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从巅峰到谷底:Chegg数字化转型的辉煌与AI转型的困境以及对中国教育出版行业的警示与启示——百道研究系列之教育出版No.2

作者:楚小里   2025年04月18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如果说大英百科是教育出版应对AI挑战转型成功的案例,那么Chegg则是教育内容服务公司遭遇AI挑战应对失措的失败案例。作为一家从传统大学教科书出租起家的教育内容服务领域的明星企业,一度市值高达150亿美金,但ChatGPT冲击之下,如今市值不足1亿美元,股价从高点暴跌99%,几乎被“清零”。Chegg的跌宕起伏为中国教育出版行业AI转型与应对提供哪些警示?百道新出版研究院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形成案例报告,希望给中国出版业特别是教育出版AI转型提供镜鉴。

Chegg是一家美国的在线内容公司,创立于2005年。作为一家从传统大学教科书出租起家的教育内容服务领域的明星企业,2021年,Chegg市值一度突破150亿美元,股价高点时每股高达113美元。然而在ChatGPT冲击之下,至2024年底,市值不足1亿美元,股价从高点暴跌99%,几乎被“清零”。短短两年,Chegg这一戏剧性的兴衰转折,是必然还是偶然?Chegg的兴衰又为中国教育出版行业AI转型与应对提供哪些警示?

一、突破起家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成功路径 

最早的Chegg只是一个学生交流平台,后以教材租赁模式切入市场,采用类似美国奈飞公司的做法,通过邮寄租书服务降低学生购书成本。这一创新模式迎合了学生对低价教材的需求,让Chegg在校园中迅速走红的同时,也为其在创业初期奠定了用户基础。

2010年代是Chegg的重要发展阶段,Chegg加速向数字化转型。Chegg的数字化转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2013年上市后将实体书服务业务剥离出去,专注线上服务。二是深化订阅制,推出Chegg Study等产品,积累超10亿条学习内容,形成“答案即服务”模式。Chegg雇用数千名承包商,采用人工答题模式。凭借庞大的题库和聘请15万+专家撰写的标准答案,Chegg成为美国大学生作业辅导的首选平台之一。三是平台化快速扩张,通过收购写作工具EasyBib、编程教育平台Thinkful、语言学习平台Busuu等用以扩展服务产品,打造“学生优先”综合学习平台。

Chegg盈利模式主要依赖用户订阅(月费约20美元),高峰期付费用户超800万,毛利率达70%以上。

二、疫情催化:Chegg迎来爆发式增长

2020年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疫情大幅加速了原本渐进的在线学习趋势,推动在线教育需求飙升,Chegg也迎来爆发式增长,用户数攀升,业绩井喷,股价创历史新高,数字如下:

付费用户从390万(2020年初)飙升至820万(2022年);  

营收从6.44亿美元(2019年)增至7.76亿美元(2021年);  

股价在2021年2月达历史峰值(113美元),市值超150亿美元。  

疫情为Chegg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其模式高度依赖题库与人工解答,也为后续AI冲击埋下隐患。

三、AI浪潮下的溃败:ChatGPT颠覆Chegg 

随着线下课堂的恢复,Chegg的增长虽然出现放缓迹象,但到2022年底,其订阅用户仍达到820万,创历史新高。

变化来得猝不及防,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随着以ChatGPT为引领的生成式AI的普及和使用,Chegg赖以生存的业务模式遭到了近乎毁灭性的冲击:Chegg的核心付费服务是提供现成的题解和专家答疑,但这些功能被免费的AI工具取代了。

AI对Chegg的毁灭性的冲击表现在多个方面:

1、用户流失与转移,50多万用户转投免费AI工具,付费订阅数被腰斩(从2022年的820万到2023年仅440万)。

学生发现有了ChatGPT等AI,可以不再需要付费使用Chegg即可得到很多问题的解答,许多用户开始取消Chegg订阅,转而在ChatGPT对话框中输入问题寻求答案。而且,相较于Chegg需要确认题目是否收录,ChatGPT则不必担心问题是否在数据库中。 Chegg经过多年积累,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爆发式增长的订阅用户就这样快速流失。用户是企业的收入来源,用户数量的减少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营收的下降。

