》《中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哲社项目2项、上海市哲社项目1项。博士学位论文《民间宝卷与中国古代小说》被评为“上海市优博论文”。

作者:朱恒夫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