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山西博物院、上海书画出版社、应县人民政府、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应县木塔——千年木构的奇迹与回响”专题展览开幕暨《应县木塔》新书首发仪式于2025年9月21日在山西博物院隆重举行。来自山西省文物局、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国文物学会、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单位的30余位嘉宾参加了此次活动。

与会嘉宾合影

活动现场
活动由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张慧国主持。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梁鉴、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秦志华、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于振龙等嘉宾分别致辞,对应县木塔的文化价值与本次展览及图书出版表示祝贺并给予高度评价。

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张慧国主持活动

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梁鉴

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波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秦志华致辞

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于振龙致辞
随后,山西博物院分别与应县人民政府、上海书画出版社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共同在学术研究、展览策划、图书出版、公共教育等多层面开展深度紧密合作。

签约仪式
由梁鉴主编,叶南执行主编,任超摄影,山西博物院、应县人民政府所编大型图像文献集《应县木塔》在活动现场首发。本书主编、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梁鉴分享了这部巨作背后的编纂缘起。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社长朱艳萍讲述了《应县木塔》的出版理念与过程的不易,并对所有为此书的编辑出版付出努力和帮助的同道表示感谢。徐天进、安海、梁育军、方国一、秦志华、梁鉴六位嘉宾共同为新书揭幕。

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梁鉴分享

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社长朱艳萍分享

新书揭幕
左起:秦志华、方国一、梁育军、梁鉴、徐天进、安海
“应县木塔——千年木构的奇迹与回响”专题展览于2025年9月21日至2026年1月4日在山西博物院举办。这次展览依托近年来专业调查获取的130余幅高清影像,系统梳理应县木塔的建筑遗存、宗教艺术及装藏文物,全方位、深层次地呈现这一世界现存最高大的木构楼阁式建筑。展览分三大单元深入解读木塔价值:“建筑奇迹”——通过梁思成、李乾朗绘制的图纸清晰呈现其结构与匠艺;“塔中佛国”——展现自下而上五层佛殿的宗教艺术与空间意境;“装藏文物”则聚焦佛像内发现的七宝舍利、《契丹藏》官刻本等辽代珍品。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院古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王南做展览导览
9月21日下午,“应县木塔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博物院举行,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剑主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山西博物院等单位的近20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应县木塔研究与展示、木塔古建筑研究、木塔的壁画与造像艺术、木塔的装藏文物等主题进行了深度研讨。专家学者的跨学科、多视角深度对话,为推动木塔研究、保护与传播的融合发展,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

