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批判性思维+AI辅助工具,助力人文社科交叉研究!

2025年06月2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思辨与实证:人文社科交叉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为“指南针”丛书之一。全书从青年学者的视角,以问题和案例为导向,结合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写作与发表,以及为ESCI期刊论文审稿的案例,从选题的确定到研究问题的提出,到论文写作与投稿心得,再到DeepSeek推理模型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为人文社科领域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提供了论文写作的案例与指南。全书共分5章,第1章介绍研究生需要具备的基本学术素养,第2章介绍信息素养、文献管理与思辨性阅读,第3章为理论框架、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第4章为实证研究论文的写作、投稿与修改,第5章为DeepSeek推理模型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应用。

本书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硕士、博士研究生及相关专业青年学者参考使用。

《思辨与实证》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钱家骏
出版时间:2025年04月

序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 肖维青 教授

在博士毕业入职教职的短短三年内,本书作者便完成了一部30多万字聚焦人文社科交叉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的书稿。这一成果本身就深刻体现了如书名《思辨与实证:人文社科交叉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所倡导的精神,即通过深入思辨和扎实实证完成学术创作,彰显了作者作为青年学者在学术道路上的进取之心和扎实功底。

我认识本书作者已经有八九年之久,因为他就是我的博士生钱家骏。我亲眼见证了他从一名青涩懵懂的学子,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一位坚定且富有创见的青年学者。阅读他的书稿,仿佛穿越时光,与一位一心向学的年轻人促膝长谈。那些共同度过的学术时光里的点点滴滴,如电影蒙太奇般在脑海中一一浮现,还有更多我不曾了解的经历和体认,他都在书稿中为我娓娓道来。

应该说,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便是真实。这种真实,贯穿于书稿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字里行间,犹如一条无形的丝线,将作者的学术成长、思考洞察以及对后辈的期许紧密地串联在一起。

第一,真实地记录了家骏自己的学术成长历程。

其中的一段经历让我不禁唏嘘不已:一开始,我发现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有Tobii眼动仪可以借给外校师生使用,于是我就孤身一人“登门拜访”,走各种程序(比如,伦理审查考试),但最后院领导没有审批通过。当时给我的打击很大,因为我整整花了两个月时间联系,却颗粒无收;如果借不到眼动设备,我的博士课题可能会“夭折”,或者要做重大调整。但我还是不轻易放弃,我“另辟蹊径”,去知乎上寻找答案。好在幸运的是,我最终与EyeLink的经理取得了联系,他们愿意借给我眼动仪,最后我也顺利做完了眼动实验。

家骏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第一位以眼动实证研究作为翻译学博士论文数据来源的博士生,因为是第一位,也就意味着困难重重。华师大借眼动仪未果,后来又直接找眼动仪公司的产品经理联系,后来我厚着脸皮做了担保,才把价值不菲的眼动仪借到虹口校区。随后的两个月,家骏就像看守宝藏的守门人一样,日夜与眼动仪厮守,在辅导员宋亮老师的帮助下,在虹口校区3号楼一间借来的教室里,以一人之力完成了几十个被试的实验。正是博士论文撰写期间的这些困难,使家骏修炼了难得的定力、习得了可贵的逆商,所以他在书稿中很多的感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亲身经历——痛并快乐着。

第二,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对于他人研究的深刻观察和思辨。

他的每一个章节都精心安排了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或大或小,或近或远,有的来自他自己的研究,而大部分则源自他人的研究。他对待这些研究案例,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他会不吝溢美之词地称赞某个有价值的发现,也会直言不讳地批评某个存在缺陷的设计,但清一色都是对事不对人,真实地呈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例如,在“3.2.5研究问题的分类与好的研究问题”这一部分中,有关于博硕士论文与期刊论文中研究问题发掘的对比内容。他不仅深入剖析了自己的硕士论文和硕士期间发表的两篇论文在研究问题上的异同,同时,还细致分析了乔克·戴姆斯(Joke Daems)和卢卡斯·维尔拉(Lucas Vieira)博士论文与博士期间发表的期刊论文、论文集论文在研究问题上的异同。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他生动地呈现了如何“边研究边发表”的策略,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这种对他人研究的深入思考和客观评价,体现了家骏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

第三,真实地表达了家骏对更年轻一代学子的要求和期待。

在书稿的写作中,家骏有着非常明确的读者定位,在“1.3博士研究生的思维模式与硕士研究生的有何不同?”一节中,他明确写道“本书的目标读者主要是有志于攻读博士学位的硕士生和低年级博士生”。他甚至书稿中承认,即使之后不再从事专门的学术研究,这些在学术工作中习得的硬技能和软技能也可以很好地迁移到非学术的工作环境,本人深以为然。因此虽然书稿的第三、四章非常专业,但是前两章却深入浅出,从研究生需要具备的学术素养,到文献的检索、管理和阅读,事无巨细,实实在在地为研究新手树立正确的科研关,激发更年轻一代学子的科学精神、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学术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多一些坚定和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在书稿中增加了“第5章 DeepSeek推理模型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应用”,真实地反映了AI时代人文社科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一章里,作者详细阐述了DeepSeek推理模型在人文社科研究多个关键环节的应用方法。比如在科研选题方面,该模型能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和信息整合能力,为研究者提供新颖且具有前瞻性的选题思路;在文献阅读环节,介绍了如何用DeepSeek批量总结研究设计、解读论文中的数据分析结果以及找到论文写作的不足,极大地提高了文献阅读的效率和深度;在编程领域,DeepSeek推理模型可辅助完成代码编写与调试;在论文修辞结构润色上,以引言为例展示了其如何优化论文的表达结构和语言逻辑。这一章的加入,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学术研究前沿技术的敏锐捕捉和积极应用,也为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利用新兴技术提升研究水平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南。

《思辨与实证:人文社科交叉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这本书,不仅是作者个人学术成长的记录,更是他对人文社科交叉研究领域论文写作与发表的深入探索和总结。它为广大人文社科研究生提供了一本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书,也为推动人文社科交叉研究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以上便是我阅读这本书稿最深刻的感受,权当序言。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