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远方,是这些年媒体热词。远方也因此成为现代人的精神景观,为现实中的人提供了一种想象中的喘息。
文学提供的是一种虚构的力量,读进去了,往往意味着得到了心灵的再诠释,如何看待文学对现实的改写呢?
文学能够为我们撑开怎样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怎样的不同与联系?7月5日,“好书的魅力——2024“世纪好书”半年榜发布暨阅读分享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举办,在阅读分享环节,罗岗、顾真、刘盟赟三位嘉宾围绕《内陆之行》《合作农场农场的冬日食谱》《八十本书环游地球》《书会说话》等2024“世纪好书”半年榜入选图书,展开了一场沙龙对谈,现撷取精彩瞬间,以飨读者。
八十本书环游地球:世界文学是连在一起的
罗岗:《八十本书环游地球》与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这两本书都用了相似的名字,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际的旅行和通过阅读八十本书来环游世界之间构成了一种对应关系。《八十本书环游地球》的作者大卫·丹穆若什是“世界文学”的倡导者,他主张世界文学不以欧洲文化为中心,而是文化多元主义。也就是说,非洲、中东、中国的文学都属于这个范畴。传统上,在大学里中文系,会将中国现代文学和世界文学分为两个学科,而“世界文学”学科中是不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如鲁迅、张爱玲、莫言等作家的作品以及《西游记》这样的古代文学。然而,在大卫·丹穆若什的视野中,世界文学是连在一起的。
《八十本书环游地球》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大卫·丹穆若什 著
译者:宋明炜 等 译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
这反映了一个变化,即以文化多元主义取代欧洲中心主义来处理世界文学概念。然而,我们不要忘记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的来源。实际上,追根溯源,它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在《共产党宣言》中,首先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整个世界连在一起,包括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以及后来的火车发展,这些都使得整个世界紧密相连。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先有了把全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市场,然后在世界市场之上才能够形成世界文学。马克思用的是德语中的文学表达,这个词既有文化也有文学的意思。因此,回到我们的主题,《八十天环游地球》和《八十本书环游地球》的书写实际上都处在历史过程中、处在世界市场和世界文学形成的过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物理性的壮游和通过书本的“卧游”是同一个历史过程中的不同方面,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认为这本《八十本书环游地球》可以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个历史过程。(罗岗)
书会说话:感受与作者第一眼看到它时一样的情感
顾真:藏书和读书的关系对我来说是非常紧密的。藏书的意义不在于追求书籍的经济价值或者收藏价值,而在于跟自己喜欢的书的某些版本发生特定的联系。有很多人追求某本书的初版本,并不是因为其中的内容有差异,而是希望通过这个版本,与作者的“第一眼”看到它时产生一种连接。比如,当我购买钱德勒某本书的早期出版版本时,我感受到的是与钱德勒本人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相似的情感。这种情绪价值,使我觉得自己与作者与那段历史更近了一步。
当你经常购买各种版本的书时,你会发现这会使得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紧密。书会说话,书也会找书,一本书可以引导你去翻开其他书。你会神奇地发现,比如,大师乔伊斯与大书商罗森巴哈之间的关系,作家们也会追求特定版本的书,所以,对他们来说的“心动时刻”与我,与很多爱书人的“心动时刻”是在同一频率上的。因此,藏书和读书之间会产生很多微妙、奇妙的感觉,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把这种感觉传递出来。我相信,这种感觉并不是小众的,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体验和共鸣。
刘盟赟: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出国时的一段经历。当时我在一家法国的书店里,这是一家成立于1928年的二手书店,由同一个家族的三代人经营至今,店里的老人就是第三代继承人。他只会法语,而我只会英语,但我们还是设法进行了交流。我当时想要一本最早版本的《包法利夫人》。经过一番手势比划和手机上的图示解释,这位老人终于明白了我的意思,并拿出了一本1902年的《包法利夫人》。他告诉我,这本书他珍藏已久,非常珍贵,并且认为我买不起。
这家书店就在我住酒店的楼下。我回到酒店,拿了一本福楼拜一八七四年开始创作却终未完成的喜剧小说《布瓦尔和佩居榭》的中文版本的精装版,我将它送给这位店主,并请求他能否将他的《包法利夫人》打折卖给我。最终,我用这种方式得到了那本1902年的《包法利夫人》。
我分享这段经历是为了呼应顾真老师所说的,买书——尤其是买这样的书这件事情,并不是为了投资、收藏,更多的是为了精神富足,给予自己精神上的情绪价值。
彼得·汉德克:把外在的世界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感受
罗岗:汉德克在《内陆之行》中的旅行并不是我们想象中“游历的文学”记录看到什么或是遇见什么。它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把所有外部看到的东西都转化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心事项,即我外面看到的东西都与我的内在世界有关。刘盟赟刚才讲到今天文学所起的作用是“由实向虚”:一方面是说词和物的关系,文学是用文字描写一个真实的世界,语词都是虚的;另一方面是说,所有实际的世界,比如我们今天在图书馆,或者看到外面的酷热、感受到今天的高温和阳光,这些都是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的东西,然而,当我们要描述它们时,必须用符号来表达,这就将实存的世界转化为了一个虚构的世界。因此,我觉得《内陆之行》是这种转化过程中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把外在的世界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感受,同时,因为是文字的世界把内在感受构造了出来,所以这种感受你也可以说是被实体化了。所以,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跟我们读一般的小说不一样。
《内陆之行》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著
译者:韩瑞祥
出版时间:2024年03月
《内陆之行》是汉德克的新作,也是他的“晚期风格”作品。老年人,经过了时间的洗礼,想要壮游的行动能力在下降,但是精神世界变得非常富足。汉德克在这部作品中显示出惊人的、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以及把这种感知转化为自我感受,同时又将它诉诸文字的能力。
露易丝·格丽克:在日常生活的普遍性里去体现自己的特殊性
刘盟赟:我在读露易丝·格丽克诗集的时候,常常想到最近大火的李娟的《我的阿勒泰》,进而联想到格丽克的成名作《阿勒山》。格丽克的诗非常好读,非常贴近日常生活,充满物质性。她的诗完全是从现实的实体事物出发,再去抒发自己的感情。
顾真:创作这部诗集《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时,格丽克即将步入人生的终点,书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是:旅途、对于童年的回忆、离世亲戚的话语、疾病,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有很大的变化。格丽克的作品经常书写非常日常化、物质性的东西,像《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这本,写到了食物、台阶,去过的地方,桌子上吃过的东西,家庭生活中的物件,等等。她的很多诗歌是思辨性的,经常会写到人生的开始和结局,比如,她会谈到如果开始已经这么难,那结局会是怎样;还会写到一件事情也无所谓必然的结局,因为结局是开放的,但是开始只有一个,可能会触达各种结局。如果我们去回溯的话,格丽克的写作可能更加接近于英国华兹华斯的那种方式,在日常生活的普遍性里去发现自己、体现自己的特殊性。
《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 : 中英双语版》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露易丝·格丽克 范静哗 译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
《书会说话 》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顾真 著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