2、流量分流,搜索引擎嵌入AI答案,Chegg内容入口价值被削弱。 

在ChatGPT出现之前,学生通过Google搜索题目进而访问Chegg获取答案。然而现在由于谷歌这类搜索引擎嵌入了AI工具,学生在搜索时直接在结果页生成答案,减少了对Chegg链接的点击流量,Chegg逐渐失去了展示自身内容的入口。

为此,Chegg公司甚至起诉谷歌,指控其搜索结果中的AI摘要抢走了原本应导向Chegg的访问量和营收。

3、内容贬值。

与ChatGPT等大模型对大多数教材题目都有所涉猎且即时响应相比,Chegg花费多年积累的题库和解答则丧失了独占价值,其邀请海量专家撰写答案且题库覆盖有限,人工题库成本劣势凸显。

4、盈利模式受挫,财务几近崩盘。

用户流失,流量分流,内容贬值,付费用户减少,业务萎缩,曾经稳定的高毛利订阅模式在AI冲击下变得不可持续。Chegg在2023年和2024年,已经进行数百人的裁员以削减成本。

投资者用脚投票,这一系列冲击在资本市场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Chegg股价从2021年高点到2024年底暴跌了约99%,市值蒸发近145亿美元。最新财报显示,2024全年Chegg总净收入为 6.176 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4%,净亏损8.371 亿美元。基本每股收益为负8.10美元。JP Morgan将Chegg评级从中性下调评级为减持,折射出市场对其盈利前景的悲观预期。

昔日炙手可热的教育科技明星陷入生存危机,甚至被媒体冠以“AI时代首个破产受害者”的称号。对于Chegg而言, 如何在ChatGPT时代重新证明自身价值,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四、时过境迁:致命劣势与战略失误

Chegg在ChatGPT之前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其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分析其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与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模式转型,轻资产运营,剥离实体书服务,极大降低内容数字化成本。

2、数据驱动,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精准呈现用户画像,推荐准确率达89%。

3、投资技术与平台建设,打造一站式学生数字服务平台。

4、与多家大学出版社合作,解决版权纠纷问题,获取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

5、疫情催化,实现爆发式增长。

但是,时过境迁,在AI的强力冲击下,一些数字化转型时期的经验与优势已经不适应和无法复制到AI时代,这些优势甚至成为劣势和致命的危险,表现在:

1、付费问答的商业模式受到ChatGPT免费模式冲击,致使用户大量流失。

2、盈利模式过度依赖订阅收入,为AI冲击埋下了隐患。

3、决策滞后,创新乏力,未能足够快速地适应正在重塑市场的技术变革,错失AI研发和产品商业化重要窗口期。

4、依赖15万+专家撰写答案,边际成本高,而AI近乎零成本生成内容。

5、人才结构失衡。有数据显示,Chegg教育内容团队占比75%,AI工程师仅占12%。

五、亡羊补牢:应对策略与转型尝试

面对前所未有的AI挑战,Chegg尝试通过引入AI技术和调整战略来寻求突围,重新赢得学生的信任。

Chegg推出自有AI学习助手CheggMate,结合Chegg自有内容库提供个性化学习辅导,以实现比通用ChatGPT更有针对性的互动式的学习支持体验。可以看出,Chegg寄望通过拥抱AI,把原本的对手变成自己的赋能工具,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 

Chegg还利用其独有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交互数据,与Scale AI合作开发专属于Chegg的教育领域AI模型。这一举措表明Chegg希望掌握AI技术主动权,打造“Chegg版ChatGPT”,减少对第三方通用模型的依赖,并优化成本结构。

Chegg还通过调整定位,以拓展差异化服务。强调人工指导与AI结合的混合模式,以提高对学生的黏性。

此外,Chegg继续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业务(如Chegg Skills)、开放教授入驻的内容平台Uversity,以拓展除学业问答之外的新收入来源。

这些举措反映出Chegg力图从单纯的解题订阅,进化为涵盖学业辅导、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的综合平台,从而减少对单一业务模式的依赖。但也有分析指出,Chegg虽然拥抱了AI,但底层逻辑依然是给学生提供答案。

财务和组织应对方面,Chegg也采取了一系列止损措施来维持财务稳健。如通过裁员和回购可转债以减轻成本,降低债务负担。同时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2023年国际收入占比提高到14%(2021年仅11%)。

