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郑午昌传》:行走于民国上海滩的一代通才

王威尔  2025年10月22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世纪海派画坛名家辈出,郑午昌是集书画家、美术史家、教育家、出版家与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代表人物。其山水画在20世纪40年代已与张大千、吴湖帆、贺天健齐名,成为继吴昌硕、任伯年之后的海派领军人物。

《嘉定教育》主编王威尔受郑午昌先生之子郑孝同先生嘱托,历时多年撰成首部郑午昌生平传记《郑午昌传》,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读一人可知一代,《郑午昌传》融汇了诸多一手图文资料,轻松畅达的文字,以一个又一个郑午昌的“朋友圈”来展开,再现了其交游网络与民国艺坛风貌。

以下节选本书作者王威尔自序,以飨读者。

《郑午昌传》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王威尔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

自序

文/王威尔

20世纪60年代末,我就读于上海郊县的一所重点中学。也记不得是哪天,甫推开门,顿时被墙上的新画夺目。远远望去,大片墨色沉郁,其上赫然一点别样红。近观,白也似素宣纸上,墨色淋漓写意大片荷叶,焦墨写就荷梗,荷花红艳欲滴。更觉诧异的,竟然满幅不着片水而满眼尽是水波明。花非花,叶非叶,水非水。似与不似。同学告诉说:“我们新来了美术课先生,部队复员的,《墨叶红花图》就是他的手笔。”未见其人,先被红与黑震慑。懵懵懂懂的中学生就在那一刻,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中国画的美学启蒙。

美术课先生郑孝同,那时英姿正勃发。后来才晓得,先生幼承家学,复得陈佩秋先生指点。1962年,挟宣纸笔墨慨然从戎,六年军旅生涯以笔墨壮吴钩。退伍后,执教鞭二十余年,门下桃李芳菲,至今仍坚持每天挥毫画案五个小时,用功甚勤。徐邦达先生赞其“意境清旷,不愧名父之后”。

先生郑孝同的父亲,郑午昌(郑昶)。

郑午昌是谁?

那个年代,无网络、无档案,教人如何众里寻他。先生自不会说家事,学生亦不敢提及。其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也只隐隐约约听得几位前辈闲谈中偶尔提及郑午昌其名:民国上海滩大佬。七岁能写李白诗意的神童。和徐志摩、郁达夫是同学。人称“郑白菜”“郑杨柳”。山水画得过“世界艺术博览会”金质奖章。如此而已。

郑午昌之于我,一直是一个如米家山水般烟云迷蒙的存在。记得是20世纪90年代,先生执掌嘉定区艺术教育办公室兼教师进修学校美术教研员,我们成为了同事,我的工作是出版教育杂志。一日,先生拿一叠诗稿,说是请谢稚柳先生为封面题的字,想给父亲出本诗词集,过来咨询一些出版方面的事。才翻过一页,立刻被那张黑白照片所感染:平头短发。中式布袄衣领。开怀畅笑的中年男子,笑声顿觉盈耳。眼神慈祥、和蔼,眼角皱纹隐现,额边一根青筋微微凸起。尽管素昧平生、天人已隔,却仿佛老友重逢,如沐春风。目光再也离不开他。

后来才晓得,七岁的嵊县神童幼时得过一场天花。《申报》记者晚苹在《现代书画家史乘》栏目写郑午昌:“他有最大的遗憾,就是幼年出过天花,把他的脸也艺术化了。‘满面文章都加圈’,真是老天和他‘大打棚’。数月前,他画了幅《密梅》挂在某画厅,友人吃他‘豆腐’,作四字评:‘画如其面。’他也不愠,付之一笑。”

当年甚至传言,上海滩有三位画坛大佬身材、面部轮廓很像。《新希望》的《艺人趣闻》栏写道:“画人郑午昌不留发而面麻,张石园却光头面麻而留长胡子,张大千短发而留长胡子。是以午昌加大千的胡子便成石园,石园去胡子便是午昌,大千加午昌的麻子是石园,石园除麻子是大千,午昌去麻子加石园的胡子是大千。他们三人所区分的只是麻子与胡子而已。”那是民国的文人轶事了,透着英式的幽默。

