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正浓的北京金光灿烂,2025年10月18日上午,由花城出版社、《花城》杂志、花城文学院主办的“行走在阿勒泰的人——《克兰河畔》文学共读会”在南方出版传媒北京中心举行。《克兰河畔》作者巴燕・塔斯肯与《民族文学》主编陈亚军,《人民文学》副主编陈涛,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张懿,及鲁迅文学院的青年作家,青年编辑们齐聚于此,围绕作品与青年文学创作的现状作深入交流。

南方出版传媒北京中心坐落于首开首院文化产业园内,毗邻故宫、北大红楼、中国美术馆,是重要的街区精神文化地标。此次共读会是花城出版社在南方出版传媒北京中心的首场活动。

活动伊始,作家、主持人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简要介绍《克兰河畔》,以哈萨克族少年视角讲述了这个世纪初阿勒泰的面貌,该书曾于今年9月的阿勒泰·花城文学周首发亮相。“新书封面上有一只小绵羊,而巴燕就是阿勒泰的那只小羊羔”。

对此,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张懿表示,巴燕从阿勒泰到广州求学,跨越近6000公里的地域与生活的差异变迁,后来在乌鲁木齐生活工作、又赴北京学习,这种都市节奏与草原生活的交织碰撞,让巴燕敏锐捕捉到故乡的独特性。巴燕的作品最初发表于《民族文学》,因独特的文学质感被《花城》关注。《花城》和新疆的文学有天然的渊源,一直延续着王蒙、周涛、李娟等作家对新疆书写的传统。此次特别推出新人巴燕,既是对新人作家的支持,也期待以《克兰河畔》为桥梁,让更多人看见阿勒泰的文化生命力,希望深入土地与生活的创作能在南北文化交融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克兰河畔》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巴燕·塔斯肯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
《人民文学》副主编陈涛用“淡而有味道”评价巴燕的文字。他表示,《克兰河畔》始终体现着人回归自然本位的书写,如奶奶对捡蘑菇者的劝阻、爷爷通过羊粪蛋预知马匹归来等细节,体现了哈萨克族对自然的敬畏与传统智慧。同时陈涛也客观指出,巴燕作为“成长中的一位作家”,可以尝试拓展风俗、地域等知识、语料,主动挑战“费力写作”以提升文本深度,并将个人经验与阿勒泰的现代性变迁勾连,在游牧文化根基上探索更辽阔的文学表达。

《民族文学》主编陈亚军亦肯定《克兰河畔》的文学价值。巴燕以“诺改特村”为文学地标,通过少年的视角书写阿勒泰的童年、亲情与自然,在哈萨克族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性体验的交织中,构建出独特的文化诗性,“是小作品,也是大作品”。《民族文学》始终秉持多元文化立场,致力于通过“共同体意识” 推动民族文学对话。她向巴燕给出建议:深化作品的思想性与现实性,突破第一人称叙事“我”的视角,将故乡的文化材料与现代化进程有机融合;同时警惕同质化表达,“作家的使命就是记录时代”,最终以南北文化交融的视野,成长为兼具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作家。

谈及创作心得,巴燕・塔斯肯向《人民文学》《民族文学》《花城》和花城出版社表示了诚挚谢意,坦言《克兰河畔》作为其创作第一步,不会止步于此。这份对文学的坚持,始终离不开故乡的滋养,身为“非常恋家的人”,文字是他带走的家乡的一部分。未来,巴燕将继续书写,“把我们民族在当下时代的声音传出去,让大家了解哈萨克族的人生观,以及对生死、土地的独特价值观”。
活动尾声,鲁迅文学院的青年作家们围绕文本与创作踊跃交流经验。这场跨越作者、编辑与读者的深度对话,为青年作家提供了成长助力,亦让文学创作与大众阅读需求紧密衔接,期待未来能催生出更多扎根时代、走进读者心里的好作品。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