总体而言,Chegg正通过开源节流和战略转型来争取时间,希望凭借AI东风重获增长动力。但市场信心已崩塌,品牌价值与用户信任度严重受损,这一系列努力能否挽回颓势,实现复苏,在未来的在线教育市场中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尚需时间检验。

六、未雨绸缪:避免“Chegg式困境”

Chegg的遭遇对整个教育出版与服务行业而言,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传统教材出版商和教育服务提供商应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身模式的脆弱性,未雨绸缪,避免重蹈“Chegg式”的覆辙。

提前布局AI,不可忽视技术变革苗头

Chegg失势的一大原因在于起初对AI新技术的反应迟缓。据报道,早在2022年Chegg内部员工就建议研发自动化解答的AI工具,但管理层并未重视,认为AI答案不够准确无须担忧。这种麻痹导致公司错失先机。当ChatGPT横空出世,Chegg仓促应战为时已晚。这警示传统出版巨头,不可忽视技术变革苗头。无论是生成式AI还是其它颠覆性创新,行业领军者都应及早投入研究和试验。正如IDC分析师所言:“延迟适应AI的代价,就是被市场无情淘汰”。

出版商应建立专门团队跟踪AI动向,在自有产品中逐步整合AI功能,哪怕开始时只是辅助性工具,也胜于袖手旁观。

巩固内容护城河,提升独有价值

教育出版公司的核心资产是专业严谨的内容,包括教材、题库、教学设计等。面对AI能生成海量通用答案的挑战,出版社更需发挥自身内容的权威性和独特性。例如,将教材内容数字化并结构化,使AI难以完全取代教材的系统讲解作用。或开发只有正版教材附带的专属题目和教学资源,限制第三方AI对其训练和获取。从这个角度看,培生(Pearson)等出版商尝试通过技术手段跟踪AI对其教材内容的引用,就是在捍卫版权价值。另外,出版商可以深入挖掘高质量数据优势,用自有内容训练垂直领域AI模型,打造差异化的智能产品。内容是基础,有了内容和数据的护城河,才能在AI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转型平台化服务,构建“内容+服务+AI”生态,超越单一产品销售

Chegg早期成功在于从卖书转向提供按月订阅的学习服务。同理,传统教材出版商也应由一次性卖教材,转型为提供持续服务的平台。例如,构建在线学习平台,将教材、练习、测试、师生互动整合,按需收取服务费,而不只是出售书本。一旦形成平台生态,即使学生使用AI工具完成部分作业,出版商仍可通过平台上的其他功能留住用户。Chegg的困境在于其服务过于单一且替代容易,而平台化转型可降低被单一技术击垮的风险。许多国际出版巨头已在行动:英国的培生(Pearson)推出了Pearson+数字平台,提供教材订阅和即时练习,并计划引入GPT助手即时答疑;麦格劳-希尔(McGraw Hill)则将AI嵌入其Connect和ALEKS学习系统,提供个性化练习和智能评测。这些举措都是从产品走向平台、从内容走向服务的有益尝试(相关详细内容见本文第七部分)

将AI视为增效工具而非对手

教育领域与AI并非零和博弈。出版商可以将AI融入自身业务,实现人机结合的增效模式。例如,开发AI辅助备课和出题工具,帮助教师快速生成练习题、总结教材要点,以减少他们编写素材的时间。再如,推出面向学生的AI学习助手,但与自家教材深度绑定,仅能在购买教材或平台订阅内使用,从而提升教材附加值。关键在于,出版商应扮演好“AI驯养师”的角色,利用AI的强大生成能力,辅以专业审校和指导,提供“有保障的AI”。调查显示,77%的Chegg用户对AI学习助手感到兴奋,但85%希望这种AI辅导由人类专家支持。这说明纯AI答案并不能完全令用户安心,“AI+人工”的模式更可取。出版社正有条件提供这样的混合服务,通过专业教师与AI的协同,兼顾效率与准确性,形成对纯AI工具的竞争优势。

