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录》出自宋代著名学术伉俪赵明诚、李清照之手,是中国古代金石学首屈一指的重要著作。然而几个世纪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其最早的宋刻三十卷足本已经失传,直至20世纪50年代,南宋龙舒郡斋刻本《金石录》三十卷全帙才重现于世,为金石学研究填补了关键性的空白。近日,上海书画出版社首次采用原色原大、高清全彩的专业影印技术,让这部沉睡八百年的国宝级珍本以完整形态清晰呈现在世人面前。
《宋刻全本金石录》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宋] 赵明诚 撰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
《宋刻全本金石录》的出版,不仅是对珍贵文献的抢救性保护,更是一项融合了学术、技术与匠心的系统工程,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从赵明诚、李清照“赌书泼茶”的雅趣,到唐寅、王世贞、甘氏家族的鉴藏,再到张元济在病榻前的“惊喜万状”,这部古籍承载的已不仅仅是学术价值,更是一部记录文化传承脉络、有人文温度的“微观文化史”。
要将这样一部国宝级珍本,以“下真迹一等”的标准原样复刻,其难度不言而喻。这背后是上海书画出版社传承中华文脉的决心与担当。日前,百道网特别专访了上海书画出版社重大项目部主任郭时羽和编辑郝雪丽,听他们讲述《宋刻全本金石录》出版的故事:出版社如何以扎实的学术研究让这部珍本从秘藏走向公众,如何以现代技艺捕捉复刻其形神,又如何以两种形态精准回应典藏与研读的双重需求。

《宋刻全本金石录》典藏版

《宋刻全本金石录》赏阅版
百道网:学界公认《金石录》版本体系繁杂,国图所藏这部“南宋龙舒郡斋本”被奉为“存世唯一宋刻全本”,能否介绍一下该全本纠正了后世抄本、翻刻本中哪些关键性的讹误?其最根本的文献价值差异体现在哪里?
郭时羽:国家图书馆所藏南宋龙舒郡斋本《金石录》作为最接近原稿的版本,其在传抄过程中产生讹误的机会最少,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献的原始面貌。尽管后世传刻过程中可能出现校改,但宋本仍然是恢复著作原貌的最可靠依据。
学界以往认为存在淳熙年间龙舒郡斋本和三十年后赵不谫重刻本两种版本,但更可能是同一版片经过修补、修订后形成的不同印次。龙舒郡斋三十卷全本不仅是《金石录》最原始、最完整的形态,为校勘后世所有抄本、刻本提供了最权威的底本,更重要的是,它恢复了原书“前十卷目录,后二十卷跋尾”的完整结构,使学者得以窥见《金石录》的完整面貌。
《金石录》在元明两代未再重刻,后世流传多为抄本,其中虽不乏精抄本,但部分抄本被《四库全书总目》评为“讹谬甚多”,所以后世抄本和翻刻本在传抄、翻刻过程中难免出现鲁鱼亥豕之误。宋刻全本是校勘所有这些后世版本的唯一权威底本。

《金石录》南宋淳熙龙舒郡斋刻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将宋刻三十卷本和后世抄本对校,差异比比皆是,这里姑且举几个小例子:如卷第二十八《唐富平尉颜乔卿碣》跋尾中,赵明诚说到自己获得这篇碣文,是有一位叫刘绎如的朝士,“家藏汉唐石刻四百卷”,知道他缺少这篇,于是慷慨相赠;而在后世抄本中,此句均少了“唐”字,作“家藏汉石刻四百卷”,没有唐石刻,怎么能赠送“唐”富平尉的碣文呢?前后文就说不通了。又如卷二十九《唐检校太子少保田公碑》,传主是田融,他是节度使田弘正的兄长,赵明诚引《唐史》,说到“弘正幼孤,事兄甚谨。”有一次因小事,“融怒,退抶之。”“抶”是鞭打的意思,兄长生气,用马鞭或者手头拂尘等类似的东西抽打几下弟弟,是比较合理的。但后来抄本写成“杖之”,用杖打,则刑罚性质过于严重了。