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剑主持会议
视频播放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虽因行程冲突未能亲临发布会,但通过视频表达了对《应县木塔》新书的祝贺。李先生坦言,他在山西访古时曾几次接近应县,但都与木塔失之交臂。他盛赞本书作者梁鉴、叶南、任超的工作,认为此书是今后了解木塔的教材之一。他还特别提到梁鉴家族三代与营造学社和木塔的深厚渊源,认为此书不仅深具学术价值,也是对前辈学人的最好纪念。
发言稿代读
代读人: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 王纯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虽未亲临,但很高兴看到《应县木塔》一书的出版和相关展览的开幕,并特別撰写发言稿,回顾了梁思成、宿白等学者对应县木塔的开拓性研究,指出木塔不仅是建筑奇观,更承载着深厚的辽代历史与文化,并高度评价《应县木塔》及展览弥补了无法登临之憾。
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梁鉴在发言中表示,《应县木塔》主要是想通过任超精湛的高清摄影技术,让无法亲临现场的读者,通过书中清晰震撼的影像,沉浸式领略木塔的魅力。同时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些助力。最后,他特别对上海书画出版社在图书策划、编辑环节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展现出的专业水准表达了感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徐天进盛赞《应县木塔》出版与展览的开幕是一个重要开端,并从考古学者角度指出木塔是汇聚辽代政治、经济与艺术的综合体。他建议书籍在突出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应兼顾科学性和历史层次标注,并推出更亲民版本以利传播。
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波高度评价《应县木塔》一书,称其通过任超等人的专业摄影和红外摄影技术,揭示出木塔前所未见的细节,极具视觉冲击与研究价值。《应县木塔》以更直观的方式将木塔推向公众,是对梁思成先生学术愿力的延续与文化功德的体现,是梁鉴对祖父梁思成事业的继承,令人感动。
山西博物院副院长梁育军结合25年前登临应县木塔的感受,盛赞此书的出版意义。他回顾了在山西博物院策划古建展览时以应县木塔等经典建筑为标杆,并制作精细模型的经历,认为本书兼具研究与展示价值。他期望未来能借助数字化的方式,让更多人沉浸式感受木塔之美。
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社长朱艳萍表示,书画社虽非传统古建出版机构,但本书以科学摄影为基础,展现艺术性特色,按登塔顺序分层呈现木塔在建筑、造像、壁画等多学科门类的艺术魅力。她强调此书旨在让读者感受木塔的宏大与历史积淀,并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更深入细分的学科专题研究,譬如同时代南北皇家古塔比较研究,吸引更多学者与公众关注应县木塔。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任毅敏从文物保护角度指出,《应县木塔》以图像真实记录了木塔的现状及各时代修缮痕迹,具有重要价值。他肯定其系统性记录的同时,也建议增强空间关系解读和大小图像结合,以提升公众认知,并希望通过本书引导更多人理解并传承古建价值。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永昕群高度肯定《应县木塔》图片拍摄的科学性与真实性,认为是高水平的古建筑影像记录,为研究、保护与公众教育提供了基础资料。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院古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王南回顾了梁思成等前辈学者对应县木塔的开创性研究,并分享了自身团队在木塔设计规律上的新发现。他指出,木塔的平面、高度及佛像比例均蕴含着精妙的数学规律(如勾股定理)和模数关系,体现了古代匠人跨工种的协同设计,木塔是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的伟大杰作。他呼吁加强国际合作与数字化应用,以深入解读这一伟大杰作。
独立文物摄影师任超介绍了这次木塔拍摄工作的前期准备和工作过程,因为木塔的拍摄极为特殊,工作人数,器材数量,都要减少对木塔载荷的影响,包括光源的性质照度,电源的安全,都要前期进行检测和评估。为此,全程只有任超和韩林俩人在塔上工作,难度增大时木塔工作人员谢关胜也参与摄影助理工作,靠拉⻓整体工作时长减少短时间内对木塔的负担。高清照片的服务对象,除了让公众了解木塔内部构造外,就是学术和研究者的切实需求,所以按照文物拍摄要求,客观科学反应现实。这些照片里没有摄影师的表现欲,不用奇特光线和构图搞得古建筑光怪陆离。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文博教育科技培训学院教务长张晓彤从文物保护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分享了利用红外摄影技术协同调查木塔彩塑与壁画的经历,强调多学科合作对整体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感谢任超团队协助拍摄的高清图像为研究提供扎实依据,并建议未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使修缮工作更科学、更能促进文物价值的阐释与提升。
中国美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系主任王谦赞赏上海书画出版社近年推出的高质量文物图书,并称此次参会如“开盲盒”般惊喜连连。他特别肯定了《应县木塔》的出版价值及任超、梁鉴等团队的专业贡献,也从文物保护角度提出对塑像修复历史的疑问,希望未来能结合更多资料深入探究。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壁画系主任贺亮从艺术高校教育角度出发,盛赞《应县木塔》一书为师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全景认知。他强调走进现场对艺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并指出辽金时期壁画与塑像研究仍显不足,并希望以此书为契机,深化对应县木塔壁画、塑像的研究与合作,为高校教学与社会贡献汲取更多传统养分。
发言稿代读
上海书画出版社杭州分社编辑部副主任 张姣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史睿在发言稿中指出,《应县木塔》一书精良详实,尤其关注书中装藏文物部分所收录的经卷写本。他通过分析塔中所出唐代澄观《华严经疏》等草书写本,揭示了自北朝至辽代佛教经疏草书书写传统的延续;并以辽代刻本科文为例,探讨了科分技术从写本到刻本的演变,体现出汉传佛教义理体系化的重要方法。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书法传播与教育系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大东从书法史角度指出,《应县木塔》一书清晰呈现了塔中匾额与所藏经卷写本的书法价值。他举出其中朱棣、朱厚照匾额对研究明代帝王书法的标本意义,并提出经卷刻本显示出辽代继承了唐末欧体传统,而北宋未延续这一脉络。此外,书中收录的经卷草书写本也反映了僧人同时修习楷、草的传统,为书法史提供了珍贵材料。
文物修复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员高宁回顾了其师门三代参与木塔装藏文物的保护修复历程,特别致敬梁鉴的引领、任超精益求精的摄影,以及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专业坚守,认为这本四开“大书”不仅承载着千年木塔的文化底蕴,更体现了文物保护、研究与传播的责任与高度。
研讨会最后,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纯代表出版社向《应县木塔》主创团队、与会专家学者、山西博物院、应县人民政府和木塔管护工作者,以及腾讯基金致敬、致谢,并表示书画社将坚持专业学术立社,携手文博考古、文化艺术各界,共同打造精品力作,推动学术研究与大众美育进步。
《应县木塔(典藏祈福版)》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梁鉴 主编,叶南 执行主编,任超 摄影,应县人民政府 等 编
出版时间:2025年10月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