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破壁者程庸:以器物为钥,解锁文人顶流的精神密码

作者:李子木   2025年04月22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在杭州孤山的晨雾里俯身拨动茶炉炭火的苏轼,在黄州临皋亭暮色中独坐调弄沉香篆字的苏轼,在儋州蛮荒茅檐下摩挲陶碗的苏轼——这些被历史尘埃遮蔽的文人生活图景,经由古陶瓷专家程庸历时五年的深度钩沉,终于在《苏轼别传:茶道、香道、器道》中得以全景再现。一个更加生活化的苏东坡,一个有别于文人传记笔下的苏东坡,在他的笔下更加栩栩如生。这部入选2025年百道好书榜生活类榜单的跨界之作,以器物实证与文本互鉴的创新研究方法,试图通过“雅事”进入苏轼的内心。

 

《苏轼别传:茶道、香道、器道》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程庸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1月

从器物实证到精神突围,解压焦虑的宋代密码

年过60的程庸先生也是一名诗人,唐诗宋词是他心里的高山仰止,苏东坡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我是他的粉丝,同时也是一名研究者、读者,应该为讲述苏东坡做一点努力。” 他同时又是一名古董爱好者和收藏者,喜欢通过古董来了解历史。过去二十多年他长期从事海外文物回流工作,这些经历让他发现,中国古代给整个世界留下的古董是最多的。在他看来,日常使用的各种器具,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苏东坡的诗词里有很多的文物信息、生活信息,他玩古董、玩艺术品,做闲杂的事情,排解心中的情绪。用过去的器物来折射、来描写、来记录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前几年,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程庸无法外出,却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创作和研究,每天像年轻人一样咬文嚼字好几个小时,沉浸在了苏东坡的器物生活当中。

程庸先生

“很多人写的是康庄大道上的苏东坡,在文学的殿堂里熠熠生辉。我要写的是小街小巷小弄堂里边的苏东坡,就是特别生活化的一个苏东坡。如果无法接近他,那就无法向他学习,无法找到亲近的语言。”苏轼是古代文人中的顶流,处世乐观豁达,境界也高,也是茶道、香道大家。他对茶的描写散落在近百首诗词中,在他关于香的诗词中,描写了他日常用什么香,如何闻香悟道与修身养性。可见这类雅事在他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些雅事,好比一扇屏风,有时能分割时空,让一个大区域变成多个互不关联的小空间。有了这扇屏风,可以抵挡或暂时抵挡来自现实磨难的冲击、赢得短歇的独立空间、短歇的自由自在。

程庸在系统梳理几十家博物馆的宋代茶器香具,并比照苏东坡的诗词统计后认为,苏东坡诗词中数百处器物描写,这些碎点的文学表达足以构建起一个宋代顶流文人物质生活数据库。这些器物实证研究,在展示一个真实苏东坡的同时,也不断地颠覆程庸对古代器物之于文人生活的情趣,以及宋代文人在器物使用中的精神疗愈功能的认知:一个完整的茶道仪式下来耗时近三个小时,这不是风雅游戏,更像是文人构建的“精神结界”,本质是一场对抗焦虑的仪式化行为。“用3个小时去慢慢地泡制一杯茶,和现在用三分钟就冲出一杯茶,这种焦虑逐渐释放的过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闻香时的“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则更像在寻求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忘尘去俗,达到内心平和清静的目的。

这些古代文人的行文,对于当代生活也惊人地适用。比如宋代的文人雅士为了驱除焦虑等负面情绪,常从香道中获得片刻解脱,闻香能缓解焦虑、安神志、疏肝气。这般理念自然适用于当今社会,科学研究证实,闻香能减压、缓解神经紧张。古代人往往喜欢在清雅气氛中品茶,或安静喝茶,或各有怀想、心存远方。这个过程在当代,同样怡性养情、健身安心。这些关于琐碎生活方式的描写,未必能体现苏东坡在文化贡献上的真正价值,却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活生生的苏轼。

在诗性与实证间走钢丝,跨学科研究的破壁实验

然而,要从这些历经数百年的文物中考证诗词里赋予的文学想象内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本书中,有的章节仅仅是注释都有130多条。程庸在接受采访时,直接引用了刑事诉讼领域的术语“孤证不证”来形容这个过程,“网络上的文献很多但真假难辨,为了查找一个文献,往往又需要用另一个文献来佐证。”

比如苏轼写香名诗《翻香令》,里面的词语“小蓬山”“宝钗翻”“断头烟”等,究竟指代什么?之前的研究者可能无暇面对这些闲枝末叶,或也限于考据的困难,难以阐释。程庸运用“三维互证法”——以出土器物为经,以文献记载为纬,用传世书画作为空间坐标,破解“小蓬山”意象——首先是道家文献里的仙山,然后是道家文化里闻香养生的一个器皿,最后是诗词里的文学意象。这种“诗物互证”的方法论,在考证“雪沫乳花”时达到极致——诗词里描绘的是点茶时上浮的白泡,通过宋代茶碾槽直径与茶筅纹路的显微分析,他又借此重构了点茶时泡沫形成的物理模型。

