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这块沃土,历史上随着永嘉南渡、安史之乱、靖康之变,来自中原地域的簪缨士族纷纷避乱南下,寓居江南,不仅带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转型。历经数百年演进,崇文重教成为民俗民风中的主要特质,审美追求也转向清雅、精细、温婉、灵秀,它是孕育海派文化的母体。对于江南文化的看法,本人曾经有过一些拙见,因说来话长,读者如有兴趣,可以从我先前的著述中略见一二,在此就不展开了。而在本书编撰过程中产生的几点感悟,倒是值得向读者诸君汇报的:

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小东门福安游艺场

晚清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发前在上海轮船招商局前合影
第一、图像表达。摄影技术是1839年出现的,具体说是1839年8月19日,法兰西学院正式公布达盖尔银版法照相技术,摄影界一般就以这一天作为摄影术诞生纪念日,而这个年代也几乎与本书述及的起始年代相吻合。有了摄影技术和照相技术,外国传教士、新闻记者和商人以及中国本土的摄影家,就可以在这百年间,留下大量珍贵的摄影照片。所有的照片都会由于年代足够久远,而变得格外珍贵和打动人心。我们知道民俗叙事中有口头叙事、行为与仪式叙事,以及图像和景观叙事。图像也是民俗叙事的一种文本, 每一张老照片,都有助于人们对厚重历史的了解,对民俗具体入微的感知。当今随着风俗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人们更重视图像的研究。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就从史料角度提出“图影”也是一种重要史料,此后史学界、新闻界不断有出版物把图像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证据出版,前辈与先贤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值得学习与借鉴。通过一幅幅老照片,可以感受西学东渐的步伐,感受东方情调的新变,感受普通平民的趣味等,以图说江南,有助于摆脱贪广求全、巨细无分、罗列现象的倾向。这套《江南风俗图录》也是在前人所做工作基础上,结合图片讲述历史,有助于读者对江南风俗历史演变过程,有一个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与解读。

