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当文物成为节日叙事的讲述者,看文物如何解密“三月三”

作者:白首文   2025年06月13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25年3月,《博物馆里的“三月三”》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由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原馆长陶颖领衔、全国10余家博物馆近50位专家共同打造的著作,一上市便引发文博界与出版界双重关注。在传统文化复兴与“博物馆热”的双重浪潮下,该书以300页图文混排、上百件珍贵文物为载体,系统重构了“三月三”这一传统节日的千年文化密码。作为国内首部以文物视角系统解读传统节庆的出版物,其创新实践不仅为节庆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范式,更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大众传播的有效路径。

 

《博物馆里的“三月三”》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陶颖 主编
出版时间:2025年03月

填补空白:从文化焦虑到破局创新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源于先秦时期的祓禊求子活动,最初是祭祀水神的习俗,后来逐渐吸纳娱乐性,增加了踏青等活动。至魏晋南北朝,上巳节演变为临水宴饮的“风雅节”,曲水流觞即由此而生。唐代,上巳节发展至繁盛时期,踏青游宴的习俗得到了发展,成为雅俗共赏的盛大节日。到了宋代,由于理学的盛行,男女出游受到约束,官方不再鼓励举办类似仪式,上巳节逐渐衰微。明清以后,“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并趋向,最终“上巳”“寒食”两节并入“清明”,上巳节渐渐淡出。

但从魏晋时期开始,随着中原文化南移传播,历代王朝对东南、西南地区开发的不断加强,中原文化沿岭南走廊传入南方各民族地区。“三月三”节庆文化在南方民族地区生根发芽并蓬勃发展。在浙江、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等地区,畲族、壮族、黎族、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布依族、彝族、仫佬族等多民族聚居区,“三月三”的活动形式更加丰富。许多民间传说、祭祀祭祖、民间饮食、民俗娱乐等活动都荟萃于“三月三”,鲜活地呈现着上巳节的文化精髓。

作为国内首部以博物馆文物视角系统解读“三月三”节庆文化的著作,本书选题的诞生正是源于对文化传承和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广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赵彦红提到:“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和情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但一些传统节日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挑战,部分年轻人对“三月三”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认知。出版社观察,从读者需求来看,当下大众对文化知识的渴望日益增长,尤其是对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传统文化兴趣浓厚。读者们不再满足于泛泛的文化介绍,而是追求深度、系统且具有独特视角的读物。本书责编廖献表示,“市面上缺少从博物馆文物视角对‘三月三’进行全面解读的著作,我们希望为读者出版一本既能满足他们对‘三月三’节庆文化深度探究的需求,又能通过文物这一独特载体带来全新阅读体验的图书”。

在以往的文化研究领域,对于“三月三”节庆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民俗活动、传说故事等较为直观的方面。博物馆的文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古代社会的民间信仰、社会习俗、工艺技术等诸多与“三月三”相关的元素。因此,这部新书试图在博物馆里的典籍文书、绢帛书画、祭祀物品、民族服饰、传世食器和歌舞乐器等文物中,找寻“三月三”这一传统节日的足迹,让“三月三”历史的厚重呈现于世人眼前,让文物古籍说话,以文物背后生动的故事串联起“三月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内容重构:时空维度下的文化解码

《博物馆里的“三月三”》构建了“以时间为轴、以文物为证”的叙述框架,在时空维度的取舍上进行了多维度考量。

本书主编、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原馆长陶颖介绍,“在具体的时空取舍过程中,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选取最具代表性且能清晰反映‘三月三’文化内涵与变迁的关键文物,使整个叙事脉络清晰且富有深度与广度,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三月三’的盛况,从而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全面地呈现出跨越千年的中华节庆文化魅力”。

在时间维度上,全书着重梳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以来的历史关系,清晰展现上巳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与传承。例如,选取战国时期《诗经》中描绘青少年踏青交友的情景,唐代仕女图壁画彰显户外活动盛况,以及民国时期各民族歌本等见证物,完整勾勒出“三月三”在时间长河中的发展轨迹。在空间维度上,注重文物的地域代表性,涵盖广西、海南、浙江、云南、贵州等多个省区的文物;强调文物的丰富性,将汉族、壮族、黎族、瑶族、畲族、彝族等文物纳入其中。

图书创作过程中,团队要统筹10余家博物馆,近50位来自考古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多领域专家联手创作。来自不同文博单位和研究领域的写作团队成员,对文物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一,且存在研究领域重合的情况,需要更全面的选择。此外,每位专家的写作风格不同,统一文风也存在一定难度。