重塑道德与信用,与教育机构协同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ChatGPT等AI工具大量涌入校园,也引发了学术诚信方面的担忧。Chegg曾因被学生用于作弊而饱受争议,许多高校对其态度复杂。同样,出版商在引入AI产品时,需要与教育机构密切合作,制定负责任的使用规范,避免助长不当使用。比如,可以在智能辅导中加入防抄袭机制、限制对考试作业的直接解答等。同时,向教师提供监控工具或报告,让老师了解学生使用AI辅导的情况,从而将AI更好地融入教学而非对抗教学。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与学校协同,出版商和教育科技公司可以建立可信赖的品牌形象,这将成为长远发展的无形资产。

总之,Chegg之殇警示业界:唯有积极拥抱变化、强化自身独特价值并谨慎应对潜在负效应,传统教育内容提供商才能在AI时代凤凰涅槃,避免沦为下一只“被AI淘汰的火鸡”。

七、案例借鉴:教育出版与科技巨头的AI应对策略

全球教育出版和教育科技公司已经意识到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纷纷采取措施将AI融入业务。相较于Chegg的被动应战,这些公司的主动创新为行业树立了样板。

培生(Pearson):内容驱动的AI赋能 

作为全球最大的教材出版商之一,英国培生公司将自身海量优质内容与AI技术结合,探索新的产品形态。培生在其数字课件平台Pearson+和Mastering系列中,引入了类似ChatGPT的AI学习助手,为学生提供实时答疑和复习支持。如其“On a Tight Schedule”功能利用AI自动总结学习视频的要点,帮助学生快速抓住重点。另一款AI辅导工具针对学生不会做的习题生成提示性问题,引导其逐步找到正确答案。培生CEO安迪·伯德(Andy Bird)公开表示:“生成式AI对公司是长期利好”,并加速投入相关工具开发。同时培生强调利用自有经过验证的内容喂养AI,以确保答案质量。

这种“以内容为本”的AI策略,使培生既拥抱了技术又凸显了自身教材权威,在面对免费AI竞争时依然保有独特卖点。

麦格劳-希尔(McGraw-Hill):产品内嵌AI工具 

美国教科书巨头麦格劳-希尔公司积极将AI功能融入现有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附加价值。2024年该公司推出两项新的生成式AI功能。一是AI Reader,集成在大学教材电子书中,允许学生高亮文本后请求AI解释复杂概念、简化语言或生成随堂测验。这一功能相当于把教材变成了互动教辅,帮助学生更主动地阅读理解。二是Writing Assistant写作助手,面向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场景。当学生写作文时,AI会即时提供反馈和指导,指出可以改进之处,教师则能通过系统查看每个学生的写作进展和AI反馈摘要,从而高效地因材施教。麦格劳-希尔CEO西蒙·艾伦强调,这些AI工具经过慎重研究和测试,引入时注重数据隐私和效果可靠性。可见麦格劳-希尔选择在原有平台上增强AI能力而非另起炉灶,以此来提升用户黏性和学习效果,同时保持对AI应用的严格质量把控。

圣智集团(Cengage):赋能用户用好AI

Cengage选择通过研究和培训来积极拥抱AI。该公司发布了《高等教育中的生成式AI》白皮书并举办多场研讨会,为高校教师提供如何使用AI的指导。调查数据显示,接近一半的新近毕业大学生对AI感到担忧,Cengage据此推出课程帮助学生和职场人士理解AI对技能需求的影响。在产品上,Cengage开始在其职业培训课程中融入AI元素,例如利用AI语音技术为语言学习产品提供更真实的对话练习。作为内容提供商,Cengage更倾向于赋能用户用好AI而不是开发自己的AI助手。这种策略提升了客户忠诚度,也为公司塑造了开放创新的品牌形象。

霍顿·米夫林-哈考特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HMH):让AI帮助老师更高效地教 

K12教材出版商HMH将AI主要用于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其旗下写作练习平台Writable在2023年引入了生成式AI功能,能够自动生成写作提示和练习题,并为学生作文提供AI建议反馈和自动评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AI工具快速定制写作任务,且在批改时获得AI的辅助意见,从而将更多精力放在针对性的指导上。此外,HMH的课堂应用也尝试利用AI实时分析学生讨论内容,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总体而言,HMH把AI作为教师的助手,不直接面向学生输出答案,而是帮助老师更高效地教,这与高校领域偏重学生自助式AI辅导形成了互补。这样的定位既避免了AI助长学生投机取巧的顾虑,又发挥了出版商在教学方案设计上的专业积累。