六年前,上海州桥画院迎春雅集,先生嘱我:“威尔,你应该写写郑午昌,资料我会提供给你。”又缓缓道:“父亲说过几句话,国画具有引领民族的精神,国画具有缔造世界和平感化力,基因传播。坚持传统文化,我们要像前线打仗的战士,要有责任心和民族精神。他的这些精神,对我影响特别大。”

读画读人。如果把郑午昌作为一幅山水画来读,那么不妨就先来读读这幅画上,那个时代、那些人、那些题识:

蔡元培称郑午昌创汉文正楷字模为“中国文化事业之大贡献”;《中国画学全史》为“中国有画史以来集大成之巨著”。

张大千评说郑午昌的山水“明丽软美,吾仰郑午昌”。

王西神评郑午昌画风“富有艺术天才。造诣之深,一时无两”。

黄宾虹说郑午昌“工诗文,善绘画,方闻博雅,跞古逴今”。

马公愚在《郑午昌山水十二幅》序中道:“师古能新,世推为画苑宗匠岂偶然哉……识者当能概见郑子之学之博,功之深及其胸襟气概之非常焉。”

郑定裕论说:“剡溪郑午昌氏,为当代画坛宗匠,门墙桃李,亦皆一时俊秀。”

陆丹林评价:“他生平是富于创造性的,什么事都不肯人为亦为,尤其是学术方面,他有敏锐的见解,高玄的思想,下刻苦的工夫,上新颖的前途。”

知止老人说郑午昌:“抗战八年来,坚贞自守,兴到吟诗,生活艰辛,不以为苦。”

吴湖帆悼郑午昌词有云:“怅三绝才华,悄随流水。”(按:唐代郑虔诗、书、画“三绝”,老杜送以诗云:“郑公樗散鬓成丝。”郑午昌别号丝鬓散人,时人悉称其诗、书、画“三绝”。)

另外诸如:“在民国的传统型画家中,郑午昌的学历最高,英语水平少人能及”;“郑午昌史学研究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史学研究的转型时期,在史学界诋毁传统成为风气的时空下,依然坚守传统学术之道,努力保全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并试图找寻学术振兴的突破口”。

“前人之述备矣。”

范文正公《岳阳楼记》的句子。

然则考察郑午昌,应该绕不开两个景深,一是历史的景深,二是民族意识的景深。

郑午昌出生那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山河破碎。郑午昌那代人生命线上的每一个长亭短亭,蒙上的是重重叠叠感时恨别,花溅泪鸟惊心的黑白色滤镜: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会战……上海外滩,租界使馆洋楼林立错落的大理石建筑勒勾出的天际轮廓线,仿佛是洋人用那管羽毛笔肆意画出的强硬线条。海关大楼上,每时每刻随风传来的威斯敏斯特洪亮钟声,一遍遍敲打着远东不夜城半殖民的无眠。日复一日,郑午昌哪里消受得这样的敲打。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郑午昌,从小启蒙的是儒家的教义。深深植入的,是武穆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收拾旧山河;是忠烈公文天祥于义当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壮节公邓世昌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的民族英雄壮怀激烈的气节风骨。

五十年后,郑午昌、吴湖帆、梅兰芳等人慨然发起,倡导成立了“甲午同庚千龄会”,用特殊的形式激励国人抗战意志,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梅兰芳蓄须明志息影舞台;周信芳不惧敌伪子弹恐吓威胁,策演《文天祥》《史可法》;郑午昌因题赵叔孺画马诗,遭日寇数次搜捕避难郊外……追根溯源,都源自“孔仁孟义”“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

在郑午昌心里,是有一个桃花源的。在《溪边杨柳齐头绿》的野人家赏心;在《青山淡淡水盈盈》的春日里西去板桥听莺啼;在一面青山三面水中悠然自得的《柳荫泛舟》,闲看多少烟雨《酒旗风》。“愿凭墨缘造三万六千寺庙”,我的心思我的生活都刻在了闲章里,而你的箭却已射进了我的桃花源,蹂躏着我的《知足居》《桃花源》;“多少心情多少事,江湖壮志世难酬”,岳武穆壮志踏平贺兰山缺还我河山,我犹誓言到你的琵琶湖边洗战马。

