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虚掷过光阴,无论是挥汗如雨的田间劳作,还是夜深人静时的业余攻读……我总是满怀欢喜,以一个勤劳的农民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摘自叶小平诗集《我们劳作在大地上》序言
《我们劳作在大地上》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作者:叶小平
出版时间:2024年08月
2024年10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叶小平的诗集《我们劳作在大地上》。叶小平是个普通的工人,出生于1956年,小时候全家被下放到浙江省桐庐县罗溪村,13岁失学进入生产队务农,24岁自学考进国营工艺美术厂,制作火柴、皮夹、彩绘木雕鸭子。29岁,因工作勤奋,被推选为厂长。后来国企改制,47岁的叶小平创办了自己的工艺玩具厂。叶小平当过农民、工人、厂长,留给世间一张平凡的履历,但他的人生十分充实,总是满怀欢喜地对待生活。
2023年初,叶小平因病离开了人世,女儿叶梦雨在整理遗物时,意外发现了父亲留下来的宝藏——上百箱诗稿、日记和随感,从20世纪70年代起收藏的《诗刊》,还有女儿小时候收集的小石头、随笔写的留言条……在一张张泛黄纸页上,叶小平永不停歇地记录着生命。纷飞的诗绪从田间和厂房逸出,久久回旋在父母墓前、爱人的产房里、女儿的摇篮边……原来,他一生都在写诗,用诗歌书写了一场诗意盎然的人生。
叶梦雨把父亲的诗歌放在公众号上,并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回忆。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国诗歌网的公众号转载了叶梦雨的文章,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共鸣,受到了很多媒体争相报道,中国工人出版社也表示希望出版他的诗集。
当时叶梦雨提供给出版社的诗歌非常多,作为初审的责任编辑陈晓辰读了很多遍,对全部诗歌大概了解之后,又去看了整个故事的相关报道和读者留言,然后从大众媒体和读者的角度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诗,经过复审和终审不断调整之后,最终在上千首诗歌中选取了130首。这些诗歌覆盖了叶小平从1980年到2022年在人生不同阶段写下的诗,表达了他在不同时代下、不同人生阶段的感想。
在了解了叶小平的生平之后,陈晓辰提取出了他的三个形象,即劳动者、认真生活的人和父亲,并且从这三个形象的角度把他的诗集分为三个篇章,分别选取对应主题的诗歌;根据诗的意境,又从叶小平的日记和画作中抠出相应的绘画作品,以及父女之间的留言条、草稿、卡片等元素作为插画。
在叶小平的所有诗歌中,陈晓辰对《我们劳作在大地上》这首诗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在起书名的时候,基本上没有犹豫,第一反应就是用它作为书名。“它既能够契合我们工人出版社的定位,又能够烘托出叶小平一生的底色。” 陈晓辰说。这本书一共选取了他生前创作的130首诗歌和50幅亲笔插画。
2023年10月31日,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诗词分会二届一次代表大会暨《我们劳作在大地上》诗集发布会上,国家一级演员萨日娜朗诵完最后一句,情难自抑,转身与叶梦雨紧紧抱在一起,台上台下无不感动不已。
叶小平的诗歌有什么独特之处?叶梦雨将这些诗稿通过网络的方式分享出来的初衷是什么?一个“标准的农民”、“合格的工人”创作出来的诗歌为何能引起网友的共鸣?近日,百道网专访了叶梦雨,请她谈谈出版父亲诗集背后的故事。
叶梦雨
百道网:您是如何发现父亲撰写的这些诗稿的?
叶梦雨:我的父亲经营着一家玩具厂,厂里有许多封着的纸箱,这么多年来,纸箱跟着厂子搬了三次家,他从不让任何人乱动。2023年元旦,父亲病故,腾退厂房时,我们把这些纸箱打开了。原以为里面塞着样品和布料,但一一打开后,才发现里面保存着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下的诗歌、日记、随感、信件,40余年来的每一期《诗刊》《世界文学》和《读书》,还有我从小到大送给他的贺卡、明信片、留言条、图画……
化雪的冬天,寂静的厂房。我像在开盲盒一样不断发现,又如同置身于大型考古现场,每天都能发掘出不同年代的旧稿纸。父亲的日记里,每天、每页都在写我,用一种特殊颜色的笔迹。读着它们,就像在读一部以我为主角的剧本。父亲的诗稿里,有那么多关于我的诗,原来他一辈子都在写诗。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些文字。
百道网:找到这些诗稿并阅读后,诗稿中的内容给您最直观和深切的感受是什么?
