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宋刻全本金石录》前言

2025年10月14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金石录》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原馆长 陈红彦

《金石录》三十卷,国家图书馆藏南宋淳熙龙舒郡斋刻本,已知现存唯一的宋刻全本。

《金石录》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著者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北宋金石学家。少为太学生,历官青州、莱州太守,知湖州军州事。赵明诚与其妻李清照同好金石书画。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词人,在金石书画亦有造诣。《金石录》为二人经二十余年访求收藏,合力完成。书中著录其所见上古三代到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铭文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考订精审,自有卓识。

赵明诚尝作《金石录序》自述著书之旨。云:“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以广异闻,后得欧阳文忠公《集古录》,读而贤之,以为是正讹谬,有功于后学甚大,惜其尚有漏落,文无岁月先后之次。思欲广而成书,以传学者。于是益访求藏畜,凡二十年,而后粗备上自三代,下讫隋唐五季,内自京师,达于四方,遐邦绝域,夷狄所传,仓史以来,古文奇字,大小二篆,分隶行草之书,钟鼎簠簋,尊敦甗鬲,盘杅之铭,词人墨客,诗歌赋颂,碑志叙记之文章,名卿贤士之功烈行治,至于浮屠老子之说,凡古物奇器、丰碑巨刻所载,与夫残章断画,磨灭而仅存者,略无遗矣。因次其先后为二千卷。……盖史牒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刻词当时所立,可信不疑。则又考其异同,参以他书,为《金石录》三十卷。”

靖康之变后,夫妇二人避地江南,赵明诚不幸病逝,李清照颠沛流离,所藏金石书画虽百般维持,终亦损失殆尽,而《金石录》书稿则始终随身。数年后,李清照校订完成全书,遥忆当年与赵明诚“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而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一时百感交集,便写下千古奇文《金石录后序》,备述一生遭际和文物聚散:“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新婚燕尔,生活虽贫俭,但二人有共同的爱好,节衣缩食,购得金石书画之喜悦,跃然纸上。赵明诚出仕后,家庭状况好转,夫妇二人依然有“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一起搜集,一起研究把玩,令人神往。

《金石録》全书共三十卷,前为目录十卷,按时序著录二千余种,后为跋尾二十卷,共五百零二篇。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考订旧籍讹谬,对前人成就进行补正,对《集古录》补正尤勤。以史籍与金石互证,以器物碑铭验证前史,排比论考,加以己见,多为定论。是书所录,不仅可纠正文献记载错讹,还保存了大量后世亡佚的资料,于校勘、辑佚均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后世金石学发展功莫大焉。

《金石录》南宋有淳熙龙舒郡斋刻本和开禧元年浚仪赵不谫刻本,但两本于明清以后皆不显于世,元明两代亦未见重刊,明代仅见抄本流传,其中较著名的有明叶盛、吴宽、钱谷、范大澈、谢恒等各家抄本。《四库全书总目》云:“自明以来,转相抄录,各以意为更移。或删除其目内之次第,又或窜乱其目之年月。第十一卷以下,或并削每卷之细目,或竟佚卷末之后序,沿讹踵谬,弥失其真。”清代则有吕无党等多家抄本、顺治谢世箕刻本、乾隆雅雨堂刻本等并行传世。

此次上海书画出版社影印,以国家图书馆藏南宋淳熙龙舒郡斋刻本为底本。龙舒即今安徽舒城。是本纸质匀净、笔画严整、字体劲秀,卷首有赵明诚自序,而无李清照后序。与宋洪迈《容斋四笔》所云:“赵明诚德甫……著《金石录》三十篇……其妻易安李居士,平生与之同志,赵没后,愍悼旧物之不存,乃作后序。今龙舒郡库刻其书,而此序不见取。”一致。此本版心下镌刻工姓名中胡珏、徐亮、胡刚等数人,曾于淳熙三年(1176)为舒州公使库刻《大易粹言》。书中宋讳避至“慎”字,“敦”字不避,可证此书刻于淳熙年间。

三十卷全本的龙舒郡斋刻本历元明四百年,一直隐晦不为人所知。清初冯文昌曾藏宋刻《金石录》十卷,以为全本,欣喜异常,特地治印一方“金石录十卷人家”,传为佳话。当时认为此书是《金石录》仅传的宋刻本,公认是宋板书无上珍品。书上钤印累累,还有多位名家题跋、观款。但后来经学者考证,知此本系《金石录》的卷十一至二十,经挖补伪装为卷一至十。实则其前十卷两千余种目录均付阙如,所存十卷至《宋武帝檄谯纵文》止,缺少后十卷自卷第二十一《大代华岳碑》至卷三十《日本国诰》的近三百篇跋尾。此本今藏上海图书馆,已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江西赵世暹先生在南京购得金陵甘氏津逮楼所藏宋本《金石录》,三十卷完好无缺,世人始得睹龙舒郡斋初刻全本。津逮楼甘氏四代藏书十余万卷,清嘉、道年间有盛名。第二代甘福,字德基,号梦六,津逮楼即为其所建。甘氏有《津逮楼书目》十八卷,《金石录》不见著录,或藏家矜秘,不肯示人。清咸丰太平军攻占南京,津逮楼藏书损失殆尽,而龙舒郡斋刻本《金石录》竟逃过此劫,幸存于世。后津逮楼烬余书出售,为赵世暹收得。赵购得后曾请张元济鉴定并祈题跋。张元济欣然应允,为撰长跋,跋中写道:

赵明诚《金石录》三十卷,宋椠久亡,世传钞本以菉竹堂叶氏钞宋本为最善,钱罄室自言借文休承宋雕本钞完,识于第十卷后,独吴文定本人未之见,莫知其所从出。后人重刻,清初有谢世箕本,讹舛甚多,殊不足观。缪小山得汲古毛氏本,行款均据宋刻,为仁和朱氏刊行。余家藏有吕无党钞本,曾印入《四部丛刊》。……《读书敏求记》称冯砚祥有不全宋椠十卷,余颇疑即文休承所曾藏者,冯书散出,迭经名家鉴藏,……其十卷即原书跋尾之一至十,实即全书之第十一至二十也。……获睹之人亦以为此十卷者殆为人间孤本矣,而孰知三十卷本尚存天壤,忽于千百年沉薶之下,灿然呈现,夫岂非希世之珍乎!

是本旧藏金陵甘氏津逮楼,世无知者。目录十卷,跋尾二十卷,完好无缺。……赵敦甫世讲得之南京肆中,以此罕见珍本,不愿私为己有,属代鉴定,并附题词,将以献诸中央人民政府。崇古奉公,至堪嘉尚。爰抒所见,质诸敦甫,兼就正于世之读者。辛卯立夏节日,海盐张元济。

辛卯查为1951年。张元济先生跋中还说,曾以两宋本对勘,其间异同颇多,以为两宋本当非同出一源。又曰:“是本字体劲秀,笔画谨严,镌工亦极整饬,绝无恅草之迹,是非浚仪重刊,必为龙舒初版矣。”虽语为推测,然已确认为龙舒郡斋初版。上图十卷本于此本有所修订,当为后印者。

张跋后还有金陵周良熙先生1952年跋:“最近津逮丛残流播宁沪,轰传海内。孤本宋刊初刻赵明诚《金石录》,辗转为赣人赵敦甫先生世暹所得,赵不自秘,慨然公之北京图书馆,用意甚盛。”知赵世暹得此珍本,不欲私为己有,慨然捐献国家,此本遂入藏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

此本卷首赵明诚序前钤印有“贞元”、“伯雅”、“津逮楼”、“金陵甘氏藏书”,知该本曾经明王世贞、清金陵甘氏递藏。序后有墨笔手书“嘉?观”、“大德丙午二月十三日藏于读易斋”二行,目录叶还钤有“唐伯虎”印,并写“唐氏有匪堂秘藏许就读不借”之语,知曾入唐氏有匪堂。书中还有“甘福之印”、“金陵甘福梦六氏藏”、“弌字德基”、“梦六居士”、“孙冯翼观”等印章,书末题跋处钤“戊戌党锢孑遗”、“鞠生八十后作”、“海盐张元济”等印(详见此次出版附录整理)。卷一、十一、二十一首钤有“鬻衣买书志亦迂,爱护不异隋侯珠。有假不返遭神诛,子孙鬻之何其愚”墨记,书末有返摹孝义公(即甘福)小像。另有一点特殊之处,是每幅纸面上均有朱红小楷字“晏如”。陈乃乾1951年亦曾目验此本,五月二十二日日记中对此有专门记录:

棉纸极佳,每幅中间有楷字晏如朱记者,余仅见《王荆文公集》及此书耳。

三十卷足本宋龙舒郡斋本《金石录》此次是首度采用高精度扫描、高仿真复制方式出版,堪称下真迹一等,能清晰看到写印和纸张的细节。不仅对研究者和爱好者都是福音,也可以作为分藏各处,实现异地灾备、赓续中华文脉的一粒种子,并在打造彰显文化自信、展现时代气度的新标识,构筑传承悠久文明、塑造展示良好国家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作用。

《宋刻全本金石录》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宋] 赵明诚 撰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

内容简介:

《金石录》出自宋代最著名的学术伉俪赵明诚、李清照之手,是中国古代金石学首屈一指的重要著作。全书共三十卷:目录十卷,收录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两千种;跋尾二十卷,包含重要钟鼎碑石的提要502篇,以金石与史籍互证,考伪辨谬,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金石录》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南宋淳熙龙舒郡斋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有30卷足本,既是早期印本,更是现存唯一的宋刻全本,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本次出版,即以之为底本。这也是此种国宝级文献第一次以原色原大、高清全彩影印的形式出版。分册亦与原书一致,共5册。

该本中钤有“贞元”、“伯雅”、“唐伯虎”、“津逮楼”、“金陵甘氏藏书”等多枚印章,书末有张元济、周良熙跋,本次出版,均于附录中提供释文。该本卷首有赵明诚自序,而无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与宋洪迈《容斋四笔》记载一致。本次出版,据清雅雨堂刻本补录《后序》,附于书后。

本书为“国家图书馆藏宋元珍本艺术文献丛刊”的第一种,国图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任丛刊主编,国图古籍馆原馆长陈红彦撰写前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金石录〉》。另外,专门绘制专属藏书票,随书附赠,以飨读者。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