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古色今谈:中国色彩的时光之旅——《故色中华·中国色彩十二题》中国好书分享会”在深圳书城中心城成功举办

2025年06月1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25年6月15日,“古色今谈:中国色彩的时光之旅——《故色中华·中国色彩十二题》中国好书分享会”在深圳书城中心城成功举办。这是继关山月美术馆专题讲座之后,“故色中华走进深圳”的第二站。

活动开场由山东美术出版社编辑常馨鑫主持,在简要介绍了活动嘉宾和图书概况后,现场观众共同观看了《故色中华》的宣传短片。在观众对书籍有了初步、直观的视觉印象后,作者陈彦青与设计学学者吕晓萌博士围绕中国传统色彩的文化内涵、现代价值及学术研究路径展开了深度对话:

一、嘉宾与著作:从符号学走向色彩系统建构

陈彦青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深耕传统色彩研究多年,其2015年出版的《观念之色》是他在该领域研究的最初成果,侧重于中国传统色彩的观念研究。新作《故色中华·中国色彩十二题》则是他的研究更深、更广后通过12个专题组合在一起的新成果。

吕晓萌作为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在视觉文化与设计理论领域见解独到,一直关注陈彦青的学术研究。他从两人的学术渊源谈起,与陈彦青共同探讨色彩研究的跨学科路径,揭示该书如何从符号学方法延伸至中国传统色彩系统的建构。

二、核心议题:传统色彩的现代叩问

(一)研究路径:从符号学到文化基因解码

面对“为何从符号学转向色彩研究”的提问,陈彦青指出,符号学本质是图像分析方法,而中国传统色彩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例如“玄”在《周礼》中被定义为“黑中扬赤”,象征夜空的神秘威严,这种色彩认知与古代宇宙观深度绑定。他通过文献互证(如《千字文》“天地玄黄”)、图象分析(明清帝陵服饰)及染织实验(草木染工艺复原)等,构建起传统中国色彩背后的文化逻辑。

(二)中西差异:色彩体系的文化分野

吕晓萌提到西方以“三原色”为基础的色彩认知(如欧文·琼斯《装饰的法则》对中国色彩的误读),与中国“五方正色”体系形成鲜明对比。陈彦青以“月白”“流黄”等传统色为例,说明中国色彩命名更注重诗意联想(如“月白”呼应月光的清透),而西方更侧重光谱科学。这种差异在诗歌中尤为显著:唐诗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色彩建构,蕴含着东方特有的意境美学。

(三)现实影响:传统色彩的当代存续

在回答“传统色彩如何影响现代生活”时,陈彦青列举春节红包(红色象征吉祥)、五服制度(丧礼色彩区分亲疏)、汉服配色(明代“天水碧”“银红”的复原)等案例,指出传统色彩已内化为文化基因。即便在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如京都建筑的“青瓦”、琉球祭祀的明代服饰,仍可见中国色彩体系的深远影响。

三、互动环节:从学术到生活的色彩对话

现场读者就封面设计、传统色彩保护、中国“儒道释”色彩差异、AI与艺术教育等话题展开提问。针对《故色中华》封面的“北斗七星”配色,陈彦青解释设计灵感源于“玄色为天、七星环绕”的宇宙观,七颗星象征色彩体系的多元层级。

当被问及“传统色彩保护”时,他呼吁学界严谨还原历史真相(如通过日本色卡反推中国失传色彩),对于AI冲击下的艺术教育,他强调“情感与个体体验是人类最后的堡垒”,建议学生通过广泛阅读与跨学科思考,建立独特的创作视角。

整场分享会吕晓萌及现场读者共提出了十五个问题,因为时间关系还有很多读者没能提问,现场气氛的火热也再一次证实了深圳这座城市读者对图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故色中华·中国色彩十二题》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作者:陈彦青 著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

此次分享会不仅呈现了《故色中华·中国色彩十二题》的学术价值,通过针对性提问,还让作者跟读者的交流更直接、更迅速,让传统色彩从文献走向现实,成为激活文化自信的视觉密码。正如陈彦青所言:“当我们戴上‘传统色彩’的眼镜观察生活,便能发现中国人的美学基因从未消失,它始终流淌在节庆、服饰、建筑的细节之中。”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