《金石录》卷第二十八《唐富平尉颜乔卿碣》跋尾

《金石录》卷二十九《唐检校太子少保田公碑》跋尾
关于《金石录》的版本和校勘,前辈学者已经有不少研究。冀淑英先生《谈赵明诚金石录的版本问题》(《文物》1961年第3期)通过扎实的版本学考证,最先论述了三十卷龙舒郡斋本是初刻初印的完整本。而以往闻名于世、被诸多大家收藏的“十卷宋本”,实为同一版本的后印本,且是一个残本。它只包含了原书第十一至二十卷的跋尾,却将卷次篡改为第一至十卷,误导了后世学者对全书结构的认知。陈先行先生通过细致比对三十卷全本与十卷本,指出十卷本修版产生了不少新误,对原版有所校改,包括补缺字、增删文字、改字、误字、衍字、脱字等情况。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时期版印的修订痕迹。金文明先生《金石录校证》,将宋刻本与明清多种抄本对校,又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如今随着《宋刻全本金石录》的面世,原色原大、高清影印,尽可能地提供了南宋龙舒郡斋本《金石录》三十卷全貌的所有信息,便于学术界和爱好金石的读者们展开进一步校勘及相关研究,我们也期待更多精彩成果的面世。
百道网:“国家图书馆藏宋元珍本艺术文献丛刊”这一项目是如何策划诞生的?
郭时羽:“国家图书馆藏宋元珍本艺术文献丛刊”其实是特大型艺术类古籍出版项目《中国艺术文献集成》(以下简称《集成》)的衍生成果之一。《集成》项目以调查存世所有艺术类古籍文献为目标,并将根据总主编安平秋先生的指导,以在“历史上有价值”和“对今天有用处”为标准,遴选收录书目。
该项目已列入《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第一批重点出版项目,并于2024年在北京召开项目启动会暨第一次编委会。经过两年多的摸底、调研、策划,我们计划进一步将项目拓展为包括高端影印、大型集成、普及整理等多领域的立体出版矩阵,全方位发掘我国艺术类古籍文献的特色与价值。

国家图书馆藏南宋龙舒郡本《金石录》三十卷
要做这样全局性的集成工作,国家图书馆自然是底本获取的重中之重。在书目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图所藏的艺术文献不仅品种丰富,而且质量惊人。众所周知,宋元本古籍历来被视作古籍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最为珍贵。而国图收藏宋元本古籍的数量,在我国收藏机构中是最多的,其中艺术文献的宋元本就足以构成一套丛书。由此,在国家图书馆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便策划了“国家图书馆藏宋元珍本艺术文献丛刊”,作为《集成》项目在高端文献影印方面的拓展。
百道网:为什么选择《金石录》作为“国家图书馆藏宋元珍本艺术文献丛刊”的开篇之作?接下来还有哪些项目?
郭时羽:这一选择,是从学术高度、文献价值、品牌传播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的结果。
第一,《金石录》是中国金石学的开山名著,其学术价值、历史地位毋庸置疑。以其为首,鲜明地彰显了丛刊学术性、高起点的核心定位。既然要做,自然应该从最重要、最具经典性的品种开始。
第二,国图所藏南宋龙舒郡斋本《金石录》三十卷,是现存唯一的宋刻全本,具有不可替代性。无论《金石录》出过多少个版本,明清抄本、整理本、宋刻残本等,都不能替代这个时代最早且首尾完足的宋本。当然,这个三十卷宋刻本早在1983年便出版过,《中华再造善本》也曾收录。但是真正原色原大、高清全彩的此前从未有过,这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追求再现《金石录》宋本全貌、完全体现其文献价值的出版。

《宋刻全本金石录》(左)与《古逸丛书三编》(右)对比图
第三,宋刻全本《金石录》传奇的发现与归藏过程,以及背后赵明诚、李清照的“赌书泼茶”、灵魂共鸣的爱情佳话,使得这部书超越冰冷的文献,成为一个有温度的文化符号,这也是我们选择它的重要理由。
在《宋刻全本金石录》之后,我们已在国家图书馆深厚的馆藏资源中精选若干种宋元珍本艺术文献,但具体出版顺序尚在进一步论证。对于这样的高端影印产品线,我们更希望控制出版节奏,确保出版质量,因此不会在短时间内频繁出书。
百道网:该本中钤有唐伯虎、金陵甘氏等多枚名家收藏印章,书末有张元济等人的题跋。本次出版特意为这些印章和跋文做了附录释文。这些跨越数百年的收藏印记与题跋,为这本《金石录》增添了怎样的故事色彩和文物价值?
郝雪丽:龙舒郡斋宋刻本《金石录》三十卷入藏国家图书馆的过程是充满传奇的“书林佳话”,是中国近现代藏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这些跨越数百年的收藏印记与题跋,共同为这部《金石录》宋本编织了一部极其生动、跌宕起伏的“微观流传史”,极大地丰富了其故事色彩与文物价值。
宋刻全本《金石录》直到解放初期才于南京甘氏津逮楼遗书中显世,经历了劫后余生的惊险。甘氏津逮楼藏书在太平天国战火中“悉成灰烬”,甘元焕“收拾烬余”,复加搜求,藏书又达万余卷,这部《金石录》也奇迹般幸存,这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其命运与时代动荡紧密相连。
此后,宋刻全本《金石录》经历了从“明珠暗投”到“慧眼识珍”的戏剧性转折。甘氏后人出售藏书时,误将该书中“嘉䋭”年号认作“嘉靖”,以为该书是普通明刻本,遂以“旧币二千元一斤”的价格将《金石录》卖给了赵世暹。1951年,赵世暹托版本学泰斗张元济对这本藏书进行鉴定,张元济在病榻之上见到此书“惊喜万状”,并邀老友冒广生一同摩挲品评。之后张元济写下1600字的长跋,这不仅是一篇学术鉴定,更是一篇充满激情的“发现日记”,它记录了重宝现世的激动与将其归公的欣慰,极具感染力。最后赵世暹先生将《金石录》捐献给国家,并由郑振铎先生亲自护书进京。这场对稀世之珍宋刻全本充满深厚情谊的文人雅集,为古籍注入了人文温度。

