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西方水彩画史》问世——六年磨一剑,填补国内世界水彩研究空白

贾志甜  2025年11月03日 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近日,由江西美术出版社重点打造的国内首部系统研究西方水彩画艺术的专史著作《西方水彩画史》正式出版。这部历时六年完成的“大部头”,以时间为经、地域为纬,完整梳理了西方水彩画从史前源起到现当代发展的脉络。它不仅填补了国内西方水彩画史系统研究的出版空白,更通过600余幅彩图与专业解读,为美术史研究者、艺术从业者及爱好者打开了理解西方艺术史的崭新视角。日前,百道网专访了该书作者——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叶丹,深入探寻这部“大部头”背后的学术历程与创作思考。

 

《西方水彩画史》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叶丹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8月

作为一家深耕艺术出版30余年的机构,江西美术出版社自1989年成立以来,打造了一批填补空白、兼具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图书,广受业界认可。今年,江西美术社重点推出了《西方水彩画史》,作为国内首部系统研究世界水彩画艺术的专史著作,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出版空白,为读者打开了理解西方艺术史的崭新视角。

《西方水彩画史》全书共十二章,以时间为经、地域为纬,系统完整呈现了西方水彩画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从史前的源起,到中世纪的彩饰抄本插图;从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传统,到英国水彩画派的建立;从欧洲大陆百花齐放的水彩世界,到水彩画在美国等国家取得的新成就,勾勒出一幅西方水彩画历史演进的恢宏图景。

经纬交织,平衡“学术性与可读性”

水彩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自诞生起便以其透明清透、灵动轻盈的魅力,跨越时空界限,在东西方艺术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长期以来,水彩画史在国内并未得到系统性研究梳理。在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叶丹看来,这一方面是由于艺术史研究更倾向关注油画等主流门类,水彩画与“国、油、版、雕”相比处于边缘地位;另一方面,水彩画材料特性导致其保存和展示难度较大,成体系的展览稀缺,传播受限;加之国内艺术高校设置专门水彩画系的情况相对其他画种较少,多方因素导致水彩画的关注度受限,研究资源匮乏。

近年来,随着中西艺术交流日益频繁,公众对水彩的认知虽有所提升,但系统性认知仍显不足。叶丹表示:“希望通过这部书的出版,对提升水彩画在国内的学术地位和公众认知都有所助益,同时提供一个更全面系统的视角,激发更多学者和艺术爱好者的兴趣,抛砖引玉推动水彩画在国内的研究和传播。”

该书的写作过程充满了挑战。叶丹坦言最大问题在于前期材料准备,“时间空间跨度宏大,要把个案分析、流派研究与整体艺术史理论框架结合,海量信息需要处理整合,还得兼顾跨学科视角”。此外,书籍的定位也曾令她一度犹豫,是写成通俗普及读物,还是兼具严谨学术性?最终在编辑的支持下,她确定了“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的写作路线。

谈及创作中的支撑,叶丹笑言:“我曾开玩笑对孩子说,书出版后要谢谢他,他上小学时我动笔,现在他要上初中了,没有他的‘帮助’我可能早就完成了。”玩笑背后,是家人支持带来的坚持动力。

叶丹

以“互动视角”解码艺术,让水彩“雅俗共赏”

翻开《西方水彩画史》,读者不仅能看到水彩画自身的发展逻辑,还能清晰感知其与油画、版画的互动,以及社会变革、文化思潮对水彩艺术发展的影响。

叶丹强调,艺术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约翰・弗莱明与休・昂纳在《世界美术史》中定义‘艺术是人类社会中由信仰、仪式、道德、科学等组成的复杂结构的一部分’,这让我意识到,仅从审美的角度来研究水彩画是远远不够的。互动必然会发生,不光是在艺术的内部,也体现在社会变革、文化思潮对艺术的影响,以及艺术对社会产生作用力上”。

