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峡两岸数百年的交往长卷中,宏大的历史进程往往藏于个体的细微笔触里,而家书,正是这些细碎情感最鲜活的载体。它像一叶叶扁舟,载着“回家”的祈愿,在海峡两岸穿梭,将同胞的血脉与记忆紧紧相连。
《两岸家书》便以这样的“扁舟”为引,将跨越四个世纪的两岸故事凝于纸页。从1665年明朝遗臣王忠孝寄往泉州老家的最后遗嘱“取我旧衣,于江干挂着,眷顾魂归”,到2022年台湾博物馆原馆长施明发为帮助彰化梁氏重修族谱而发给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寻根信,“希望能与族谱对接,并期待组团回家乡寻根拜祖”,全书字里行间流淌的回家、魂归、寻根之愿,映照出两岸同胞同宗同源的深层联结。
《两岸家书》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著 沈文锋 主编
出版时间:2025年09月
作为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组织编写,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两岸家书》不仅以一手文献填补了两岸民间历史的叙事空白,更在内容与传播价值上打破常规,为出版行业探索“主题出版如何兼顾深度与温度”树立了鲜活样本。


《两岸家书》并非简单的书信汇编,而是一部以私人叙事承载集体记忆的两岸情感史。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副馆长、本书主编沈文锋在代序中写道:“打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两个字:回家!”寥寥二字是全书的精神内核,更是贯穿四百年两岸故事的不变主线。
编者团队从2022年策划伊始,便倾注大量心血,不仅致力于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更深入挖掘每封家书背后的故事。为了几百字的书信,团队往往要花费数月时间联络写信人、收信人或者他们的家人、后人。为了信中一句话的背景,工作人员往返于海峡两岸考证历史细节,查阅地方府志、宗族族谱。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呈现出了22个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每一个都有扎实的史料支撑,每一段情感都能叩击人心。

《八卦楼与板桥林家的钱庄命运——许桂芬家书故事》篇书影
在内容编排上,《两岸家书》以时间为线索共分为五个历史阶段:筚路蓝缕(1895年前)、春愁难遣(1895-1945年)、云程发轫(1945-1949年)、咫尺天涯(1949-1987年)和血浓于水(1987年以后)。
这一叙述方式清晰勾勒出了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关键节点与两岸民众的真实心境。从数百年前明末清初两岸先民迁徙的生存图景,到日据时期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不愿做异族之奴”的气节;从抗日战争时期文人志士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光复紧密相连,在信中表达与祖国同存亡的信念,到台湾民众李兰凤给祖籍地南平的弟弟李子和写去第一封长信,道尽两岸隔绝数十年的亲情牵挂。这些大时代中的个体记忆,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两岸同胞在几个世纪中的紧密联系与思念牵挂。

李兰凤写给弟弟的信。她说:“这封信虽经过一个月又十八天,但总比四十多年要短太多了。”
在叙事方式上,《两岸家书》突破传统文献集的刻板模式,以“文献故事化”的方式让冰冷的史料变得可感可知。
书中既有汪春源、林正亨、连横等历史名人的家国书写,也有李兰凤等普通民众的家常话语,前者展现大时代下个体的气节与担当,后者则呈现平凡生活里的亲情与牵挂,两者相互映照,构成更完整的两岸民间记忆。同时,书中不仅呈现出了书信原文,也补充背景介绍与后人访谈,让每一封家书都成为一个立体的历史切片,读者既能触摸到文字的温度,也能理解背后的时代语境。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工作人员张筱表示:“每一封家书,我们都视若珍宝。要做好整理、收藏与保护”。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与对情感的珍视,让《两岸家书》的价值不仅局限于史料范畴,同时也成为了一部能和读者“心靠得很近”的情感读本。翻开书页,仿佛能听见百年前写信人的叹息与期盼,感受那份跨越海峡的牵挂,历经风雨但也从未中断。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了600余封陈臻超1989年至2008年间从金门写给生活在漳州长泰的二弟陈宜祥的信。在这封信中,他深情回忆:“赴台湾远离父母那一年,父母亲还年轻,才四十多岁。难忘父母的话,也难忘父母亲深厚的思情。”
家书是亲友间的通信往来,内容多为家长里短、亲情叮嘱,少涉宏大叙事。然而,个体的生活史从来都是时代史的缩影,家书中的细微情感、日常琐事,往往能折射出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与集体心态。
《两岸家书》最动人的力量,便在于以最质朴的书信文字,将两岸之间的联结具象化。用小家庭的故事来记录大时代的变迁,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两岸同胞的血脉联系与文化认同。
今年9月,在北京台湾会馆举办的《两岸家书》新书发布会暨“雁字回时——两岸家书特展”活动中,台湾雾峰林家第九代传人林义旻坐着轮椅来到活动现场,讲述父亲林正亨的家书时,让现场许多人不由动容。林正亨在信中告诉母亲“我的残废不算什么,国家能获得胜利强盛,故乡同胞能获得光明和自由,我个人粉身碎骨也值得,请母亲不要为我残废而悲伤,应该为家族的光荣而欢笑,你并没为林家白白地教养了我,我现在成了林家第一勇敢和光荣的人物。”
家书里林正亨对家族荣誉的珍视,本质上是认祖归宗的本能驱使,是中华文化慎终追远传统的生动体现。这种对“家”的眷恋、对“根”的坚守,正是两岸一家最坚实的情感基础。这封家书,也被郑重收录于“云程发轫”一章,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注脚。