叶梦雨:首先是震撼。当我第一次读到爸爸的日记和稿纸,才发现我是爸爸生命中那么重要的一部分。以前,我总觉得爸爸不太关心我,觉得我不够勤奋努力,但是看了日记发现爸爸每天的日记都有关于我的部分,记录我说的话、做的事,即使是很小的事,比如我发了工资说要转给爸爸,他在日记里写“吾女懂事也”;近几年我经常好几天跟爸爸没有联系,爸爸依然在日记里写着“梦雨今天没有联系,但心中惦念着”。我找到的第一篇爸爸的诗稿就是《想念》,是写小时候我和妈妈在外婆家的时候他的感受……但当我发现这些的时候,我已经不可能再跟爸爸聊一聊了。我没有像爸爸关心我一样关心爸爸。
其次是敬佩。我发现了爸爸原来一辈子都在读书、写作,读诗、写诗,写了那么多的诗。读了爸爸的文字,我渐渐明白诗歌对爸爸来说多么重要。爸爸办工厂要起早贪黑,全年无休,赶货的时候就住在厂里,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但无论多忙还要挤出时间来看书、写日记。爸爸是个普通人,但是他那么有毅力,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热爱的事情就会一辈子坚持。我为我有这样一个父亲而感到骄傲。
百道网:您最初选择了将这些诗稿通过网络的方式分享给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举动?后来为什么又选择了正式出版这些内容?
叶梦雨:爸爸的离开对我来说是个难以接受的现实。我把关于爸爸的思念和回忆,以及爸爸的文字和故事记录下来,心里会好受一点,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治愈的过程。所以我就开始在“坚固的石桥”公众号上记录我发现爸爸诗稿日记的感受,和我对爸爸的回忆,有图片也有文字。其中有一篇分享了爸爸写的诗,还有他1984年给《诗刊》编辑部的投稿信。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国诗歌网”以读者来信的形式转载了我的公众号的这篇文章,没想到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共鸣。有人评论说:“叶小平的一生便是一部未竟诗集,他的女儿是诗集中最动人的一首。”我的家乡桐庐的一位乡贤诗人找到我,说“以诗人的视角,一眼就看出你父亲是一位真正的诗人”,并鼓励我整理诗稿争取出版。后来工人日报社的白原远编辑通过我的公众号找到我并做了一篇专访,工人出版社也表示希望出版这本诗集。
能出版这本诗集,我觉得非常幸运,因为我从父亲身上看到了,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无论身在什么行业,什么岗位,都可以从文学中获得一生的力量。这也是一个普通人文学梦想成为现实的过程。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欣赏诗歌,写作诗歌,用诗歌书写人生、表达情感、记录生活,我觉得这也是这本诗集所传达的意义。
百道网:您的父亲一生喜欢文学,尤其喜欢诗歌。请您谈一下他诗歌创作的经历,诗歌创作的风格和类型,以及取得了文学成就。
叶梦雨:我父亲写诗的风格与他的人生经历是相关的。他从小喜欢诗歌,在13岁失学时,他是心中默念“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这样的诗句挺过来的,他说诗歌是他的“救命恩人”,是“生命中自然的需求”。他只读完了小学五年级,此后都是通过阅读诗歌、文学类书籍来自我教育,所以我理解父亲的语言表达是从诗歌中学习到的;父亲的价值观是被诗歌塑造的,对真善美的追求,认真做事、真诚待人的人生态度……就像他在1984年给诗刊编辑部的中说的“诗,是我的老师(因我13岁就失去了有名有姓的老师呵);诗,教会了我该怎样做人。我将用一生的行动来报答她。”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喜欢有力量的、描写乡村生活的诗。他自己的语言风格是平实朴素的,记录的是对劳作的感受、对生活的观察、对家人的情感等身边的主题。虽然他写了很多诗,年轻时也投稿发表过几篇诗,但其实他不认为自己是诗人,更谈不上文学成就。他写道,所有的诗人都是读过很多书的人,所以我不是诗人,只是喜欢诗而已,读了小学五年级不是光荣,但这并不能阻挡我有思有想,想了就想写,尽管写出的不一定是诗。
诗歌对爸爸来说是抒发感受的一种方式,不为发表,也不为谁去阅读。在一天繁忙的劳动结束后,读诗、写诗仿佛是爸爸抵御时光流逝、抵御孤独的一种方式。所以爸爸从来没有给我们看过这些诗稿,我们也是在他去世后才发现的。但幸运的是,现在爸爸的故事和诗被很多人看到,许多诗人、文学家都认可了爸爸的诗。我替爸爸在富春江诗歌节上拿到了“桂冠诗人奖”,由著名诗人、翻译家高兴颁发;这本《我们劳作在大地上》诗集由《诗刊》主编李少君等诗人推荐——一个热爱诗歌的人的文学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
百道网:在您父亲创作的所有诗歌中,您个人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叶梦雨:我最喜欢《永恒的记忆》。在我小时候,爸爸总是用诗歌来告诉我一些道理,这首诗就是用来告诉我,勤奋付出一定会有回报的。他曾给我念过其中的一句“我坚信大地不会欺骗种子,阳光走过的地方,花草一定茂盛”。
找到诗稿后,我才知道全诗的样子,也很喜欢其他诗句,比如:
“我从时间的流水线上
纵览人类生活的风景
一张张熟悉和陌生的脸
那色彩丰富坚毅沉着的颜面
装饰了世界这幅美丽的画
我渐渐懂得
生活中最壮丽的彩霞
就是与厄运作争斗溅起的浪花”
读起来仿佛看到这样的场景:在改革开放初期,二十几岁的爸爸刚从农村通过考试进入国营工艺美术厂,成为一名工人,走入社会,意气奋发,渴望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力量,渴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很喜欢这种意境。我觉得诗歌总是追求真善美的,尽管写诗的人可能经历了一些磨难,但体现在诗里的总是乐观向上的精神。
百道网:您觉得您父亲的诗歌和其他诗歌文学作品相比,有哪些独特或不一样的亮点?