为克服这些挑战,编写团队建立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人类共通情感语言的机制,以强有力的主题框架赋予散落文物“文化引力场”。通过制度设计、技术工具与叙事策略的创新,完成了大规模跨学科协作项目。在避免学术表述碎片化方面,以主题轴心贯穿全篇顶层设计。全书以“迹(活动轨迹)/祀(祭祀仪式)/衣(服饰文化)/器(器物载体)/娱(娱乐习俗)”为结构轴心,所有文物阐释均需归属某一行为维度,对各篇章内容进行审核,检查章节间的逻辑连贯性与内容关联性,对偏离主题或逻辑断层的部分及时调整。例如,要求服饰类文物必须分析其在“衣”主题下的身份标识功能。编撰前拟定多个核心问题清单,要求每篇文章至少回应2—3个问题,强制内容聚焦,实现了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的平衡。

在文物遴选阶段,团队从北京、浙江、陕西,到贵州、云南、广西、海南等各地的博物馆广泛搜罗,众多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的专家参与其中,对海量的文物进行筛选,最终从众多珍贵文物中鉴选出上百件(套)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这些文物涵盖了典籍记载、绢帛书画、祭祀物品、民族服饰、传世食器和歌舞乐器等多种类别。

在确定文物遴选标准时,陶颖介绍,首先注重文物的历史价值,所选文物须在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清晰地反映不同时期“三月三”文化的演变脉络;其次强调文物的民族特色,要能够鲜明地体现各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习俗、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如铜鼓作为标志性乐器,其独特的造型和纹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后考量文物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像崖州龙被,它以精美的技艺和绚丽的图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让人能直观地感受到民族艺术的魅力。

视觉革命:图鉴与散文的共生实验

《博物馆里的“三月三”》容纳了300页图文混排内容,其“文物图鉴+文化散文”的融合模式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和创新经验。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文物图录单一的展示方式,将视觉呈现与文字深度有机结合,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立体的文化盛宴。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双向赋能与沉浸体验”。书中通过微距摄影、多角度图像呈现文物细节,如青铜器纹饰、织物经纬等,满足学术研究的实证需求。同时,以图引文、以文释图,文物图像吸引注意力激发好奇,散文揭示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逻辑。例如,在介绍唐代树下侍女六合屏风图壁画时,高清图片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壁画的色彩、人物表情和服饰细节,再配上深入浅出的文字解读,使读者了解到这幅壁画不仅反映了唐代“三月三”天气新人们户外活动的盛况,更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生活风貌。两者相互补充,形成沉浸式阅读体验。

此外,这种融合模式还巧妙地把控了阅读节奏。密集图鉴与舒缓散文交替出现,避免了视觉疲劳。如在“迹”章节中,先以甲骨文、唐代壁画等文物图鉴呈现“三月三”的历史足迹,随后以文化散文深入剖析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张弛有度的阅读节奏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探索“三月三”的文化奥秘。

与传统文物图录按年代分类的模式不同,《博物馆里的“三月三”》采用“迹/祀/衣/器/娱”的主题式编排,这种以“节庆行为逻辑”取代“时间逻辑”的结构具有独特的优势。

陶颖认为,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看,这种编排更契合人们对于节日文化的认知和体验方式。这五大主题编排形式,从节日中人的行为出发,全方位展现节日文化的动态脉络。读者可以在“迹”中追溯“三月三”从起源至今的演变历程,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在“祀”中感受先民对神灵、祖先的崇拜之情,体会祭祀仪式在节日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衣”中欣赏古代服饰纹样之美,领略其承载的吉祥寓意;在“娱”中见证从古代游艺活动到现代娱乐的拓展,感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活力。

这种编排结构也有利于深入挖掘和呈现“三月三”文化的核心内涵。它将分散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物,按照节庆行为的维度重新整合,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三月三”文化在祭祀、服饰、娱乐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和演变规律。例如,在“祀”主题中,将广西古代铜鼓、清代畲族祖图长卷等不同时代的祭祀相关文物汇聚在一起,系统地展现了“三月三”祭祀文化的多样性与连续性。

对于最终呈现的图书,陶颖表示:“这种融合叙述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文物阐释范式的革新。它不再将文物视为历史的‘沉默见证者’,而是将其转化为可阅读、可体验、可对话的‘文化脚本’。这种模式既为博物馆展览策划提供了‘主题—行为—物质’的三维参照系,也为传统文化的大众传播证明——深度与可读性并非对立,关键在于找到‘物’与‘人’之间的意义接口。”

