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新书推荐 | 激辩中世纪:改变中世纪史叙述的九大问题

2025年10月15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我希望自始至终都在可能的范围内展示一些别样的解释,这样解释的历史可以引发争论,乃至改变人生。虽然其中的一些解释肯定会遭到质疑,但把它们发表出来是很必要的,因为它们正在改变我们看待中世纪世界的方式。”

——约翰·艾伯斯

《激辩中世纪:改变中世纪史叙述的九大问题》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美]约翰·艾伯斯 著, 杨楠 译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

本书深入探讨了九个备受争议的中世纪话题:罗马帝国的衰亡、维京人的入侵、十字军东征、对少数群体的迫害、中世纪的性观念、女性在中世纪社会的处境、思想史和环境史、黑死病,以及中世纪的终结。

“中世纪”本身就是史学界中存在争议的焦点,几个世纪以来,对于中世纪的认知始终处于争辩与重构中。约翰·艾伯斯以生动的笔触引入辩题,试图提出每个学生或普通读者在探究中世纪时都会问到的、亟待解决的历史问题。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历史爱好者,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理解中世纪的不同角度。这不仅是一部梳理中世纪研究脉络的经典之作,更是一本激发历史思辨的智慧之书。

1、内容简介

九大极具争议性的问题,九次历史观念的重新解读,这本“吵得不可开交”的书将为你打开了解中世纪世界的新大门。

罗马帝国的衰亡,是外力的催化还是内因的瓦解?

维京人入侵,是野蛮的掠夺还是文明间的碰撞?

十字军东征,是上帝的旨意还是权力的游戏?

……

麻风病患者等少数群体和女性是如何生存于世的?

黑死病为欧洲带来了哪些致命影响?

中世纪的终点在何处?

……

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通过展示不同的历史解释,本书试图打破单一的标准叙事,探索那些被忽视的中世纪史角落。这些解释可能会引发争论,甚至彻底改变你对中世纪史的看法。

现在,请准备好颠覆你的认知,开启一段充满思考的历史之旅吧!

2、作者简介

约翰·艾伯斯(John Aberth)是一位独立学者和中世纪历史学家。他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了中世纪历史博士学位,曾在佛蒙特州、纽约州和内布拉斯加州的多所学院和大学任教。他著有大量关于黑死病和中世纪晚期欧洲文化的书。

3、精彩书摘

最先对罗马帝国的衰亡提出疑问的历史学家,大概是伟大的比利时中世纪史学家亨利·皮朗(Henri Pirenne),他的《穆罕默德与查理曼》(Mohammed and Charlemagne)于1935年在他身后出版。在这部影响深远的总结性著作中,皮朗认为,5世纪末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建立的日耳曼继承王国保留了大量的罗马文化和制度,有很多东西至少延续到了7世纪。然而在那之后,伊斯兰教的崛起切断了地中海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包括西班牙、北非、埃及和巴勒斯坦——与北方前罗马帝国剩余部分的联系。因此,伟大的日耳曼统治者查理曼(768—814年在位)必然只能将帝国重建为一个纯粹的欧洲国家,限制在几乎适用至今的地理边界之内,而帝国的重心也自然向北和向西转移了,要沿着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一直走,才能到达终点站罗马。如果说查理曼真的孕育了欧洲,那么担任助产士的就是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在此引用一句或许是皮朗书中最著名的话:“倘若没有穆罕默德,查理曼是无法想象的。”皮朗还声称,直到查理曼时期,与古罗马的决裂才真正出现,中世纪才真正开始,罗马和日耳曼文化的同化才真正发生。

如今,皮朗命题受到了挑战,并且被替代了,这主要是由于考古学的进步。大量这方面的证据似乎表明,7世纪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地区的扩张,是罗马帝国崩溃的表现,而非原因。它的崩溃到6世纪末就已经基本结束了。但皮朗命题有一个有趣的变体,那就是伊斯兰教不仅没有切断欧洲的国际贸易,反而在查理曼统治时期刺激了国际贸易(尤其是奴隶贸易)的复兴。查理曼与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the Abbasid dynasty)进行贸易往来的证据,就是白银的输入,以及发行了更重的银第纳尔(denarius)或便士作为标准货币。直到查理曼在9世纪去世后,随着帝国的衰落,欧洲的经济停滞才真正开始,而由此催生出的内向型地方分权式封建庄园制,则是宣告了中世纪的开端。最近有证据表明,541年至750年的第一次鼠疫大流行对人口产生了持续影响(不间断的贸易,尤其是谷物贸易,把受感染的老鼠和跳蚤运到各个地方,所以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这也有助于强化上述观点。

尽管皮朗命题不再主宰学术辩论,但其关于古罗马并没有衰亡,而是经过漫长转型步入中世纪早期社会的观点,却被取而代之的“古代晚期”概念全盘接纳了,后者认为欧洲的逐渐演变与同一时间伊斯兰教的兴起是各自独立的。这一术语最先由 20世纪初的德国历史学家提出,叫作“Spätantike”,但自20世纪70年代起,这一标签被爱尔兰历史学家彼得·布朗在英语中普及开来。布朗通过强调早期基督教会的活力,将通常被定义为从约公元 200年至约公元 800年的古代晚期塑造成了一个独特的时期。在其最新版的教科书中,布朗强调了“微观基督教世界”(micro-Christendoms)和“象征性商品”(symbolic goods),以说明尽管作为帝国中心的罗马灭亡了,尽管它在贸易和工业领域出现了经济崩溃,但此时的“实用型基督教”(applied Christianity)还在继续茁壮成长。他还强调了基督教机构与新兴“蛮族”王国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以及地中海世界即使在政治经济分裂的情况下也仍然具有的、灵活多变的文化和生态完整性。这一切都是为了反驳吉本的观点。吉本将古罗马晚期描绘成一个堕落的历史阶段,将中世纪早期描绘成一个“原始”时代,或者说是文化衰败、无可救药的“黑暗时代”。现在我们应该能够明显看出,在布朗的架构中,宗教和文化上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优先度高于其他一切因素。他的这种方法归根结底是利用了法国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也就是被称为“文化人类学”的年鉴学派。欧洲科学基金会(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资助了一个名为“罗马世界的转型”的大型研究项目,这表明,至少在学术界,古代晚期论已经得到了认可。

……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