《宋刻全本金石录》内页
此外,书中还有藏书观念的生动记录,唐氏“有匪堂”的“许就读,不借”题记,以及以“隋侯珠”为喻,警示“损毁遭神诛”的墨记,都是传统藏书家“秘藏为宝”心态最直白、最生动的体现,让今人得以窥见古代文人对待珍宝的真实情感。
从唐寅(虽印存疑,但反映了后世对其曾收藏的附会)、王世贞,到甘氏津逮楼,再到近现代的赵世暹、张元济,藏家和经眼者都在这本书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本次将《金石录》原色原大影印出版,又是它一次“跨时空的新生”。
百道网:本次出版同时推出线装版和精装版,请问这两种版本在设计理念、功能定位上有何区别?分别面向怎样的使用场景和收藏需求?
郝雪丽:此次《宋刻全本金石录》的出版,在线装典藏版与精装赏阅版的设计上体现了清晰的功能区分,能精准匹配不同用户的需求。
线装典藏版的核心理念是“文物级复刻”,旨在最大限度地还原古籍的物质形态与收藏规格。它选用高档手工宣纸,采用传统线装,连串线都参考原本,选择了带有历史感的浅褐色线,而非常用的白线。整套书完全复制宋本的原色原大,读者持卷在手时,就仿佛持有宋本一样。在收藏属性上,线装典藏版采用限量发行的模式,外包六面锦函,配备藏书票、编号收藏证书、山东省级非遗传承人手工雕版制作的《金石录序》宣纸刷页。其价值在于极致的材质、考究的形制与稀缺性,主要面向资深藏家与机构,用于永久典藏、展示及作为高端文化礼赠,在使用上更侧重于珍藏与庄重翻阅的仪式感。

《宋刻全本金石录》典藏版

《宋刻全本金石录》收藏证书

《宋刻全本金石录》典藏版
赏阅版则定位为“研究级佳品”,优先考虑现代阅读的舒适与便利。内文选用柔和细腻的高端艺术纸,确保长时间研读的视觉舒适度。影印部分仍是原色原大,但全书尺寸大于宋本,四周增加了天头地脚、书口订口的留白,便于随时写下批注,记录阅读心得。同时,我们将书眉标注到每一卷的朝代,不是简单只写“卷一”,而是据原文标明“目录一为三代、秦、汉”,“跋尾二十为唐、五代”等,以便读者翻阅查找。

《宋刻全本金石录》

《宋刻全本金石录》赏阅版 目录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好地接近宋本原貌,赏阅版打破将书册归并为精装一厚册的常规做法,仍按宋本原书装帧分为五册。在装帧工艺上,我们选用了一种前沿技术:封面内装裱高规格硬卡纸,厚度介于精装与平装之间,使之既挺括美观,又不至于因太厚而影响观感。配套制作工艺加全书锁线,使书册可完全摊平,便于赏阅。同时,五册外单独制作精装函套,兼具保护与插架功能。尽管这种设计费时费工,总体制作成本甚至高于传统精装做法,但能更精准地还原原书形态,提升使用体验。赏阅版的价值在于内容的精准呈现与实用性,主要服务于学者、研究者及传统文化爱好者,是用于日常案头深入研读的理想工具。

《宋刻全本金石录》赏阅版 实拍图

《宋刻全本金石录》赏阅版 实拍图
两种版本虽定位不同,但都共同致力于对底本的高精度还原,并包含了完整的内容与详尽的附录,包括前言、目录、跋文与印章释文等,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保障。它们的并存,恰恰精准回应了不同层次的需求:典藏版作为一件“准文物”满足了传承与顶级收藏的渴望;赏阅版则作为一件“用的藏品”完美平衡了收藏价值与实用功能,两种版本共同推动这部珍稀古籍从秘藏走向研究与公众视野。

