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钱伤感情,不谈钱伤尊严”——这是1600多万中小学教师(截至2024年)的真实心声,更是教育强国建设中绕不开的痛点。城乡工资差、“新平均主义”弱化激励、量化考核背离教师职业特性……当绩效工资改革陷入困境,谁来为教师发声、为政策破局?
宁本涛教授团队历时五年,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依托,走遍9省19县,访谈百余位校长教师,写下《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优化研究》。它用扎实数据揭开改革真问题,更给出国家、县区、学校、教师四维优化路径,既是给教育管理者的“政策参考书”,也是为一线教师谋权益的“心声载体”。
《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优化研究》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宁本涛
出版时间:2025年09月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背景,结合在我国多地的调研,从教育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出发,以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定性和定量的资料分析,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结合现实国情,提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方法和建议。本书研究关系教师切身利益,解决的是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且目前市场同类书不多,本书的深入研究,定能给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行政管理者及教育改革者们以启发。
作者简介

宁本涛,1968年10月生,男,汉族,山东济宁微山县人,中共党员,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美国犹他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系访问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教育部教育评估中心核心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劳动与实践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特聘研究员等。主要致力于教育经济、教育制度、教育评价、新劳动教育以及五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规模、数量)。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这一论述彰显了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基础培养、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定位与使命担当,呼唤基础教育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变革。“谈钱伤感情,不谈钱伤尊严。”强国必先强师,我国现有16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截至2024年),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现代化教师工资待遇激励制度体系,无疑成为当前教育强国背景下深化基础教育治理体系改革亟须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
自2020年10月“大国如何励‘良师’——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优化研究”申请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起,五年来,本人作为项目主持人带领研究团队认真学习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定和评审专家们对书稿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聚焦核心研究问题及解决路径,细化研究任务。
首先,系统梳理“中国式”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主要问题。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在政策推进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甚至是负面效应。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绩效政策在落地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偏差,主要存在着以下六个方面问题:第一,60%的地区并未建立起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总量与当地公务员津贴补贴同步同幅度调整的长效联动机制;第二,教师总收入不低于公务员的政策目标远远没有实现;第三,“新平均主义”弱化了绩效工资政策对教师的激励作用;第四,基层中小学教师对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考核的满意度普遍较低;第五,绩效工资政策制定的多元主体参与不足,政策执行监督问责机制尚不健全;第六,对中小学教师工作进行的量化考核,突出个体奖励,不符合教师职业价值特点。
其次,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与挖掘。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式,抽取我国不同区域9省19个县(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作为样本,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工资薪酬和个人因素对绩效工资的激励效果的影响,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差异分析;结合统计数据、访谈资料和文本信息,相互印证,综合呈现教师绩效工资激励效果和影响因素,总结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提供可行性对策改进建议。
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本研究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绩效工资理论和特征工资理论系统分析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炼总结出教育强国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优化改进的四维路径与策略。
本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的创新点、突出特色和主要建树以及研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内容创新——本书研究的主体不仅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还包括非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和职高教师,研究重点聚焦在基础教育中小学校绩效工资政策的激励优化上,着重关注这一政策对教师工作和个人的具体影响(积极或消极),并从教师和行政领导两个角度来分析绩效工资政策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旨在帮助学校更充分有效地利用绩效工资来激励(外部激励和内在激励相融合)教师,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提高他们的教学效率。
(2)研究方法创新——本书研究根据分层抽样原则进行了大样本的深度问卷调查,并辅之以100多位中小学校长和一线教师访谈和重点个案分析,涉及全国9省19个县(市)。问卷由五大部分组成:教师个人信息、教师绩效工资激励效果、教师绩效考核、教师工资薪酬、教师对绩效工资制的态度看法和意见建议。通过参考已有相关研究,结合本研究的实际情况,对问卷具体问题进行筛选和改进。根据试测反馈,对问卷进行修订,形成正式问卷。比如,对教师年龄阶段进行了合并,使阶段划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根据教师的开放答案,增设“其他教学成果”一项,使问题选项更加合理。问卷通过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形式进行发放。
(3)突出特色——本书经过大样本调查和深度访谈研究,提出基于不同经济发展情况和财政水平的四档中小学绩效工资实施经验、问题及具体建议,为循序渐进地推进和优化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提供参考。
(4)主要建树——考虑到教师群体劳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给出完善中小学绩效工资激励优化制度路径与策略的系统性建议,即完善“绩效工资政策”本身。首先,从政策规划来说,一是要自上而下逐步提升绩效工资政策的可操作性,使之更加具体化,减少不同技术层级和不同学段教师绩效工资分配的趋同性;二是以多元主体共治提升绩效工资政策改革过程透明度与公开性。其次,从政策设计上来说,一是改变过度强调教师个体“绩效工资”的政策出发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讲;二是以增量加法为基本原则,对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基本工资或年薪制+绩效奖励”的改革做法,对教师工资收入总量与结构做重新测算与分配;三是强调团队奖励与个体激励的结合。再次,从政策执行角度来说,要建立健全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执行的评估与监督机制,政策执行要有及时的纠偏策略。最后,还要强化配套改革,一方面,保障绩效工资政策的有效实施,改进学校教师绩效工资举措实施的环境。另一方面,抓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和机制构建。具体来说,第一,采用学生增值评价法进行教师绩效考核,增加教师对绩效工资考核的信任度和公平感;第二,提高绩效工资总量,单独设立班主任奖金,提高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承认感和获得感;第三,建议在教师绩效考核中加入教师合作项目,以共创共学共进的校风,提升学校绩效工资制度的育人文化价值;第四,引导教师着眼于长远,加强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工作的内驱力和职业的成就感与幸福感;第五,结合特征工资理论,重新考量新的绩效工资的制度设计,构建全方位的以教师和学生发展为本的物质与精神引导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师激励体系。
中小学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导致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精确地量化教师在工作中付出的所有劳动。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就是把教师的劳动收入和他的工作绩效直接挂钩,充分利用教师之间的收入差异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这种政策激励的导向作用有多大,如何才能充分利用绩效工资制度的导向作用来引导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以达到最佳工作效率,在教育管理中具有较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本书的理论基础,包含了教育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实际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主要关注了有关教师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这一工资政策想要达到激励教师的最佳效果应怎样做这两个方面。因此,本书对于教师薪酬的研究,对于教师劳动、教师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提供部分可见的结果和初步的原理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绩效工资顺利实施并产生作用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合理、健全的激励机制,然而在目前,学校缺失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难以发挥甚至引起了很多的问题。本书研究针对以上症结,并考虑到教师群体劳动的复杂特殊性,尝试给出完善绩效工资激励制度的建议,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另外,本研究的调查研究报告曾送呈教育部教师司,部分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中小学教育管理》《光明日报(理论版)》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报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并对教师正确理解绩效工资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推动绩效工资制度完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鉴于中小学绩效工资问题本身是个利弊都有的教师治理世界性难题,教育强国背景下中国中小学教师的激励优化更是具有复杂性,本书在研究中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恐仍存在许多不足和待深入研究的地方。
首先,对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实施的激励作用调查,由于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其激励作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其激励效应的判断很难有全面、一致的标准。
其次,由于研究者的能力和认识有限,关于绩效工资激励效应和优化路径策略的分析,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精神激励和核心价值导向问题的分析略显不足,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还稍显理想和稚嫩,未来这一问题,值得更多学术同行做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最后,衷心感谢在调查访谈过程中给予我们便利、无私帮助和充分信任的各位领导、校长和中小学基层教师以及在本书出版过程中付出艰苦工作的编辑老师们。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