林硕卿2014年底写给家乡的儿子的信。他回忆自己“不顾严寒高龄”,一路坐着轮椅最后一次返乡,“得遂八十年十度还乡之愿望”,“俯仰,了无遗憾”,
当闽南语小调《雨夜花》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传遍台湾岛的每一个角落,当两岸“三通”以后生活在晋江的耄耋老人紧握着同一宗族的年轻人的手,用家乡话说着“这是自己人”,当无数份普通人在家书中提及中秋赏月、清明祭祖等民俗文化,数不清的生动细节无一不彰显着两岸同宗同源的文化与血脉传承,期间虽有风雨,但从未断联。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家书研究专家张丁在新书发布会上说道:“抢救、收集、保护、研究、出版两岸家书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觉得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编写的这本《两岸家书》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权威性、故事性、历史性、情感性和地域性。”其中地域性特点,指的正是书中内容深刻体现了闽台地区一脉相承的文化特质,而这种文化上的共鸣,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关键。
全国台联副会长郑平也在活动发言中指出,《两岸家书》的发布与相关特展,是以“小切口”撬动“大叙事”、用“家常话”讲透“大道理”。当读者从家书中看到与自己相似的民俗习惯、价值观念时,“两岸一家亲”便从口号变成了可感知的现实。

《不变的思念——颜期英的两岸家书故事》篇书影
《两岸家书》的行业意义,不仅在于文化与历史层面,更在于其对主题出版模式的突破性探索。在出版行业面临内容同质化、传播碎片化挑战的当下,该书通过内容建构、表达创新,实现了思想价值、学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统一,为同类出版物探索出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
其一,在内容生产上,《两岸家书》开创了“史料收集+学术解读+故事重构”的模式。该书的编纂始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数年前启动的“两岸家书”抢救性征集工程,团队辗转多个省份,从散落民间的书信中筛选出兼具代表性与故事性的素材,这种田野式的内容挖掘方式确保了史料的真实性与独家性。
同时,编纂团队采用故事化的讲述手法,将对家书的解读融入人物命运轨迹中。如对庄孙旭与雾峰林家之间的两岸家书故事的解读,反映了清政府时期台湾地区错综复杂的政商关系和社会风貌。这种史料有根、解读有魂、叙事有趣的创作范式,破解了传统历史读物曲高和寡的难题。
其二,在价值表达上,实现了宏大主题与微观叙事的统一。以往部分主题出版书籍,常因过度强调宏大叙事而显得疏离,难以打动读者,《两岸家书》则反其道而行之,以微观叙事消解宏大主题的距离感。例如,书中“咫尺天涯”一辑中记录了两岸对峙隔绝时期铜钵村近百名妇女期盼丈夫归家的故事,为了将家书送到对岸亲人的手上,他们将书信辗转香港地区、新加坡等地,常常历经数月才能送达。这些具象化的信息将祖国统一的宏大主题,转化为渴望回家的个体期盼,读者不必理解复杂的历史背景,只需感受思念亲人的共通情感,便能自然而然地理解主题内涵。这种以小见大的表达,让主题出版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其三,在产业融合上,《两岸家书》构建了图书出版、展览展示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生态体系。该书的价值实现并未止步于书籍本身,而是通过多元形态延伸其影响力。在新书发布现场,主办方同步举办“雁字回时——两岸家书特展”,以实物陈列与口述分享相结合的创新形式,让家书背后的故事立体呈现。此外,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与福建师范大学合作,共同签订“两岸家书研究”合作协议,成立“两岸家书研究中心”,将书籍内容转化为长期学术研究项目。更值得关注的是,该书与哔哩哔哩同名纪录片形成联动,书籍的深度史料与纪录片的视听语言相互补充,扩大了传播效应。纪录片现已获得5188万播放量,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书籍的影响力。这种内容IP化、传播立体化、价值长效化的运作模式,也为出版行业的跨界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只觉同胞遭苦难,敢将赤手挽狂澜——林正亨家书故事》篇书影
《两岸家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一本书的范畴。
它既是两岸关系的活档案,记录着四百年的悲欢离合,为研究两岸民间历史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它也是两岸一家亲的情感证物,用最质朴的文字彰显着血脉与文化的联结,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它更是出版行业的创新样本,为主题出版注入情感温度,探索出一条兼顾深度与传播力的路径。
主编沈文锋在接受百道网采访时所说:“我们编这本书,不是为了宣传,而是想通过个人的命运,通过最真实的东西来触动两岸同胞的心灵,达到总书记所说的‘心灵契合’。”当更多读者翻开这本书,触摸那些带着墨香与泪痕的文字,感受那份跨越海峡的牵挂时,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便有了最坚实的文化根基。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楼。海峡的浪潮依旧奔涌,家书里的“回家”祈愿从未停歇。《两岸家书》所承载的,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未来的期盼,期盼两岸同胞能在共同的文化记忆里找到共鸣,在绵延的血脉联结中走向团圆。这既是《两岸家书》的历史使命,也是出版行业在新时代应有的文化担当。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