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信息:陈立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年1月出版
“音乐是心灵状态下最伟大的绘画”,正如音乐史学家安勃罗斯所说,音乐与绘画这对一静一动的姊妹艺术,实际上有着复杂幽微的联系。出生音乐世家的陈立先生以史为脉,引领着读者从多角度、跨领域欣赏艺术,为读者呈现画作和音乐背后的故事,以及绘画与音乐同文学、历史、神话、人性等之间的关联。作为“国家大剧院艺术通识课”的主讲人,古典音乐家陈立化身一位艺术导游,通过24讲,让我们看到《拿破仑跨越阿尔卑斯山》里英雄的气概和史诗般的远征、《伊凡雷帝杀子》里一次偶然的暴烈冲动使王权继任者当场送命、《神奈川冲浪里》江户时代的人们如何与惊涛拍岸的大自然抗争、《基辅大门》里独具古俄罗斯民族色彩的宏伟建筑、名噪一时的“红磨坊”系列画作诞生一代招贴画大师……翻开书本,一起聆听世界名画里的天籁之音。30多年来,陈立致力于在大众中传播古典音乐。在7岁那年,陈立的父亲塞克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他的人生也随之步入坎途,梦想成为小提琴演奏家的他在后来考上的几个文工团都不受接纳。在人生最低潮时,陈立没有虚度光阴,而是用音乐充实自我。在家人的支持下,陈立去研究演奏家、指挥家的生平,令陈立惊喜的是,一旦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维就洞开了。作为国内十几家主流媒体的古典音乐评论专栏主笔,陈立还曾多次受邀担任德国、英国、奥地利等国际大型音乐会的现场转播主持人。凭借多年在古典音乐艺术领域工作经验的积累,陈立对音乐有着独到见解,因为“我享受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所以希望做一个传达快乐的人”。作为古典音乐艺术的传播者,陈立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座桥梁,使听众慢慢走进唱片里的世界。
为了尽可能地向读者展现一部图文并茂、音画交融的图书,书中每讲的内容同讲座一样一气呵成,一幅属于古典音乐的画卷徐徐铺开。画作与音乐同频共振,都是源于人类灵魂的高光叙述。《画布上的声音:世界名画与名曲》以新颖的角度,“音乐家+曲名”,配合数百幅悉心搜集的精湛画作,还附以经典音乐段落,不断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向读者讲述画布淌出的天籁之音。再加上陈立老师工作室提供的音频二维码,最终形成了“画中有乐、乐中有画”的面貌。譬如第一讲中大卫的《拿破仑跨越阿尔卑斯山》与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陈立从他们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共鸣展开。占据一整页的拿破仑画像和数幅局部细节,从拿破仑年轻气盛的面部、岩石上刻着永垂青史的名字、战马胸革带上的画家签名过渡到贝多芬创作这首颂歌的缘由。是画,更是历史,作曲家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而画中的拿破仑正像这现代普罗米修斯的化身,名曲与名画顿时有了联动。
很多人都问陈立,绘画和音乐,一个是静态,一个是动态,又怎么把它们融合在一起?陈立规避许多晦涩的名词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调动读者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找到名画与名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他所说,“音乐是主体,我就像是一个画外音”。以本书的封面缇士拜恩的《歌德在罗马坎帕尼亚》为例,画中的歌德侧卧着,若有所思的目光望向远方,贝多芬对歌德所著的诗剧《艾格蒙特》甚为感动,他为这部诗剧创作了序曲和九段场景的配乐,他说:“当我作曲时,在我的思想中总有一幅画,并且按照这幅画去工作。”于是,两位文艺巨匠因彼此欣赏而相识。油画中所体现的古典艺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也和本书的格调颇为契合。
在陈立看来,古典音乐绝不是快餐文化,而是要静下心来体会自己的感受。日常生活永远是艺术绽放最好的舞台,陈立播撒下古典音乐的种子在我们日常的一饮一馔、一言一行中悄然绽放。距离23年《画布上的声音:世界名画与名曲》正式出版已经过去了两年多,越来越多的人在陈立的感染下,探索着绘画和音乐共同的精神内涵,前者是凝固的旋律,后者是流动的画面,都是生活中平易近人的生动存在。
《画布上的声音:世界名画与名曲 》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立 著
出版时间:2023年01月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