多邻国(Duolingo):AI打造个性化语言教练 商业模式与用户体验双赢 

在线语言学习平台Duolingo则充分利用AI提升用户体验。2023年3月,Duolingo推出高级订阅服务“Duolingo Max”,其中集成了OpenAI GPT-4模型驱动的两大功能:“角色扮演(Role play)”和“解释我的答案(Explain My Answer)”。在角色扮演中,用户可以与AI驱动的虚拟角色进行对话练习,例如点咖啡、机场安检等场景,AI会根据用户回答互动,并在对话结束给出反馈。“解释我的答案”功能则在用户答题错误时,由AI用目标语言或母语详细讲解错在哪里。这些功能等于为每个用户提供了一个24小时待命的AI私人外语教练。Duolingo CEO路易斯·冯·安称,AI使得“一对一导师”的体验可以大规模提供给全体用户。

Duolingo的案例表明,教育科技公司可以通过订阅增值服务结合AI来增强产品价值,而非完全免费开放,从而实现商业模式与用户体验双赢。

可汗学院(Khan Academy):AI助教融入公益平台 

在线教育公益组织可汗学院在AI应用上走在前沿。2023年3月它宣布使用GPT-4打造名为“Khanmigo”的AI助手。Khanmigo既可以作为学生的虚拟家教,陪伴回答问题、提示解题思路,也可以充当教师的课堂助理,帮助出题和提供教学建议。作为非营利机构,可汗学院对Khanmigo进行了小规模的试点,严格监测AI回答的准确性和潜在偏差,让志愿者教师反馈改进。可汗学院的实践证明,即便是以公益为使命的教育平台,也能通过与AI结合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数学领域,Khanmigo会不断追问“你为什么这么答?还能怎么想?”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度。可汗学院负责人认为GPT-4开启了教育新前沿,但必须审慎测试,确保其有效促进学习。这一做法为行业提供了范例——AI工具的开发应该与教育专家协作,在小范围内验证效果后再推广,以平衡创新和责任。

整体来看,国际领先的教育内容和平台玩家们应对AI的路径虽然各有侧重,但这些实践都强调了一个共通点——以人为本的AI应用。无论是Pearson和McGraw-Hill注重内容可靠,还是Duolingo和Khan Academy强调个性化学习,他们都在探索如何让AI真正服务于教育而非喧宾夺主,这一点,正是Chegg在最初面对AI竞争时所忽略的。

八、未来已来:AI时代教育出版的趋势与转型建议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将成为教育出版行业的新常态,与其视AI为洪水猛兽,不如顺势而为,将其视作催化行业变革的契机。以下是AI时代教育出版业可能的发展趋势和转型方向的一些建议:

内容智能化

教育内容将从静态走向智能。未来的数字教材和教辅资料很可能内嵌AI交互模块,能够根据学生的阅读行为实时提供注释、举例和延伸问答。教材不再是冷冰冰的一本书,而更像一个智能导师。

麦格劳-希尔的AI Reader功能已初显端倪。它让电子书“活起来”,可以对学生不懂的段落即时做出解释或提出举一反三的问题。这预示着出版商需要培养将AI融入内容编辑的能力。例如在编写一本教材时,预先设计好AI可以介入的节点(章节总结、小测验、难点提示等),出版时与AI工具打包交付。这种内容智能化升级,将极大提升传统内容产品的价值。

服务平台化

内容与服务的边界将更加模糊,出版商将更多地直接面向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线上服务。平台化意味着用户在一个生态内即可获得教材、练习、测验、AI辅导、师生交流等一站式支持。例如培生的Pearson+正在朝这方向演进,把教科书变成订阅制的学习解决方案,而非一次性买卖。

对于出版商而言,平台化不仅是产品形态的改变,更是商业模式的转型——从销售产品转为经营用户生命周期价值。这需要配套建立新的核心能力,如数据分析驱动的用户运营、持续更新迭代的内容服务等。那些能成功转型平台的出版商,将掌握直接的用户数据和反馈,在AI时代更具竞争力。

