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推出“随身读经典·中国古典诗词系列”丛书,以“让经典成为日常”为核心理念,打造青花瓷色调的精装“口袋本”,在便携性、普及性与学术性之间寻求创新平衡。日前,百道网对丛书编辑邱爱园、包纯睿,以及核心作者钱杭教授展开了系列采访,从编辑对整体架构、作者团队、解读策略的分享,到作者钱杭教授对《诗经赏读》解读视角、选篇标准的分享,我们得以由远及近洞察这套丛书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贴合现代读者的需求,实现古典诗词从“静态案头”到“动态行走”的跨越。
《诗经赏读》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钱杭
出版时间:2025年06月
在人类历史上,很少有哪个民族像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传承如此长远、如此深厚,根深叶茂、愈发繁盛。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李白、杜甫到苏轼、辛弃疾,无数文化先贤赋予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世界、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精心打造了“随身读经典·中国古典诗词系列”丛书,首发推出《诗经赏读》《唐诗赏读》《宋诗赏读》《宋词赏读》四册,32开精装便携设计,青花瓷统一色调。该系列以“让经典成为日常”为核心,兼具便携性与普及性,助力读者实现从“静态案头阅读”到“动态行走阅读”的突破,尤其适合追求“审美与思想双提升”的现代读者。
具体到各分册,《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的贡献是巨大和多方面的。作为《诗经》解读的新版,《诗经赏读》的价值在于在权威选集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修订,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并进行了全诗翻译。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瑰宝,《唐诗赏读》选取两百余首唐诗作品,皆为历代传诵的名篇,既有近体律诗和绝句,又有五言七言古诗和长篇歌行。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诗篇,除了列有诗人小传,每首诗后均有注释和解读。
宋人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以谋发展,形成了与“唐音”迥然不同的“宋调”。《宋诗赏读》收录近百位代表性诗人的经典作品,作品大多从《宋诗钞》《宋诗纪事》及诸家诗集中筛选。诗选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作品原文有异者,择善而从。
两宋词坛,名家巨子如众星争辉,佳篇秀句似百花争艳。《宋词赏读》的编选原则,一是尽可能兼顾在不同阶段对词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流派和代表性词人;二是既把握住大家,也不偏废有佳构的小家,力求历代传诵的名篇不致遗漏。作者在每首词的赏读中,尽可能地根据词人创作的年月、地点、际遇、心境、意图等作一番简明扼要的阐释剖析。
应当说,“随身读经典·中国古典诗词系列”丛书不仅仅铺开了一幅文学长卷,更呈现出一条清晰可辨的精神血脉,展示了中华文明情感发育、思想成熟与审美精进的壮阔史诗。
丛书编辑邱爱园表示:“这四者共同构成闭环:《诗经》的源头活水、唐诗的法度高峰、宋诗的思辨突破、宋词的感官解放,也就是以《诗经》为源、唐诗为峰、宋诗为变、宋词为情构建了诗学脉络。”
不同于艰深的学术研究或简单的原文汇编,这套“赏读”系列的定位十分清晰:一是便携性,打破传统阅读场景限制,“口袋本”设计将经典装进“口袋”。二是普及性,定位“轻学术”群体,避免将经典作品泛娱乐化,同时规避纯学术著作的艰深。
这就要求这套丛书不是高阁典藏,而要成为案头良伴。基于此,组建作者团队时,出版社主要遵循“三维坐标”原则。邱爱园介绍说:“首先是学术权威性,钱杭、赵山林、潘裕民等五位作者都是诗词研究专家,在解读中赋予诗词独特的‘舞台表演视角’,保证了学术的权威性。其次是大众传播经验,比如作者之一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孙琴安,每年他的数十场诗词讲座场场爆满,个人拥有跨年龄、跨知识层次的诸多受众。再次,是统一性,丛书统一注释体例,统一的图文呼应,同时每册统一的装帧设计,保证审美的融合度。尤其是青花瓷的统一色,让古时汝窑天青色调与当下流行的克莱因蓝达成‘和解’。”
在“经典普及”的定位下,如何平衡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邱爱园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作答:“带注释的彩虹糖。”具体而言,就是经典作品打底,以资深学者深入浅出的解读为核心,图文并茂的阐释为展示,让作品七彩斑斓又甜度在线,随时补充“精神血糖”,不让读者的精神世界“低血糖”。
学者作普及,不是降维打击,而是经典升级,目的是让古典诗词不只是案头的“美文赏析”,更是希望让读者在通勤间隙完成一场“诗歌认知升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文浩如烟海、佳作如林。在筛选标准方面,出版社参考近年出版的各种选本,采用“双轨制”筛选标准,既确保文学史代表性,又强化与现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比如,孙琴安在《唐诗赏读》中,“侧重于近体律诗和绝句,因为这些诗的形式或四句或八句,短小精悍,易记易背,便于理解”,以此来展示格律巅峰。同时,选篇共情当下读者的心事。如选古时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吟诵,呼应今人“万家灯火谁同看,一城月色各悲欢”的心事。陈如江在宋词选篇时,“尽可能兼顾不同阶段对词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流派和代表性词人”且“既把握住大家,也不偏废有佳构的小家,力求历代传诵的名篇不致遗漏”。
回避重复的名篇,给经典“留白”,也是该系列的创新亮点之一。邱爱园告诉我们,该系列选篇除了“最熟悉的老朋友”,更有多种“熟悉的陌生感”,以此来证明“经典≠重复,深度≠晦涩”。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内涵丰富,但因时代变迁、语言演变等因素,普通读者往往难以直接领略其精髓。注释与解读,正是架起古今沟通桥梁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赋予古诗词生命力与传播力。编辑包纯睿表示,并没有严格的注释标准和解读原则,只是提供给各位作者大方向,“希望他们能在兼顾准确性与文学性的情况下,结合自身的专长做出解读。最终,每一个分册都体现了分册作者各自不同的专长和语言风格,他们在各自领域均有一定建树,而这些成果也或隐或显地反映在分册的具体文本之中”。
这种编纂理念,既保证了学术根基的扎实,又为读者的阅读体验留下了弹性空间。在包纯睿看来,经典的普及不应被形式束缚,而应适配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节奏。“古典诗词是很好的文学碎片,是非常适合读者阅读的灵光片羽,每册书无所谓阅读顺序,随手翻开一页即可阅读,也可以风吹哪页读哪页。至于想要寻求深度阅读的读者,相信书中各位作者的深度赏析及文本自身所承载的重量足可使他们沉浸其中。”
作为“随身读经典·中国古典诗词系列”的开篇之作,《诗经赏读》以其对诗歌地域背景的深度挖掘和独特解读视角,成为整套丛书学术性与普及性平衡的典范。这一特色的形成,与该书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杭,横跨历史地理学、宗族制度史等多领域的研究背景密不可分。以下为百道网对钱杭的专访全文,字里行间尽显其深厚治学功底与对《诗经》解读的独到见解。
钱杭
百道网:您长期研究历史地理学与宗族制度,《诗经赏读》的注释中多次强调地域背景(如附录《国风》地域分布表)。这种视角如何颠覆传统纯文学解读?能否以《豳风·七月》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对农事诗叙事逻辑的影响?