清末上海人过年,喜欢去老城隍庙看戏
第二、竹枝词话。竹枝词是诗歌体裁一个非常独特的分支,堪称是文学经典《诗经》为发端的发展到中唐另辟蹊径的一种诗歌产物。竹枝词最负盛名的文人是刘禹锡,已成定论。人们都知道唐诗宋词的吟咏对象可谓上天入地,无所不包,但竹枝词的内容却有自己的侧重。清代广东佛山人林相棠在为友人所编《佛山竹枝词》的序中曰:“《诗》以三百篇为宗,至唐而称盛。凡言情绘景,各已登峰造极,后人何用蹈其蹊径?惟竹枝词一格,描写方言谚语,风土人情,于天趣性灵,兼而有之,洵足别开生面。”已故风土纪事诗专家丘良任先生编《竹枝纪事诗》,曾请词学大家唐圭璋作序。唐先生说得更具体:宋元以降的竹枝词,“内容则以咏风土为主,无论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皆可抒写,非仅诗境得以开拓,且保存丰富之社会史料。”竹枝词以描写风土人情为其旨趣所在。民国时期,作家周作人曾有过这样的断语:“歌咏风俗人情,稍涉俳调者,乃是竹枝正宗。”文学家施蛰存先生也很重视竹枝词的价值,他说:“我也经常注意各地的竹枝词,说得低一点,这是一种很有趣味的风土诗,说得高一点,这是民俗学(或称谣俗学)的好资料。”由于竹枝词以反映民俗风情为主,备受民俗学家所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竹枝词的题材也逐渐丰富起来,发展至晚清,竹枝词的题材内容已经囊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料。所以这套《江南风俗图录》均以历史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图片,更是以一首首竹枝词为经线,并选择竹枝词名句为小标题,纵横交错。图像与竹枝词相得益彰,更显其历史与社会价值,或成为《江南风俗图录》的另一特色。
1937年上海金科中学拳击队和他们的教练
第三、共识沉淀。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和社会近代化体系的形成大体同步,这一变迁导致社会生活范围的拓宽、社会生活模式的变换和社会生活内容的更新。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堪称成功;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还是软弱,并且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着难以完全割断的联系,与广大下层劳动群众则严重脱离,这使得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恰如民国初年同盟会元老蔡济民《书愤》所言:“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初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只存在几个月即告夭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成直、皖、奉三系。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中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和混战之中。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势力的统治下,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愈陷愈深。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像走马灯一样粉墨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但都没能找到出路。到头来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
清末江南某地农村,一所女子学校开学时,学生拿着书本,正在排队进入校门
当然,不论怎么看,这场辛亥革命还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至少有两点值得肯定。首先,就如同鲁迅小说《药》里面借夏瑜之口说的那句“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就是“天下为公”思想的通俗表达;其次,就是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经过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与交融,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并且创造条件,使外来的文明不但能够在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当中扎下根来,而且能够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这种变化,并不是完全基于原先基础的一个渐进的或者是缓慢的自然过程,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它是由于外部的冲击而造成的。英国的、法国的、德国的、美国的、俄国的、日本的等诸多文化对我们的冲击。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在江南的广袤大地上融汇交流,对江南民众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经过百年激荡,最终都沉淀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民俗文化之中。
清末江南某地农村,一所女子学校开学时,学生拿着书本,正在排队进入校门
当然,不论怎么看,这场辛亥革命还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至少有两点值得肯定。首先,就如同鲁迅小说《药》里面借夏瑜之口说的那句“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就是“天下为公”思想的通俗表达;其次,就是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经过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与交融,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并且创造条件,使外来的文明不但能够在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当中扎下根来,而且能够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这种变化,并不是完全基于原先基础的一个渐进的或者是缓慢的自然过程,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它是由于外部的冲击而造成的。英国的、法国的、德国的、美国的、俄国的、日本的等诸多文化对我们的冲击。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在江南的广袤大地上融汇交流,对江南民众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经过百年激荡,最终都沉淀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民俗文化之中。
1948年端午节,龙舟比赛在黄浦江上热闹上演
《江南风俗图录》分为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10卷,每一卷着重于从民俗文化的角度,重点描画社会生活的变迁。江南之地虽大,也只是中国的一小块;江南文化丰富,更凸显华夏民族的伟大。近百年里的中国广大民众,从贩夫走卒到商人农妇,芸芸众生都是本书收录描摹的对象;而那些政坛巨擘、革命志士、风流名士、丹青国手、艺苑人才等杰出人士,引领社会生活的主导潮流,代表着社会生活前进的“风向标”。本书在涉及这些人物的图片时,依然将他们看成社会生活的主体——普通的民众来看待的,因此,除极少数革命领袖注明之外,一般不再注明他们特殊的社会身份、头衔、职务或其他方面的贡献。这样做,应该更能体现出民俗的一种特点,广泛渗透于社会各个层面,而不是以人物的身份来分门别类,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

1948年端午节,龙舟比赛在黄浦江上热闹上演
《江南风俗图录》分为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10卷,每一卷着重于从民俗文化的角度,重点描画社会生活的变迁。江南之地虽大,也只是中国的一小块;江南文化丰富,更凸显华夏民族的伟大。近百年里的中国广大民众,从贩夫走卒到商人农妇,芸芸众生都是本书收录描摹的对象;而那些政坛巨擘、革命志士、风流名士、丹青国手、艺苑人才等杰出人士,引领社会生活的主导潮流,代表着社会生活前进的“风向标”。本书在涉及这些人物的图片时,依然将他们看成社会生活的主体——普通的民众来看待的,因此,除极少数革命领袖注明之外,一般不再注明他们特殊的社会身份、头衔、职务或其他方面的贡献。这样做,应该更能体现出民俗的一种特点,广泛渗透于社会各个层面,而不是以人物的身份来分门别类,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
《《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全十卷)》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仲富兰 著
出版时间:2025年10月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