范式价值:构建节日谱系的方法论

《博物馆里的“三月三”》在构建“文物里的中国节日谱系”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范式价值。该书以文物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三月三”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实物与历史的紧密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的传统文化画卷。

“通过解读与‘三月三’相关的文物背后故事,以实物佐证节日的起源、演变及文化内涵,将抽象的节日传统具象化,文物实证与节日溯源结合,为其他节日的谱系构建提供了‘以物证史’的方法论。”陶颖表示。书中涵盖了众多珍贵文物,如唐代树下侍女六合屏风图、曲水流觞器具、壮族绣球等,这些文物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成为串联起“三月三”文化脉络的关键节点。

“三月三”在汉族、壮族、侗族等不同民族中有不同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地域与民族的多样性。通过文物呈现这种多样性,可示范如何在谱系中既保留节日共性(如“踏青”“祭祀”等),又突显地方特色(如壮族歌圩、汉族祓禊习俗等)。书中收录的文物如壮族坡芽歌书、侗族芦笙等均关联现存非遗技艺,出版团队在促进“文物静态展示”向“文化活态传承”转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本书在撰写中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跨学科研究,也是多学科协作的一次典型案例。通过文物考证节日的仪式、信仰与社会功能。其学术严谨性为节日谱系提供了科学方法的支撑,避免文化阐释的流于表面。

更重要的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今天,以文物为媒介,系统梳理“三月三”的文化基因(如社群凝聚、崇尚自然等),可强化公众对中华传统节日体系独特性的认知,助力文化认同的构建。同时通过文物与节日故事中全球性语言(如生命礼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传播中国节日文化,为“节日谱系”的国际阐释提供参考。

陶颖总结:《博物馆里的“三月三”》的价值不仅在于呈现一个节日,更在于提供了一套“以文物为锚点,以技术为桥梁,以当代生活为归宿”的文化传承方法论。它证明了文物作为博物馆中的“化石”,是可以通过文物的活化利用,赋予其持续生命力的。这种范式若推广至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最终可能形成一部“以物观俗、以俗见史、以史通今”的中国节日文化大典,或将编织出一张“既扎根历史、又连接世界”的中国文化网络,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独具东方智慧的样本。

青春赋能:让文化走进年轻人

“对于‘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与其说年轻人不关注,不如说是不了解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陶颖认为,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这一现象折射出的是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结合年轻人的兴趣和习惯,利用智慧数字技术等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激发出年轻人的热情。

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博物馆里的“三月三”》中的许多具象化内容,如“绣球制作工艺”“铜鼓纹样解密”等,天然具备了成为新媒体传播热点的潜力。出版社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进行了相应的策划,预设了新媒体二次传播切口。在该书出版后,出版社联合《当代广西》杂志精心制作了一系列AI音频进行推广,以声音的形式赋予传统节庆活动新的魅力。此外,出版社整合内部资源,结合图书地面活动制作荐书视频,在广西人民出版社视频号、抖音号和小红书号等自媒体平台发布。这些音视频有效促进了图书的二次传播,实现了传统出版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

在2025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中,出版社在活动主会场广西南宁民歌湖举办了《博物馆里的“三月三”》主题图书展,还在“三月三”期间通过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直播进行图书宣传推介,总时长接近3小时。在2025年全民阅读活动期间,出版社与南宁师范大学师生合作,在广西“八桂书香周”现场举办了《博物馆里的“三月三”》多彩民俗风情展演活动,将书中关于“三月三”的静态知识以生动鲜活的话剧形式搬上舞台,生动再现“三月三”热闹非凡的活动场景,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此外,2025年4月26日,出版社还与广西驻京办联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翻开八桂记忆  阅见中华同心——品《博物馆里的“三月三”》中的民族团结读书分享会暨图书捐赠仪式,来自广西、内蒙古、云南、西藏、宁夏、新疆等省区的驻京青年代表、北京高校学子及各界嘉宾共近100人参与活动,会上有4个自治区的驻京青年代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分享了读书感悟,进一步扩大图书的宣传推广。

正如陶颖所言,《博物馆里的“三月三”》中对博物馆里与“三月三”相关的藏品进行了深入解读,通过这些文物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三月三”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演变过程,赋予“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更多的历史厚重感、现实体验感和趣味性,逐渐让年轻读者了解“三月三”,爱上“三月三”。

作者:白首文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