钱杭:读诗的基本要求是紧扣诗歌原文(其大意略如评价经学家造诣高低的所谓尽量不“增(减)字解经”),如有明确的线索当然可以去“追”一下“本事”,“挖”一下“隐喻”,甚至“猜”一下“谜底”,但一定不能刻意为之。在这方面,《诗序》走得较远,想得太多,而郑笺处理总体较好。增加历史地理学的视野应坚持同样原则,不宜怀有“颠覆”的愿望和追求“爆雷”的效果。实事求是是应该坚持的原则。《豳风》是农事诗,与气候、天文相关的西北农业常识是理解该诗的基础。
百道网:全书精选91篇,其中包含较少被选本关注的《鲁颂·駉》《商颂·玄鸟》等颂体诗。这种选择是否有意突破“风雅独尊”的惯例?您认为颂诗对理解周代礼乐制度有何不可替代的价值?
钱杭:每一种选本都会有自己的追求,本书的宗旨是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诗经》的种类、风格和特色”,因此从全部作品中“按风、雅、颂排列原序,挑选了91首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标准是篇幅、主题和类别,不存在“有意突破”某种“惯例”的问题。对某“经”的“独尊”与否,并不基于经传注释的优劣比较,而是某些政治倾向的反映,也就是说,“独尊”是中国政治史和经学史现象,而非文学现象。《颂》诗40篇有助于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展开周代礼乐制度研究,也就是参与者、观摩者用诗歌形式生动展现的仪式氛围、仪式气氛和仪式效果,这些内容不会存在于三礼(《周礼》《(大小戴)礼记》《仪礼》)的格式文本中。在这个意义上,《颂》诗确实具有某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当然,礼乐制度的研究基础还是文献和考古。
百道网:您在“注释原则”中提到“择善而从,异文未作校记”,但当遇到重大分歧时(如《郑风·将仲子》“逾墙”隐喻的礼教争议),如何平衡朱熹《诗集传》的理学立场与当代人类学视角?是否有最终采纳新说的典型案例?
钱杭:如第一段所言,“读诗的基本要求是紧扣诗歌原文”,解题训诂亦当如此。朱熹等解诗者的见解如果符合这一原则,自当充分参考(本书引用15次);而“理学立场与当代人类学视角”等,一般都另有关怀,如果与解诗无关,自然不容易作为“新说”被“采纳”。
百道网:书中将《周南》《召南》定位为“江汉流域民歌”,而非传统“岐周王畿之地”。这一结论是否基于考古发现或方言考据?这类地理考辨对还原《诗经》创作现场有何突破性意义?
钱杭:将“二南”所涉区域定位于“十五《国风》”中的最南部,主要还是基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周”“召”当然本指“岐周故地”,但加上“南”字后,就成了周原之南、召邑之南的意思,具体所指就变了。《附录》中介绍了有关学者的意见(第245页)。重读后也发现我的表达显然还可以再清晰一些。关于“还原《诗经》创作现场”的问题,诗歌本身内含的细节是最直接的线索和证据,如果没有发现新的文字记录,现代的实物考古、方言考据、地理考辨等方法,应该不会提供太多的帮助。
百道网:您强调注释“筛汰选炼,简明精当”,但《诗经》的语言障碍远大于唐诗宋词。翻译时采用七言句式而非散体,是否为了兼顾节奏感?在“信达雅”与年轻读者接受度之间如何取舍?
钱杭:在发达的经学基础上,大部分《诗经》并不难读,特别因为典故少,某种程度上还比唐诗、宋词(诗)甚至明诗、清诗更少一些“语言障碍”和跨时代障碍。采用七言对译并非特色,以直译为原则,“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持韵脚的整齐”才是努力追求的特色。限于水平,“信达雅”谈何容易,只是心向往之的目标而已,对于《诗经》的年轻读者来说(这里主要是指受过高等教育但未受专业训练的年轻的《诗经》爱好者),理想的“接受度”应该是阅读好的原文和注释,而不是首选白话译本,千万不能一开始就受制于翻译(乃至误导),从而无法体会原文之美,只有在真正面临理解困难之时,才去参考一下现代白话。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