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和重要口岸之一,而上海的长江口,正处于长江“黄金水道”的入海口和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位置。发现于2015年的长江口二号古船,为中国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木质帆船。
《上海长江口二号古船——水下考古调查与整体打捞迁移》系“长江口二号古船发现与研究丛书”系列之二,由长江口二号古船水下考古、整体打捞迁移、出水陶瓷选粹三部分构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长江口二号古船水下考古的全过程,以及包括景德镇窑瓷器、宜兴窑紫砂器等在内的大量出水文物。
《上海长江口二号古船:水下考古调查与整体打捞迁移》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上海博物馆,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编著,翟杨 等著
出版时间:2025年07月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我国目前发现体量最大、保存较完整、船载文物数量丰富的古代木帆船,填补了清代同治时期水下考古的空白,是中国水下考古的重大发现。出水船货既有沿长江而下的江西景德镇窑瓷器,也有来自江南宜兴的紫砂器,乃至产自越南的水烟罐,船体则使用了大量东南亚木材。长江口二号古船宛如一颗“时间胶囊”,生动再现了近代上海作为汇通江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关键节点城市的重要地位,是上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代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宝贵见证,其考古和保护被列入国务院《“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国水下考古重大项目。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是浑浊水域主动水下考古调查发现沉船、多部门跨界科技合作的典型案例,整体打捞迁移采用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专门设计了中部开口的打捞工程船“奋力轮”,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古船的原生性、安全性和完整性,是海洋工程技术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完美结合,充分展现了中国水下考古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一次卓越实践,为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案例、中国模式、中国经验。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划建设一座博物馆来保护和利用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选址在首批创建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核心区域杨浦上海船厂旧址,这里曾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见证了“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发展历程,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发地。未来这里将打造一座可同步开展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和展示教育的活态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文物考古的魅力神韵,领悟到中华文明的深厚滋养,感受到人民城市的温暖表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