“金石其心”藏书票
百道网:“下真迹一等”是这次出版追求的效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技术难题是什么?在纸张选择、色彩调校、印刷工艺等方面采用了哪些特殊技术手段?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郝雪丽:实现“下真迹一等”的最大技术难关,在于如何精准地复现出原件历经八百年岁月洗礼后形成的独特历史感。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艺术,远非简单的高清扫描所能解决。我们要追求和呈现的,既是宋本“字大如钱”疏朗大方的美观,也是它经过历史磋磨、风吹雨打后的沧桑,我们追求的是宋本真实的神韵。

保留神韵的关键是技术与人的相互配合。一方面依靠顶尖的设备,另一方面更依赖专家团队的使命感和艺术修养。我们一切起点在于对《金石录》的内容与呈现的真诚、敬畏。从2024年到2025年,团队多次赴国家图书馆联络底本版权,探讨最佳做法,也获得国图领导和专家的鼎力支持,并用最好的设备精心扫描,提供的底本图片可以说是当下能获得的最高质量。随后,我们挑选了多家印厂,制作样稿,在国图专家加持下精准校色,最终选择了历史悠久的金坛古籍印刷厂制作的打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工调整。
《宋刻全本金石录》典藏版采用的是宣纸手工线装形式,这种形式的校色更需考虑宣纸独特的吸墨特性。而赏阅版,我们则选择与业界顶尖的雅昌印刷厂合作。要注意的是,赏阅版和典藏版用纸不同、印厂不同,因而色彩曲线完全不一样,不能够用同一套印刷文件制作。二者的呈现效果,固然要接受不同纸张带来的视觉差异,因此要做到尽可能的接近,不能让读者看起来像两种书。所以,我们在宣纸版色值校定后,尽可能地让雅昌厂去追色。由于雅昌厂印的是艺术纸,尽管已经精心选择了不带涂层、具有古纸韵味的纸张,但仍然比宣纸更加细腻光泽,所以首先需要控制整体色彩的明度。但如果只将色调简单调暗,会造成文字部分“闷”掉,失去宋刻雕版的精神。这个过程中,我社出版科资深团队和编辑一起,多次下厂,与雅昌厂的技术人员反复讨论色值参数,一遍遍打样校色。

最后上机开印那天,团队到雅昌厂直接跟上机样,未料突遇倾盆大雨,温度和天色的骤变直接影响了样张色彩的稳定性。团队在屋檐下尽可能靠近门口借助自然光进行比对。所幸下午雨过天晴,印刷机打出的正式文件也达到了我们的要求。
从国图专家的目验,到编辑团队在暴雨中借光,在温热的样张上用指尖感知来之不易的印刷质感,正是因为国图专家与编辑团队精益求精、不厌其烦地“死磕”每一道流程、每一个细节,才使得原色原大的影印书终于拥有了原件的精气神,真正活了起来,达到了“下真迹一等”的效果。
百道网:在数字时代,高精度扫描件已能满足学者的研究需求,为何还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做一件昂贵的“纸质复制品”?其意义何在?
郭时羽: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文献内容的传递,更在于对古籍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的还原与传承。况且此次出版的国家图书馆藏南宋淳熙龙舒郡斋刻本《金石录》,还没有公开的高精度彩色扫描件。
在国家图书馆网站或者其他网络平台上,读者能看到的只有其他版本如明抄本、清刻本《金石录》,而没有这一种宋刻足本。此书之前只有过《古逸丛书》黑白影印版,以及《中华再造善本》去底彩印版。本次我们首次原色原大高清影印出版国家图书馆藏宋刻全本《金石录》三十卷,与以往的黑白出版物相比,能显示出更多的版刻信息,可以看到水渍漫患处的残存笔画、朱笔眉批与墨笔贴条的不同特征以及更加丰富的印章层次。本书有个特别之处,书中每页钤有“晏如”朱色小印。据专家研究“晏如”应当为纸张印记,黑白版经过去底等技术处理,此重要信息已不可见。

“晏如”钤印

《宋刻全本金石录》(左)与《古逸丛书三编》(右)对比图
需要强调的是,随着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持续投入,古籍出版的印刷技术和理念也在飞速发展提高。数十年前的影印,代表了学术界、出版界对这套存世唯一宋刻全本《金石录》的重视,在当时的条件下已极为珍贵,也为几十年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便利。今天我们用最新的技术和理念,试图向读者呈现宋本更真实的色彩和一切细节,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可能够到的高度,或许,也可视为当代出版人向前辈交出的一份答卷。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