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本名为《双药记》(译林出版社)的书籍悄然进入公众视野。这部由前默沙东药物研发专家梁贵柏创作的著作,以奎宁与青蒿素为线索,串联起人类对抗疟疾的百年史诗。书中既有严谨的科学考据,也有充满画面感的文学虚构,被作者自嘲为“一半科学、一半文学”。
《双药记》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梁贵柏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2月
梁贵柏告诉百道网,这本书的诞生源于一次偶然的讲课邀约,背后则是他数十年科研经历与文学情结的交织。他说:“我希望读者通过这两款药物,看到疾病如何改变人类迁徙、殖民与战争的轨迹,以及科学发现背后的偶然与必然。”
梁贵柏
2016年,沈阳药科大学邀请梁贵柏为药物研发管理班的同学讲授《药物研发导论》。课程的内容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度,于是他决定以奎宁与青蒿素为背景讲述现代药物发展的脉络和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希望同学认识到药物研发关乎疾病和健康,但是它对世界影响却是远超于此的。
“因为机缘巧合,我很早就知道了这两种神奇的药物,对它们的来龙去脉有了大致的了解,所以很早就开始思考这两个药物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奎宁源于南美金鸡纳树皮,是殖民时代的‘战略物资’,没有奎宁,欧洲殖民者难以在疟疾横行的热带建立据点;青蒿素则源自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承载着中医药的智慧。没有青蒿素,全球疟疾死亡率不可能下降47%。”梁贵柏回忆道,他认真整理出一份8小时的课件。一位朋友看后脱口而出:“这完全够写一本书了!”这句话成了《双药记》的起点。
在默沙东工作期间,梁贵柏曾参与国际非营利组织DNDi(被忽视疾病药物研发倡议组织)的合作项目。这段经历让他深入接触热带地区的疟疾现状,也了解到默沙东在抗寄生虫病领域里的突出贡献。无独有偶,默沙东开发的抗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与屠呦呦老师发现的青蒿素共享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他提到:“这让我意识到,药物研发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全球健康议题的缩影。”
此前,梁贵柏的“新药的故事”系列以科普见长,是不折不扣的科普著作,但《双药记》被他定义为“历史故事”。从一种疾病和两款药物的角度去解读人类发展、迁徙、殖民和战争的历史,以及医药学的发展史。“如何让科学史实不显枯燥?”他坦言,这是创作中的最大挑战。
梁贵柏为此在书中大胆引入虚构场景:葛洪炼丹的仪式感、郑和海葬的肃穆、太医院冬夜的焦虑……这些画面填补了历史记录的空白,却也引发质疑:虚构是否会影响读者对科学真相的认知?对此,梁贵柏强调:“虚构仅用于增强‘历史的画面感’,书中写到的重大历史事件、当事人、时间和地点、以及当时所产生的直接影响等进行了仔细地查证,列出了参考文献,做到有据可考。”“我可以没让读者读懂,但绝不能传递错误概念。”他举例,书中关于青蒿素发现的章节,详细标注了523项目的历史文献;而虚构部分则像电影中的空镜头,旨在让读者有一种“置身于历史的画面感”。
“科学史需要温度,而文学提供了这种温度。”梁贵柏说,如果因为内容干涩没有人愿意读,那么科学史实再真实也达不到效果。“之所以这样写,一是为了加深读者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印象,二是为了增强故事的可读性。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我希望这些虚构的场景对读者理解科学史实产生正面的影响,而不是想让读者‘信以为真’,对真实的历史产生不应有的幻觉。”
青蒿素的发现常被视作传统医学的胜利,但梁贵柏提醒:“葛洪的‘青蒿一握’沉睡千年,直到现代科学方法将其激活。”他认为,传统医学的智慧需要系统性转化,而非简单提取。
“我们是否过于依赖‘偶然发现’?如果当年没有523项目,青蒿素会否被埋没?”他抛出的问题直指传统医药研究的困境:缺乏持续投入与科学验证体系。
梁贵柏说,科学的发现分成“已知的未知”和“未知的未知”两种。所有的系统性研究,都是针对“已知的未知”。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当年对523项目的科学家来说,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是“已知的未知”还是“未知的未知”?按理说,有葛洪的“青蒿一握”在先,那么其中的活性物质就应该是“已知的未知”。但从523项目的历史记录来看,当时它又像是“未知的未知”,似乎没有人知道青蒿里到底有没有抗疟疾的活性物质,所以才会“险些失之交臂”。
诚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有句名言:发明创造来自99%的汗水和1%的灵感。屠呦呦老师的“低温萃取”就来自这1%的灵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双药记》的尾声,梁贵柏抛出核心问题:“下一个青蒿素在哪里?”他认为,答案或许藏在两个方向:一是人工智能与计算生物学的革命,二是对天然药物的重新审视。
梁贵柏表示,眼下最大的机遇就是日新月异的AI。他估计,通用人工智能(AGI)很有可能在五年后问世,虚拟的细胞也已经走在路上。对于制药工业来说,这些都是颠覆性的技术,势必给制药工业带来一场革命。
而从二战之后开始,几乎所有大药厂都建立了“天然产物”部门,投入很多资源寻找“天然药物”和值得跟踪的线索,收获颇丰。梁贵柏说,历史上卖得最好的治疗冠心病的他汀类药物就是来自天然产物。但到20世纪90年代,天然药物的产出持续下滑,各大药厂纷纷关闭了天然产物部门。“我们是否忽略了某些线索?比如为什么青蒿里独有青蒿素?别的茅草或其他植物里都没有?难道说,它真的就是为抑杀疟原虫而生的吗?”他说,只有顺藤摸瓜,才有成功的希望。
梁博士在新书分享会后给读者签名
面对当下年轻人对短视频的沉迷,梁贵柏直言担忧:“快餐式内容容易导致‘营养不良’。”他建议多读经典,要相信文字的力量更能带来想象空间。比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肯定比相应的影视作品更好看。
当然,“科学与文学的本质都是探索未知,关键在于找到热爱的领域并坚持深耕。”梁贵柏笑称,出版“新药的故事”系列,自己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普作家”,完成《双药记》,自己算是一位一半科学、一半文学的“作家”了。他透露,他正着手为中学生创作一本关于疾病、健康和药物的通俗读本。“让年轻人早一步理解医学的奥义,或许能埋下更多科学火种。”
《双药记》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了两款药物的历史,更在于提出一个开放式命题:人类如何通过科学与人文的双重视角,应对未来的健康挑战?梁贵柏的尝试或许提供了一个样本——在严谨中保留温度,在历史中寻找未来的答案。
正如他所言:“通过奎宁和青蒿素这两个在历史上相互交织的药物的故事,我是希望此书的读者也跟我一样,开始思考下一个‘青蒿素’在哪里?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人越多,下一个‘青蒿素’就来得越快,中华民族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就越大。”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