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聪明人在骗局面前也不堪一击?为什么人们即使得知真相,依然执迷不悟?为什么铺天盖地的反诈宣传之下,还有这么多人上当?为什么电信诈骗如此猖獗,即便是高智商高学历的人也容易沦陷?
我们不想受骗,却为何不经意地说谎?如果什么都不相信,是不是就不会被骗?金钱、权力、爱情、亲情、人际、知识、政治……最终,人们害怕与期待的究竟是什么?
在孙中兴教授新书《诈骗社会学》中,你都能找到答案!
从市井骗局、情感陷阱到缅北电诈,作者如法医般拆解骗局肌理,如巷口老友道破世道人心。让你读罢恍然大悟:骗术背后,全是人性的贪嗔痴在跑龙套!
《诈骗社会学》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孙中兴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9月
文 / 翟学伟
孙中兴教授是台湾大学社会学系的名誉教授,听闻他曾来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做过讲座,应该是社会学院的老朋友了。可我这里仍然说“应该”,是因为我本人极少社交,故他即使来过本院,我也无缘相识。我知道他,更多是因为他曾研究过“爱情社会学”,而我那时也发表过类似的论文,甚至我据此冒昧揣测,他是不是因为研究过“爱情”,所以潜意识里想到了“欺骗”问题。众所周知,文学家笔下的爱情总是那么圣洁、浪漫、美好,当然也有背叛,但社会学家研究爱情很可能会现实地考察在海誓山盟或花言巧语背后各式各样的“欺瞒”。所以这两个看似不搭边的研究领域,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而碰巧我也研究过信任,自然对有此同好的学者有所关注。

社会学对于“诈骗”的研究,我估计较为冷门,尽管诈骗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在人人离不开手机的时代,简直是防不胜防。但作为一个社会学的议题,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案例积累,也缺乏某种涵盖性的理论和概念去解释它。我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兴趣,来自我对“信任”研究时的发现。比如,“信任”的反义词,虽然不能说一定对应着“诈骗”,但诈骗一定是信任中最极端,对人类伤害最大的一种,其他还有说谎、隐瞒、猜忌等。诈骗似乎含有主观筹划和故意伤害之意,它不仅常常令受害者人财两空,同时还伴随着对被害人智商、情感及尊严等的侮辱。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信任与诈骗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相伴而行,有信任就有诈骗,有诈骗就需要信任。很多时候,人们最信任之际就是诈骗的开始,反之,人们上当受骗后才知道信任的珍贵。我自己在对“中国人社会信任”的研究中,特别是在阅读历史个案时发现,宫廷中的血腥夺权或各种争宠往往是从帝王对宦官的无限信任开始的,导致宠臣或太监有恃无恐地祸国殃民,为非作歹;而今日互联网时代的最佳范例莫过于“杀猪盘”,这种“游戏”不知道坑害了多少女性。可是,学术界目前的相关研究仍是比较顽固地从信任这一面去认识的。这一视角似乎把社会运转只划分成信任和不信任两种,的确有浅尝辄止之嫌,因为这一视角很难让人想到研究信任可以从其反面去进行。可这枚硬币一旦翻过来,学术界更多的可能是沉默,很难做出响应,而孙中兴教授这时就显示了他直面这一问题的勇气。
或许是因为诈骗与信任一样,无处不在,所以此书也是在纵向上谈古论今,在横向上跨越东西,而更多的解释还是哲学、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又或许是因为诈骗研究远不如信任研究那般有学术积累,所以作者更多的努力是将散落在各个角落的诈骗分析或案例收集起来进行归纳与反思,尚无力找到某种总体的理论去揭示它,故作者在书中提供的概念和框架是比较基础性的。比如作者在定义诈骗时是从意图、行为、情境和结果出发的;在讨论诈骗研究框架时是从人群面、互动面、制度面、文化面和历史面出发的,并需要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分头理解诈骗的特点和心理过程。当然,孙教授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为他在书的结尾处提及的舒茨和戈夫曼的一些概念和分析框架对此方面有所助益。所以我的看法是,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学议题,此书好比一个舞台上徐徐打开的幕布,许多景置已经显露、人物开始登场亮相,故事情节开始展现,至于如何将故事进行下去,还需要社会学界的更多投入。
另外,在我的观念里,人类历史更多的是人们在与各种诈骗作斗争中推进的。如果行骗团伙屡屡得手,社会运行就会停摆,人与人的交往也会终止,更没法合作完成事业,乃至于社会本身亦会解体。但我们也不能乐观以为社会能如儒家所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欺诈现象的发生说到底,是一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利益选择,是个人或团体为了自身的某种利益,以欺、诈、谎、瞒等手段而谋划出的言行举止(不排除有的带着善意),从而使个人到整个社会都会以特有的紧张性来讨生活、谋发展,并建立起各式各样的防范措施。
总之,孙中兴教授要在如此复杂的历史和社会中发现被人类文明刻意隐藏起来的诈骗,并小心翼翼地加以识别和研判,这明显需要相当的知识面、学术视野与硬功夫。更何况,他还要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度,需要把一些学术表达通俗化。后者也一并体现了作者写作时的良苦用心。希望他的大作能够给读者以人生启示。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