这种互动视角也让叶丹的研究边界不断拓展。最初书稿并未包含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但她发现,以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例,原住民艺术与外来西方艺术之间存在明显的双重性,“独立建国之后,原住民艺术被有意识地强调和重视。这种根源上的双重性,在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两者之间的界限不断被打破之后再融合”。这一研究让作者深刻体会到“中心与边缘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就像佛罗伦萨、罗马、巴黎都曾是西方艺术中心,而今天纽约早已取代巴黎成为新的中心,未来中心也可能再回到欧洲,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不会停止。正是这种流动性和复杂性,让艺术史研究变得更具魅力。

艺术史研究不同于一般历史研究,需依赖大量图像证据支撑论述,图文之间必须紧密配合,才能实现最佳阐释效果。《西方水彩画史》配有600余幅作品彩图,叶丹透露:“选图的标准至关重要。在准备阶段,我始终将确定具体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个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确定了这些核心内容,才能在动笔时讲好故事,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喜爱水彩画艺术。”

在写作中,叶丹将自己定位为兼具研究者与读者的双重身份:她既以学者视角关注逻辑、史料与理论,也代入普通读者关注图片质量、语言表达、故事叙述及装帧设计。水彩画本身的“雅俗共赏”特质为此提供了基础:“它既有精神性的追求,如英国业余水彩画家的实践,并非技艺不足,而是脱离功利性的纯粹创作;同时也具备平民气质,因材料廉价、便于操作,在19世纪便成为工人阶层表达的艺术形式,艺术评论家拉斯金就曾总结其教学实践,推动水彩走向更广泛的群体。”

读懂“再生”精神,发扬中国水彩的独特性

在全球化语境下,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跨文化理解。研究西方艺术史,不仅能深化对本国艺术的认知,更能推动其突破本土边界、融入世界艺术脉络,为彰显人类创造力的多样性注入力量。

从事西方艺术史的教学近30年,“Renaissance(文艺复兴)”这一词最为打动叶丹。她表示:“中文译为‘文艺复兴’,但无论是法语的‘renaissance’、概念源头的意大利语‘rinascimento’,还是它们的拉丁语词源‘renasci’,都更强调再生与重生。”希望通过这本书,引导读者不仅欣赏西方艺术的技巧,更理解其背后再生与更新的精神实质——艺术的发展并非直线延续,在被打断、被更替之后,它又通过借鉴外来文化、重新发掘传统等渠道,在思想层面和技术应用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复古,是更新。

谈及该书对当下中国水彩创作的意义,叶丹指出,英国水彩画家刘易斯曾提出一道现实命题:“若油画能更轻松地实现同样效果,更省时省力且售价更高,为何还要画水彩?”对中国水彩而言也是如此——倘若水彩画在艺术表现方面与中国画或西方水彩画完全趋同,则意味着媒介上的可替代性。因此,中国水彩画创作既要区别于中国画的水墨意蕴,又要不同于西方水彩画的艺术表达风范。

英国水彩画派在19世纪末的兴衰历程,对中国水彩创作亦具有警示意义。“1890年前后的危机,既源于化学工业的颜料性能的缺陷,也与艺术家们为追求展览效果而滥用实验性色彩配方有关,这导致藏家信心消退,市场需求枯竭。历史事实说明,材料的优质稳定性与技法的创新同样重要,要警惕为追求视觉效果,比如宏大的尺幅而忽视艺术媒介的本质。同时,培育相应的艺术市场非常重要,品味不俗的鉴赏者和内行的赞助人始终是一门艺术经久不衰的秘诀。此外,独特性和开放性需要并存,画地为牢会禁锢发展。”

当然,叶丹也坦言存在研究遗憾,“通史类著作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未来将继续收集史料,精炼内容并做扩展”。对于现当代水彩画家在书中占比较少的情况,她解释道:艺术史对现当代水彩的评判需要时间沉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事实上,对于当代作品最有价值的评论者往往不是艺术史研究者或评论家,而是从事同一类创作的另一位艺术家。这种创作者之间的口碑是艺术创作的内部视角,唯有充分显现后,才能更好地与历史研究者的外部重构有效整合。

作者:贾志甜

编辑:刘思雅

终审:舒月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