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一本蓝色封面的精装书籍《人民工匠许振超》摆上全国书店的展台。这部由中国工人出版社推出的传记作品,不仅是对“共和国首位人民工匠”许振超的立体刻画,更是中国劳模题材书写方式上的叙事革新。或许,让作者刘新平也没想到的是,多年后当自己再次与74岁的许振超进行对话,这部沉淀20年的作品将成为解码中国产业工人精神图谱的密钥。
《人民工匠许振超》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作者:刘新平 著
出版时间:2025年01月
2004年,刘新平曾以《金牌工人许振超》为名为许振超作传。20年后,当年的“金牌工人”已经成了“人民工匠”。刘新平说,“以前主要聚焦于许振超的个人奋斗和职业成就。现在选择以‘人民工匠’视角重新书写许振超,不仅展示了他在推动青岛港和中国航运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更凸显了他作为工匠精神的代表,在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中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
在立意上,相较于《金牌工人许振超》,《人民工匠许振超》通过更多人物和事件的交织,展现许振超在团队合作、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作为和贡献,传达出对精益求精、敬业奉献精神的呼唤,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如何才能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励更多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追求卓越,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这种转变在目录设计中尤为显著:全书11章中专门设置“振超印象”章节,通过9位亲友的视角构建人物形象,这种“集体记忆拼图”的创作手法,突破了传统劳模传记的单向度塑造,展现主人公的多个侧面,使故事更加立体,人物更加丰满。
叙事上,全书有意识地将许振超命运的改变、职业生涯一系列辉煌成就的取得都放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框架下展开,揭示出许振超的个人成长与改革开放时代的密不可分。比如,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青岛港的战略西移,就没有许振超的临危受命和一战成名,就没有许振超此后一次次创造国际航运界的装卸新纪录。同样,如果没有声势浩大的群团改革,许振超可能也不会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将个人奋斗史嵌入改革开放的宏大叙事,使得《人民工匠许振超》一书拥有了较为广阔的历史视角,全书内容也更具时代感和历史深度。
日新月异的青岛港
《人民工匠许振超》中“振超效率”章节记载了2003年单船装卸339自然箱的破纪录场景,这类数据密集型内容也通过刘新平的文字转化为可读性叙事表达。“如果只是罗列出一些数据来反映首破单船装卸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当然是无趣乏味的。”
因此,刘新平力图通过一些场景与细节的文学化呈现,将其转化为可读性叙事。比如,通过许振超从青岛港领导手中接下军令状的场景再现,让读者体味到了即将创造历史的紧张和期待;战前青岛港总裁极富感染力的动员讲话,与每一位参战人员的激情互动,更将现场气氛烘托至高潮。而破纪录过程中,对许振超指挥维修工迅速排除桥吊运行故障、当机立断充任负责重点舱作业的8号桥吊地面指挥等细节的描写和渲染,展现了破纪录之战的困难重重和一波三折……这样的场景化描写,将冷硬的效率数字转化为可感知的奋斗史诗。书中数十处现场对话实录,这种非虚构写作策略使专业术语消融在鲜活叙事中,印证了作者“让数据会呼吸”的创作理念。
日新月异的青岛港
“金牌工人”这一称号更侧重于个人在职业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技术能力,强调个体在特定岗位上的突出表现。而“人民工匠”这一称号更具广泛性和社会性,更加强调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和集体意义。刘新平认为,“人民工匠”不仅关注个人的技术能力,还强调工匠精神对社会、行业和国家的贡献。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包括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还涵盖了工匠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人民工匠许振超》一书第六章就以“传承”为题,系统梳理了从“王啸飞燕”到“显新穿针”的技艺传承链,揭示工匠精神从个人绝活到组织能力的进化。这种转变呼应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求——当产业升级需要系统化创新能力时,工匠精神必然从个体英雄主义转向集体智慧沉淀。
许振超获得“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的证书和奖章
“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而在个人与集体的职业范式之外,书中也采用“前湾风云”“男儿泪”等戏剧化章节标题,刻意突破传统劳模传记的书写范式,为读者全新解构一个有血有肉的劳模神话。
“曾经我们对这类作品的第一要求是其教育功能。而面对没有灵性、缺少引人入胜的隽永意味的语言文字,要让读者通过愉快阅读来接受教育,无异于缘木求鱼。”刘新平表示,无论采用何种文学手法,纪实性作品都必须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必须确保所有的事实和细节都是准确的,不能为了追求文学效果而篡改事实。在保持纪实性的同时,作者还需要通过增强故事的层次感、可读性和吸引力,使读者既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又能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思考和人生感悟。
全书通过家庭生活的细致描写,使许振超作为一个有血有肉、充满人性温度的人民工匠形象,跃然纸上。这种形象不仅突出了他的职业成就,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细腻情感和真实生活。书中“父女两代证婚人”“妻子的眼泪”等细节,颠覆了传统劳模叙事中的“苦情戏码”。许振超手绘的电路图草稿,泛黄的纸页上除了精密线路,还有给女儿批改的作业算式,这种祛魅式书写让工匠精神接驳人间烟火,实现了主流价值观与大众审美的共鸣。