叶梦雨:我读的诗歌不多,很多都是小时候从爸爸那里听来的,爸爸经常给我们念他喜欢的诗。我觉得诗人对生活总有独特的观察和感受,这一点是我父亲和其他诗人的相似之处。他总是能捕捉和记录下我们觉得平常甚至平淡的细节,带有一点巧思,比如“在梦雨叫妈妈、妈妈叫梦雨的声音中,梦雨回到了家里”。
说到独特之处,可能因为父亲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就失学了,都是通过自己读书来积累,写作手法上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所以他的文字比较平实粗粝,写法也比较自由。
另一个特别之处就是,父亲把诗作为一种记录的方式,用诗歌书写了他的一生,留下了时代的痕迹、生命的痕迹。就像矿工诗人陈年喜为这本书写的推荐语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痕迹,是他个人的,也是所有人的。痕迹的聚汇,构成了时代与历史”;还有《诗刊》主编李少君的推荐语说“他的诗歌完整地记录了他生活的时代”;以及我父亲的诗中写的“日记,是一个人的历史,一个家庭的历史,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一部世界史——不都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历史吗”等等,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百道网:从策划到成书的过程中,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请详细说说。
叶梦雨:有几个印象深刻的故事。一是抢救诗稿的过程。因为房租到期,清理厂房的过程非常仓促,很多亲戚来厂里帮忙,他们看到我说“像你这样整理,到明年也弄不完”,许多日记本和稿纸被卖到了废品站。我们发现之后,去了四次回收站。有几次因为对方没空,我单独约了时间,从北京飞回来,找回了一部分。我一度非常难过、后悔,觉得如果是我死掉了的话,爸爸一定会保存我所有的东西,但我却没有保存好爸爸留下的最珍贵的东西。后来张坤安慰我说,其实爸爸本意并没有想让你看到这些稿纸,这些文字在爸爸写下它们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使命,就是一种表达,一种抒发。虽然我还是很遗憾丢失了许多稿纸,但我更加珍惜所拥有的这些文字,这是爸爸留给我的礼物。
二是为这本书添加插画。爸爸早年务农期间,还没有学习诗歌和文学,更多的是用铅笔画速写的方式,记录每天劳动的画面,比如插秧、割稻、砍柴、打年糕、嫁接果树等,所以当时就想到可以把这些绘画手稿作为这本书的插画,增添生动的劳动气息。绘画与诗搭配起来,既美观,也很有代入感。
三是给书中三个篇章的标题取名。当时责任编辑陈晓辰把这些诗分成三个主题,并且提炼出篇章标题,分别是:我们劳作在大地上,大地上布满了诗行,这是最美好的时光。我发现这三个标题能够承接到一起,既有逻辑,又有诗意。这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刻。
百道网:作品出版后,被誉为一部现实版“父亲写的散文诗”。从一名读者的角度和子女的角度,您分别如何看待作者和父亲的诗歌创作?
叶梦雨:其实刚发现爸爸诗稿的时候,我是很震撼的,因为爸爸的诗和日记里很多都写了关于我的内容,读起来就像是一本以我自己为主角的剧本,而且都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就像一位老师跟我说的“进入别人的文字就像进入别人的梦乡一样幸福”,当时我被爸爸的文字所感动,我觉得是因为我是他的女儿,他写的是我,所以我才会感动。但后来爸爸的诗歌被更多人读到、被更多媒体报道之后,也感动了很多的人,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父辈、故乡、童年、女儿等等,很多人说是含泪读完的,我才意识到可能不仅仅是因为我是父亲的女儿,而是因为父亲的诗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时代感,所以才会打动其他读者。我很希望跟更多的读者讨论他们的感受,对我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