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这本书的缘起始于课堂。作为作者王琦老师的学生,我在书画课上屡屡感到:关于中国书画的高质量双语教材依然稀缺,课堂之外难以延展。当这本书以“书法演进 × 丹青流变”的结构成形,我有幸参与翻译,也把它当作一次系统的再学习。
《中国书画艺术》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编者:王琦|译者:李泠玥
出版时间:2025年06月
翻译之初,我们先搭了一条“术语索引线”。像“皴法 cunfa(brushstroke technique)”“ 澄怀味象chenghuai weixiang (purifying the mind and savoring the image)”与“永字八法 Eight Manners of the Yong Character”,均尽量采用音译+意译的双轨表达,并在首次出现时给出简短解释,让海外读者既不丢掉中国画的语境,又能迅速抓住可操作的意义。对“以书入画”“墨分五色”等,反复推敲措辞的技术性与审美性权衡,尽量保留东方美学的弹性。
为避免“中文会、英文弱”的情况,我们把翻译过程当成一次“博物馆校勘”:逐条核对书中涉及的名作与版本信息,查阅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大阪市立美术馆等公开资料与学术条目;涉及年代、摹刻与拓本的细部,也尽可能与编辑团队反复确认。坦白说,很多“微小”的严谨,恰恰来自编辑老师在体例、标点、图注上的持续打磨——这也是我在本书中最想致谢的一环。
这本书的“双语+视频二维码”也是亮点之一。对海外读者而言,听见毛笔在宣纸上行走、看见“披麻皴”“斧劈皴”的实时铺展,比单纯阅读“brushstroke technique”的句子更有说服力;对国内跨学科教学而言,这种“纸本阅读+数字体验”的设计,也能把课堂延伸到工作坊与博物馆。
更个人的一点:作者是我的国画老师。在译稿与底稿之间来回时,我意识到“译者不是搬运工”,而是一座把技法、史识与语感连起来的桥。我们统一了与装帧形制与碑帖相关的译名——如以 hanging scroll / handscroll对应“立轴 / 手卷 ”,以 stele 对应“碑”、以 rubbing 对应“拓本”。书体方面,采用 Regular / Running / Cursive script (Kaishu / Xingshu / Caoshu) 的并列标注,对“狂草”则用 wild cursive (Kuangcao);这些看似细微的统一,能让读者在不同章节和案例之间获得连续一致的阅读体验,而不至于被术语差异打断理解。
愿这本《中国书画艺术(中英双语版)》能走进更多课堂与工作室,也走进海外读者的书架与手机。如果它能帮助一位初学者在第一次临帖时少走弯路,或让一位国外读者在参观博物馆时读懂“澄怀味象”的只言片语,那么,这场漫长的对照、查证与打磨,便有了最朴素的意义。以译为桥,愿笔墨之美,抵达更远的地方。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