2024年9月29日,许振超获得“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
在刘新平心中,每一个先进模范,他首先是一个“人”,有喜怒哀乐,有正常的情感需求。“现在的作品更加注重展示人性的温度,通过对主人公家庭生活、情感世界细致描摹,展现其作为普通人的温情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亲,更能温暖人、打动人。”
在许振超身上,这种情感就体现在夫妻情、父女情、师徒情、工友情上。而通过对这些真实情感的描摹,不仅丰富了许振超的人物形象,也展现了工匠精神与人性温度的有机融合,并且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这次20年后的重新书写中,许振超的九破世界纪录、油改电技术革新等事迹已广为人知。刘新平再次拓展了采访对象,包括许振超的领导、同事、工友、徒弟和徒弟的徒弟……大量的故事和鲜活的细节,都在这一次次的采访中获得,并都在书中得以充分展现。另外,相关部门还提供了文献资料、工作日志或施工手记。据了解,工作以来,许振超读过的各类书籍多达2000余册,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这些日志或手记,或许已经纸张破旧,有的地方字迹也不甚清晰,但只要认真、耐心地研读下去,便会有所发现。”
书中“沃土”章节强调青岛港企业文化,这种企业史与个人史交织的写法,也为行业传记提供了新方法论。
刘新平认为,在描述许振超个人成长经历的同时,将青岛港的企业文化展现出来,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具体可感的背景环境,使许振超的成长和成就更加立体和真实。书中将个人史与企业史交织,突出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昭示读者,许振超的成长和取得的成就,不仅源于个人的努力,也是青岛港企业文化熏陶和支持的结果。
通过对青岛港企业文化的分析和描述,从某种程度上拓展了全书的深度和广度:作品不仅仅只是对人物成长的记录,更对人物所在行业的文化和发展趋势作了一些探讨。刘新平强调,“作为作者,我希望这样的书写方法能对行业人物传记的写作者们有所镜鉴:在记录个人成就和成长历程的同时,也要关注个人与集体、行业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样可以使传记内容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从《金牌工人》到《人民工匠》,近二十年劳模题材出版的叙事范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传播方式上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数字时代,要增强劳模题材出版的传播力穿透力,不可避免地要借助技术和平台的力量。为此,刘新平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通过制作短视频、纪录片、播客等多媒体内容,将劳模故事以更加生动和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增强其传播效果。二是开发互动式内容,如在线问答、虚拟见面会等,增加读者的参与感,提升传播的吸引力。三是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发布劳模故事的相关内容,扩大劳模人物的美誉度和作品的影响力。四是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目标读者的兴趣和需求,进行精准的内容推送,提高劳模题材出版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许振超这样的成长轨迹对当代青年职业观塑造有着很强的时代意义。
“在采写过程中,我曾被许多细节深深打动,如:许振超苦练绝活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潜心于科研项目和技术革新的筚路蓝缕、斩棘前行;不断创造集装箱装卸船时效率世界纪录、令国际航运界为之震惊的慷慨与快意……”刘新平深刻地感受到,许振超不断地技术革新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油改电技术革新事迹、率领自己团队完成技术攻坚、自学英语,这也启示当代青年,“就要像许振超那样,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思维,保持持续进步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刘新平曾获五一文化奖等多项荣誉,"工匠精神"成为他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他在访谈的最后,以许振超的事迹把“工匠精神”用精益求精、执着专注、与时俱进三个词进行了归纳。“许振超‘一钩清’‘一钩净’和‘二次停钩’等桥吊操作绝活,为他率队9次创造航运界集装箱装卸世界记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倒推电路图和油改电技术革新的经历,都体现了这种执着专注的精神。对传统桥吊进行了自动化应用技术创新,让司机离开高空驾驶室,在控制室实施远控操作,实现了传统码头与自动化码头的创新融合。”
他同时指出,从时代背景和文学使命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这一主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冲击传统制造业的当下,这一主题的创作会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不管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传统制造业的面貌,但‘工匠精神’所蕴含的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核心价值永远不会过时。而这一核心价值也将是我未来书写新一代产业工人精神图谱中的重要内容。”他也表示,之后的书写也要从多个维度入手,既要刻画他们的精神世界,也要展现他们的技术能力,比如展现他们如何与机器协作、如何在智能化生产中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及在个体互助与团队协作过程中,展现智能化时代依然存在的弥足珍贵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联结。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