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已经走出了“实验室”的叙事,如今我们在新闻推荐、学习路径、招聘筛选、舆情监控,甚至公共政策制定等各种生活的场景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可以说,我们很难避之不谈。它像一张逐渐逼近的网,有时冷静、有时便利,它日益强大的影响力也引发了人们的一系列思考。
面对它,我们已经很难用“喜欢”或“不喜欢”来判断。事实上,我们正在默默适应它、依赖它、被它塑造。读这本书时,你会意识到我们如今面对的AI,并不只是冷冰冰的代码集合,它拥有着重塑社会结构的能力——从日常社交场景中的信息茧房构建、消费决策链的算法干预,到宏观政策体系里的舆情研判模型搭建、公共资源配置的智能推演系统,其影响正以跨维度的方式重构人与制度的互动范式。而《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这本书的意义,恰恰就在于:它试图在人与技术的边界上,搭起一张冷静的观察之网,探讨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意义、深远影响。
《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孙伟平
出版时间:2025年06月
这本书由我国人工智能哲学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孙伟平担纲主编,集结数位来自哲学与人工智能研究一线的学者共同完成,试图回应AI带来的令我们关心、焦虑的那些问题和挑战。作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孙伟平教授长期聚焦人工智能哲学的与人类异化、算法歧视、智能社会结构等关键问题,主持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成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权威期刊,是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为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学术引领。本书谈到了AI是否可以拥有“自我”并与之交往,也讨论了智能经济与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变化;它分析了医疗健康、交通运输、生物与信息融合等多个领域被AI重构的路径,也关心在这些变化背后,公共性与人的尊严、隐私是否还保有空间。
这不是一本“告诉你AI能干什么”的书,而是一本让你重新审视在AI语境下“人之为人”的书,在这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参与这个未来?算法、模型、数据,背后藏着的是什么样的价值?AI时代真正改变的,是技术本身,还是人对自身位置的认知?如果说技术的推进总是滚烫而仓促的,这本书的语气,显得格外稀有——它不猎奇、不耸动、不快节奏地煽动“AI焦虑”,而是保持某种沉稳的距离感,像是提醒我们:技术不是命运,它是一种由人建构、也仍待人参与的进程。
在这个一切都想跑得更快的时代里,技术的更新不等于社会的进步,而真正的进步,仍需要我们以人的姿态去参与、去回应。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