AI工具深度融合教学流程 

教育领域的AI应用将深入课堂教学环节,成为教师和学生日常使用的标配工具。未来老师备课时,或许标准做法是调用教材出版社提供的AI助手快速生成教案提纲和测验题。批改作业时,AI先行初评并给出建议,老师再据此高效地进行针对性讲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随时向教材内置的AI提问求助,获得启发而非直接答案,从而保持思考过程的完整性。换言之,AI将融入教、学、评的全流程,但扮演的是辅助者而非代替者的角色。例如HMH的写作AI助手在学生写作业时提供指导,但并不直接给出成品,而是帮助学生逐步完善。

这种深度融合需要教育出版商与学校更紧密合作,共同制定AI介入教学的最佳实践和伦理规范,使AI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润滑剂。

个性化与适应式学习

个性化一直是教育追求的目标,AI使大规模个性化成为可能。未来的教材和学习系统将能自适应地调整难度与进度:如果学生已经掌握某一知识点,系统会减少重复讲解,快速进入下一个内容;反之则提供额外练习和不同角度的解释,直到学生理解为止。这种适应式学习需要强大的AI实时分析学生的行为与表现。可汗学院的Khanmigo已经展示了一些雏形,通过不断追问和引导,实现因人而异的提问方式。出版商可以将适应式技术与自身的测评题库结合,提供动态生成的学习路径。这不仅提高学习效率,也让每个学生都有被关注的感觉,从而提高使用满意度。对于出版商而言,个性化服务还能延伸出新的增值业务,例如基于学习数据的个性化辅导报告、针对性补习课程推荐等。

数据驱动的内容迭代

传统出版的内容更新周期长,而在AI和数字化环境下,内容可以“活”起来,根据学习数据不断优化。通过收集大量学生与AI交互的数据,出版商可以发现教材中哪些知识点最易被询问、哪些习题正确率最低、AI解答哪些问题时容易产生误差等,据此迅速改进教材表述、增加典型例题或修正AI模型在特定领域的知识盲区。这种数据闭环将打破过去几年一修订的新版本出版节奏,使教材内容演进更加连续。内容生产将从主要依赖作者经验判断,转为更多参考真实学习数据和学习科学的分析。这不仅提高内容质量和契合度,也进一步强化出版商内容的不可替代性,因为只有他们拥有最丰富的教学交互数据来训练自家的AI、更好地服务用户。

跨界合作与生态构建

AI时代的教育出版很难靠单打独斗,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将成为常态。出版商可能与技术公司、教育机构深度结盟,形成生态联盟。比如,与AI公司合作开发定制模型(正如Chegg与Scale AI合作),与高校合作培养学生正确使用AI的课程,与政府和行业协会合作制定教育AI标准等等。甚至出现“内容+平台+AI”的超级联盟,共同提供从教材到教学平台再到AI助手的整合解决方案。对于中小型出版社而言,加入大平台生态可能比独立开发AI更实际可行,例如将自己的题库授权给大型学习应用的AI模块,获得分成收益。无论哪种形式,开放合作将加速整个行业的AI转型,同时也有助于避免出现新的垄断,让创新成果更广泛地惠及教育领域。

九、结语

教育的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知识传承和启发,技术始终是辅助手段。人工智能的崛起无疑给教育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带来了革新的契机。Chegg的兴衰故事提醒我们,危机与机遇并存,惟变革者生。传统出版商如果因循守旧,可能很快被时代淘汰;但如果积极拥抱AI、重塑自身定位,就有望在新的格局中获得重生。在AI时代,胜出的教育出版企业将是那些既掌握先进技术又坚守教育初心的佼佼者。他们将为学生提供既智能又有温度的学习体验,实现科技与教育的真正融合。

作者楚小里系百道新出版研究院研究员

邮件:bd@bookdao.com

参考来源: 本文参考了2023-2024年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公司财报公告和行业分析资料,包括Gizmodo、WSJ、Reuters、Fortune、Entrepreneur、TechCrunch、slashdt等对Chegg事件的报道;Chegg及同行公司的财务披露和高管讲话;以及Pearson、McGraw-Hill、Duolingo、Khan Academy等企业发布的AI战略动态等。

作者:楚小里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