国可破,志不可夺。

书生仗剑,笔下有剑。先生告诉我:“抗战上海沦陷,他确曾见过父亲挑灯看剑。”郑午昌赠刘季平《黄叶楼图》,钤的闲章正是“好读书学击剑”。刘季平其人,《南社点将录》中位列第七,人称“天雄星豹子头林冲”,平生“尚气谊,重然诺,与人肝胆相照”。刘季平后因“清末仗义营葬邹容之事”而义声布天下。郑午昌写《黄叶楼图》并题识赠以绝句:“黄叶萧萧万木稠,纸窗一疏认防秋。归来湖海犹豪气,人物江南数此楼。”

爬梳钩沉至今,心中尚有一个疑团未解。中国文人历来有写日记的习惯,后人亦可从中了解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及当时的社会形态。郑午昌“午社”师长夏承焘有《天风阁学词日记》,杭州府中同学徐志摩有《府中日记》《留美日记》,郁达夫有《郁达夫日记》,独不见有郑午昌日记。其中原因,当然可以揣测梳理出若干合理的解释。还是留给考据家们去做研究选题吧。

20世纪40年代,上海美术界曾发起过一个记录“美术界一日”的活动,海上画家纷纷响应,刘海粟有《巴城一日》,美术教育家汪声远有《增一美谈》,史学家童书业有《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郑午昌亦写下了自己的一日《作画与填词》。这,应该是我们拂去历史烟尘进入郑午昌生活日常的最好窗口。

三月十二日晴。晨七时起,临戴本孝画册一页。此册纸本,水墨极精,仅六页。拟以十日之工临毕。九时至望平楼。复香港梁君、北平李君、重庆赵君等函,皆系印刷营业往来文件。本埠何君函。以林半樱先生作古,嘱挽以词。拟填《瑞鹤仙》一阕应之。画松亭款泉山水立轴一帧。

十二时。至天衣午餐,老同学吕素先亦在座。吕系经营煤铁,获利甚厚。但布衣粗食,不改书生本色,亦可佩也。一时郑梅清来索画,坐谈片刻去。叶葵持程庭鹭、李涵美画册求售,以索价太昂作罢。陈子善以李善长山水长卷嘱题,为署观款而去。李画极少见,曾在征白处见一立轴,价四百元,视此卷较精。

四时。娄咏芬来。观其创作《竹趣图》,笔致松秀,较前进步,可喜。嘱其仍临查梅壑山水册。六时,至同春坊郑家晚饭。在座有名票包小蝶。包系吾师蝶仙之长公子,丰采俊爽,与谈甚快。九时回寓。读梦窗词。十时睡。

短短四百余字。由此观之,临画,作画,鉴画;课徒,填词,读典籍,是郑午昌的日常,也是其能够被陈小蝶列为文人画派的缘由,更或能为其身上多元的“标签”提供解读的注解。弥足珍贵。

郑午昌墓,在上海嘉定钱门塘。

那日,天气阴冷灰暗。先生和我,两位朋友。踩着落了一地的蜡梅树叶,怅“三绝”才华。上坟去。空园寂寂。鸟声细细。

剡溪曾经无恙的秋帆早已远去,然游子可以安慰的是,老家才通的高铁一日便可以穿过归程客船夜半的钟声;然钱门塘绿杨树下何处寻见当年牧童人牛共眠的诗意,数帆楼里亦再也不闻平生不改的绍兴乡音;然你亲手植下的檀香蜡梅,历经百年沧桑矗立空中,老干虬劲枯藤垂垂,枝头梅英暗香不绝满衣襟。

一围梅林,庇荫墓地。

一抔黄土,尽敛精魂。

敬上两支香烟。点燃。只不过是当年熏陶出“鹿胎仙馆”门下弟子才华与气节的三炮台烟换成了中华牌。

烟头很短。缅思很长。

是为序。

作者:王威尔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