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是首部对应县木塔进行全面高清视觉解读的“超大型四开影像文献”。
主编梁鉴在图书序言中追溯了自家三代人:梁思成、梁从诫以及自己与应县木塔的深厚渊源。
同时致谢山西博物院、应县人民政府、应县木塔管护中心等山西各级单位的大力支持。
并提出此次全面拍摄呈现塔内珍贵的木构、造像、壁画及秘藏文物,既是弥补无法登塔遗憾的视觉盛宴,也是对梁思成先生当年调查报告的一次重要补编,并以此向营造学社先贤致敬。
现全文分享如下:
第一次见到应县木塔,是1991年夏天。我随父亲从太原出发,在五台山参观过佛光寺后,又来应县看木塔。那时游客很少,上塔后遇到几位青年学生,后来得知是王贵祥老师(时任教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带领的建筑系学生在测绘木塔。
《应县木塔(普惠版)》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梁鉴 主编 叶南 执行主编应县人民政府 山西博物院编
出版时间:2025年10月
沿着木楼梯,我们一层层爬上这座名叫塔、实为楼,明五暗四的九层楼。尽管并不了解木塔在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性,依然被它巨大的体量震撼。置身于那些巨大的木构架之间,特别是意识到它们在这里已经存在了近千年,让我内心非常激动。
祖父当年调查木塔,先投寄了一封信给应县“最大的照相馆”(其实只此一家),信中大意是:据说贵地有座木塔,可否拍一张照片寄回给我,云云。不久居然收到回信,而且果真寄了照片,于是祖父就在1933年9月中旬,结束大同古建筑考察之后来到应县。
在木塔上,父亲还讲了后面一段故事:抗日战争胜利后,祖父挂念木塔,不知是否毁于战火,提心吊胆却又不敢打听,生怕亲耳听到噩耗。那时已是中学生的父亲就背着他给应县某单位写了封信,询问木塔是否还在,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即转告佳音,解除了祖父心头的悬念。
那次旅行之后,我也开始对考古和文物发生了兴趣,渐渐成了古典艺术的爱好者。二十多年来,跟随多位老师和朋友行走于山西各地,考察过不少文物古迹和古寺庙,对古代建筑之美以及建筑遗存中保存的雕刻、造像和壁画等古代艺术品,有了更多感性认识。
还记得初到南禅寺时,面对着一座不大的佛殿,感觉站在近前就能将整个建筑尽收眼底。仔细观看屋顶,发现上面似乎没有一条直线,所有方向的线条都带着弧度。虽是个“大屋顶”,却因为这些曲线而显得很轻盈,仿佛我吹一口气,这庑殿顶就能飘上蓝天。后来才知道这是建筑法式中升起和举折等做法的结果。硕大沉重的屋顶之所以能够让人感受到轻盈之美,其实是匠心独运,精心设计的结果。
古代建筑表现出来的美,给了我直观的视觉冲击和精神享受,悦目且赏心。在我的认知里,美是不涉及理念而能普遍使人愉悦的。
看得越来越多之后,也注意到一点:很多古建筑保存到今天,只剩下一副躯壳(已经很不容易了),而附属于建筑的造像、壁画等如果得以保存,那就是格外的幸运。在山西,这样的幸运儿远多于国内其他地方,许多古代艺术遗珍因此能在原址,以类似古人观看它们的方式,供今人欣赏,比起孤立地放在博物馆里展出,可以带来更好的体验——我想“地上文物看山西”的美誉与此有很大关系。
应县木塔也属于这样幸运的遗珍。它大概可以被视为五座佛殿叠成的一座楼,每层楼中间,和木塔本身一样古老的佛像群(尽管有些重修或重装),基本上还是照原样保留着,除此以外,还有历代画工绘制的壁画和彩画,大量的匾额、题记、碑刻,还有秘藏在佛像中的大量辽代文物、经卷文书、佛画和七宝舍利……堪称精彩而稀有的古代艺术综合体。可惜,现在已经不能让所有访客登塔一饱眼福了。近千年高寿的木楼阁本身已经很脆弱,保护的责任高于审美需求。
我想,如果能以一种悦目赏心的方式记录、呈现木塔中遗藏的古代艺术,应该可以让更多人有机会一窥其内在之美,弥补不能登塔的遗憾。幸运的是,这个想法得到了应县木塔管护中心、应县人民政府、山西博物院和山西省文物局等管理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助,除了开放木塔各层木构、造像和壁画的拍摄之外,还慨然允许我们拍摄了佛像中发现的全部秘藏文物。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册大书,就是这次完美协作的产物。祖父在他的调查报告中将绝大部分精力专注于木塔的建筑本体而略于其他,既囿于当时环境条件,更没有机会了解1974年才发现的佛像装藏文物。因此,这本书也可以当成后辈对他于1936年完稿,中间经历战乱辗转与洪水浸泡而幸存,直至2007年终于出版的《应县木塔调查报告》的一本补编。
谨以此书向开创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的营造学社先贤致敬。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