“宋代人生活很简约,过得非常亲近大自然。但是怎么证明呢?只能通过文物来证明。”程庸举例说,宋代的很多瓷器都是素色的,业内叫单色釉。对于刚开始接触宋代文化的人往往不理解,但后来越来越多的文物逐渐验证了这就是那时候简约的审美,大美无言。又比如茶具面沿下向内收缩,专业的术语叫“束腰”,除了造型上的美观,同时也是为了在冲茶、点茶的时候不让茶的泡沫和香味流失。这些诗词中的文化,在文物的考证中不断具象,甚至不断颠覆后人的认知。

但这些看似繁复的考证过程,最后在书中以轻松的散文化语言呈现了出来,既不乏学术的严谨,也融入了文学的想象。他在书中展示了“三明治”式的写作结构:每章以散文体场景描写开篇,中段展开文物考据,结尾附考证文献。用他关于宋代茶道的描述,就像“三汤点茶法”,要让读者先感受美学意境,再理解技术细节。

“古代的文明继承,一定要靠一代一代的年轻人,要把过去的史料用今天的语言来讲述。首先要了解今天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觉得能看得下去。当你在描写一座山的时候,不要老想着自己的感受,而应该是读者对山的感受、游客对山的感受,要让他们有新鲜感。”程庸介绍说,“我在写的时候,希望每个人都对苏东坡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反应。你可以看到他做事很认真,也可以看他如何疏解自己的苦难。他是一个立体的人。比如‘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没有给出答案,但是给了一个分析的渠道。所以我在考证某些诗句的时候,往往会做一些技术处理,不会用力过猛,经常顾左右而言他,从思维上发散开来,为读者提供更多想象的空间。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也是一种跨圈的传播。”

在慢与快的辩证法中,文化自信的当代转译

因为多年在世界各地到处跑,程庸也接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这也给他的器物精神学研究提供了多样性的思考。

“西方人讲图像历史学,给了我很多不同的思考,这种思维方式是理性的。但是今天他们也开始重视人的感性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这就是受东方文明的影响。我们的民族相比其他民族,感性成分更多一点。同时还有一个概念叫接受美学。每个人的读法不一样,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我从这首诗读到了反思如何对现实的理解,就会让我非常感动。这应该是西方人的发明,但其中有一部分原因也是中国过去对生死观的影响。”

在“茶禅一味”的日本茶道溯源论述中,程庸强调中国茶文化的“未被言说的仪式感”。在他看来,这其实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程庸有时在大学讲课,经常有学生问,这些器物里如何就体现了文化自信?他举例回答,“器物是一个时代的情感物化。宋代的器皿为什么没有做得花里胡哨,没有修饰?这就是文化自信。宋代的自信很强大,他感觉所有的修饰都不需要了,就用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来表现我们的情感。”他接受采访时一再表示,“我年轻的时候跑了欧美很多地方,了解西方的现状,某些方面确实很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向西方学习,但更要向自己的祖先学习,这才是一个伟大民族应具有的一个品质。”

在书中程庸也特别提到“现代茶室复兴宋代茶道元素”,作为古陶瓷专家,他对于文化的传承创新有着自己的看法。“好的东西你先模仿它,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传承的作用,在模仿和传承当中才能渐渐有创新的意图。把古代的好东西先学到手,再安安静静地去全面了解一下。”他反复强调,对于优秀的本源的事物,要有敬畏心。大家学习书法的时候,也是从描红、临帖开始的。“你在传承的时候,内心要有章法,在这个基础上去创新。没有能力创新的时候,传承是最好的创新。”

对当下火热的文创产品开发陷入同质化当中,程庸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同质化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学习和研究文化的精髓。我们要通过学习知道创新的可能性有多大,也需要通过研究找到当代人的兴趣爱好。如果我们仅仅是跟在消费者的后面追,那就是一件消费品。如果我们在消费者前面引领,那就可能是一件艺术品。”

后话:像拉家常一样进入文人的生活

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惊喜让人兴奋,也有不少因证据链断裂而不得不放弃的研究线索。

比如从现存的文物看,宋代人很喜欢青瓷。但这个喜好缺乏文献的记载和佐证。是古代文人的借代笔法、人格塑造上的独特用法,还是道教文化里天人合一、我与天地万物共生的关系?程庸都只能停留在自己的猜想中,做一些蜻蜓点水的研究。他说,古代文化里的器物使用和人格的塑造之间有很大的关系,“一种器物使用环境,会形成一种生活方式,最终影响人的品格。”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苏东坡的器物别传,不如说这是一部借苏东坡的诗词和器物研究走进宋代人生活的生活史,进而不断探索器物之于古今国人的文学想象与文化构建。

如程庸所说,从文物角度讲,通过了解宋代的绘画、宋代的家具、宋代的木器、宋代的铜器,自然也就了解整个宋代的生活。“我就是想试图还原苏东坡以及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宋代文人的生活。他们在吃饭的时候讲什么话,休息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闻香打坐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像拉家常一样进入他们的生活。我想可能会对生活品质的提高提供一些借鉴。生活方式背后是有精神支撑的,往大一点说,是整个民族的一个精神支撑。”

作者:李子木

终审:李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