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跨越时空的极地征程——《筑梦极地四十年》新书发布

2025年06月1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6月12日,“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圆满完成中国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荣耀回到阔别200余天的上海母港,创下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单船执行任务最长时间纪录。6月14日,“雪龙2”号迎来了首场新书发布会,它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举办的中国极地科考40周年系列活动的精彩延续。这本由科技日报社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陈瑜创作的《筑梦极地四十年》,系统回顾了我国极地科技事业的发展,用浓墨重彩记录了值得记住的那些人、那些事。在发布会现场,四位极地事业的亲历者,带领几十位中小学师生,共赴一场穿越时光长河、探寻极地奥秘的精神之旅。

极地科普 满怀热忱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原党委书记、“中国航海终身贡献奖”获得者魏文良深情讲述了自己从事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人生故事。他曾经5次担任船长,7次担任考察队领队和党委书记。作为船长他建立了中国第二个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中山站。退休后还多次作为顾问参加中国南极考察。他感叹中国极地事业离不开极地人的奋斗,即使身体被冻伤,仍然无怨无悔地从事这份工作;建南极昆仑站时,有同志不小心掉入冰海中,爬出来换件衣服又继续工作。作为一名退休老同志,魏文良希望能够讲好极地故事。

本次“雪龙2”号在南极秋季的冰雪考察中取得了四十年来的最好成绩。这是第一次在夏季和秋季连续集中考察,由于设备更新换代,考察队可以分几批从不同港口登船,还可以登上飞机进行南极考察。这在魏文良担任船长的时候是无法做到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破冰船。魏文良曾作为船长,率领中国第5次南极考察队乘坐“极地”号踏上远征南极之路,目标是在南极建设中山站。那次航行不仅填补了自郑和下西洋600多年来中国航海史的空白,更是开拓中国南极考察新领域的里程碑。然而,航行途中,“极地”号遭遇重重艰难险阻。进入南大洋西风带时,船只摇摆幅度达38度左右,为确保安全穿越,魏文良在驾驶台坚守60多个小时。进入南极洲后,海冰密度越来越高,长时间与海冰碰撞使船艏出现宽60厘米、高1.1米的大洞,300多吨海水灌进船舱,严重威胁船舶安全。好不容易到达南极,在船艏距冰盖几百米处又突发特大冰崩。面对绝境,魏文良连续7天未上床休息,时刻站在驾驶台用方位镜监测冰山变化,最终成功利用两座冰山间的缝隙突围。魏文良说,中山站落成当天,因天气原因,他和船员选择在海上坚守,当看到五星红旗在南极大陆上空升起,他不禁热泪盈眶。而此时的现场观众,亦眼中闪烁着泪光,被那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深深触动。

众人协力 艰辛创作 

魏文良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筑梦极地四十年》顾问,他曾与作者就书籍的章节布局和具体行文进行了多轮沟通,对内容非常熟悉。魏文良表示,这本书较为全面地梳理了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历程中真正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并讲述了成果取得背后的故事。作者访谈了很多科研人员,并在成稿后请人把关技术细节,使得本书不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还增强了科学性,对普及极地科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筑梦极地四十年》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陈瑜
出版时间:2025年06月

随后,作者陈瑜与现场观众分享了本书背后的创作故事,以及自己作为新闻记者的所见所闻。陈瑜从事新闻采编工作近18年,从万里之外的南极科考随船报道到世界屋脊的沿线采访,从浩瀚海洋到航天发射现场,在常人难以企及的新闻一线,记录了中国科技事业一个个重要历史瞬间。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她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情感,她表示,去南极时她曾经写过71篇稿件,2023年开始准备撰写《筑梦极地四十年》时,包括魏文良在内的几位顾问都提供了大量资料和帮助。对40年来我国最重要的南极科学极地科学考察,最重要的科学成果有哪些典型案例和关键领域进行了梳理。为了让普通人也能阅读这本书,作者决定讲述科研人员挖掘成果背后的故事。就像中国科技大学孙立广老师,53岁时他决定转型研究环境与气候变化时,他想要去研究企鹅粪,可是总共100天的时间,却始终找不到企鹅粪,直到第97天,才在洼坑中采到一段长达67.5厘米的泥芯。回来之后经过鉴定,泥芯的寿命为3000岁,最后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书中还展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例如2003年度国家最高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为了更好地领导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南极更新世晚期环境演变”,74岁的刘东生踏上了南极考察的征途。“火山爷爷”刘嘉麒院士也是这本书的推荐者,人们问他去过哪些地方时,他会非常自豪地表示最令他得意和难忘的还是追随他的老师,前往南北极的科研经历。在40年的征程中,我们看到了202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中国极地测绘奠基人和开拓者鄂栋臣。我们也看到了李吉均院士、秦大河院士、效存德教授以及效老师的学生仍然在继续进行冰川研究。师生三代的持续接力,让我们明白筑梦极地不是孤勇者的传奇,而是一代代人以科学为信仰的接力。他们的故事,正是中国“筑梦极地四十年”中“人”的缩影——以脚步丈量冰雪,用数据解码自然,最终将极地梦融入国家科技强国建设的宏大叙事。

书中有很多珍贵的照片,例如在长城站建造过程中,大家都是打破工种界限的“建筑工”。机械师钻到车底下修车(图片三),动辄长达一个小时,当他被人拉出来时,接触冰面的身体整个都已经硬邦邦。筑梦极地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求知梦,更像是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接力。背后有很多幕后人员,包括船员和建筑工人,不同岗位上的人汇集成磅礴的力量。

“雪龙2”号 科技创新

随后,“雪龙2”号政委李文明从建造背景、设计理念、性能特点以及在极地科考中的作用等方面,对这艘我国首次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进行了全面介绍。“雪龙2”号是PC3级的破冰船,也就是1.5米厚的冰层中,可以连续达到2、3节的航速,在冰区中航行。“雪龙2”号能够首向和尾向双向破冰行进,这除了得益于坚固的船体,主要还因为“雪龙2” 号采用了电力推进系统,也就是安装了2台全回转的吊舱推进器;此外,“雪龙2”号还是一艘智能船舶和绿色船舶,取得了包括智能船体和智能机舱两部分的智能船舶证书;“雪龙2”号具备强大的极地区域海洋科考能力,装备有万米测深仪、CTD、多道地震系统、ROV、活塞式重力柱状沉积物采样器等先进的科考仪器设备。为了兼顾冰区航行和科考能力,我们设计了箱型龙骨,许多声学传感仪器装载于此,大大提升在碎冰航行时科考数据的有效性。先进的技术与强大的能力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惊叹。

最后,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工作人员的引导和讲解下,现场观众有序参观了“雪龙2”号。大家近距离感受了我国先进极地科考装备,参观了驾驶室、实验室、生活区等区域,了解了船舶的航行操控、科研应用以及科考队员的生活保障情况等。参观过程中,观众们纷纷拍照记录,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相信此次活动将如同一颗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种下对极地考察的热爱与追求,推动我国极地事业在未来的征程中继续破浪前行为人类探索极地奥秘、保护地球家园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与力量。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