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大圣归来!跟着《阿布尔的孙悟空》一起去非洲

作者:张洁   2024年07月04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中国于1990年向联合国派出军事观察员,拉开了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帷幕。1992年,中国派出首支成建制蓝盔部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多年来,中国已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先后有25名维和人员献出宝贵生命。

30多年来,中国蓝盔告别家人,直面战火,在世界最危险的角落守卫和平。在非洲,这些军人、医生以及援非建设者们,用自己艰苦卓绝的行动和温暖无边的爱心,为当地贫苦人民带去了温暖和希望。

 

《阿布尔的孙悟空》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陈伟军
出版时间:2024年05月

2024年6月,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携手青年作家陈伟军推出的长篇儿童文学新作《阿布尔的孙悟空》正式出版首发,以儿童文学视角展现中国维和精神、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大主题。书中不仅讲述了以黎耀为代表的中国维和军人在非洲抢险救助、维护秩序与和平的故事,还塑造了早熟懂事的阿布尔,天真烂漫的小伊曼,勇敢坚强的维恩,执着艺术的达卡等一群热爱生活、渴望和平的非洲少年儿童的形象,展示了中国维和军人的英勇与柔情以及非洲少年儿童的纯真与坚韧,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这是一个关于和平、温情与成长的故事。12岁的非洲少年阿布尔,在战乱、贫穷、疾病等苦难生活中成长。为了寻找多年前曾援助非洲抗击病毒的“中国妈妈”罗菲医生,阿布尔追逐中国猛士车并夜闯营地,由此认识了中国维和军人黎耀,一段非洲少年与中国维和军人的故事就此发生。书中的另一个主角黎耀在和阿布尔等非洲孩童的交往中,不仅给他们贫苦的生活带去实实在在的帮助,还细致入微地关注到他们的心灵世界,巧妙地借中国经典神话孙悟空的故事,教会这群非洲孩子懂得善良与爱、责任与担当、规则与自由,为他们脆弱敏感的内心世界构建起强大的精神堡垒。

这是青年作家陈伟军创作的第十二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在创作上的一次全新探索与开始。

青年作家陈伟军

七年前的一天,陈伟军收到了一家媒体推送的一篇来自维和警察妻子的演讲。那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是一位浙江省最美军嫂的真实心声。陈伟军意外地发现,演讲人竟然是他高中时的同班同学。在他的印象中,这位女同学一直是温婉知性的,但那篇演讲却让他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人,一个勇敢坚强、心怀大爱的中国军嫂。她的丈夫曾赴利比里亚维和,荣获过联合国和平勋章。在丈夫远赴大洋彼岸为和平而奋斗的时候,她与无数值得尊敬的维和军嫂一样,用柔弱的肩膀支撑起了家里家外的一片天。演讲带来的感动深深烙印在陈伟军心中,让他萌生出一个想法,或许,他可以用自己最擅长的儿童文学的方式,去表现出维和军人的刚毅和他们背后亲人的柔情。于是,便有了这本《阿布尔的孙悟空》。

让爱像蒙蒙细雨,轻柔地降临,最终汇聚成河

没有和我们常见的英雄记录一样,陈伟军选择了全新的切入角度。他另辟蹊径地以非洲儿童为主角,从他的视角去进行讲述。在他看来,作为一部儿童小说,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儿童视野。就这本小说的核心人物而言,非洲少年“阿布尔”比中国维和军人“黎耀”更应该成为这本书的第一视角。“以非洲儿童的目光出发,会更让人去回味其间的情感,对展现中国维和军人的大爱担当更有表现力,让人相信这是真实的、亲切的,而不是单方面的‘自我感动’。这样的创作角度带给我更大的挑战,让我时刻提醒自己,在塑造‘阿布尔’这个人物时,不能仅凭自我想象,而应该尽可能真实呈现。”

因为真实,这个充满了离别和失去,又处处是相遇和收获的故事显得更加温情和令人感动。十二岁的少年阿布尔在一个傍晚失去了他的妈妈。那时,他刚刚给妈妈讲完从“中国妈妈”罗菲医生那里听来的孙悟空的故事,又给年幼的妹妹小伊曼煮上了木薯粉糊。灶里的柴火燃烧殆尽,锅里的粉糊咕嘟作响,这如同生命的余响一般的温暖的烟火气,却没能挽留住妈妈离开的脚步。在那一刻,阿布尔突然格外想念罗菲医生。他紧紧捂住藏在衣袋中的罗菲医生的照片,仿佛在汲取让自己坚强的勇气。

从那以后,阿布尔每天放了学,都会守在村镇唯一的一条主道路上。他希望能等到路过的中国军人,向他们打听罗菲医生的消息。日子一天天过去,雨季即将来临,新的中国维和军人也终于如期而至。当猛士车再一次出现在小村镇,阿布尔与中国军人黎耀相遇,从此,一个崭新的故事徐徐铺展开来。

阿布尔心心念念的罗菲医生是一位中国维和女军医,她温柔善良,把阿布尔和其他非洲儿童都看做了自己的孩子,照顾他们,安抚他们,给他们讲各种各样的中国故事。阿布尔最喜欢的孙悟空的故事,就是从罗菲医生那里听来的。在阿布尔的妈妈难产时,是罗菲医生和她的战友们救了她和小伊曼。阿布尔将中国军人当做恩人,妈妈却告诉他,她们是伟大的中国妈妈!自那一刻起,阿布尔有了两个妈妈,一个是生养自己的母亲,一个是他的“中国妈妈”。

罗菲医生像是一条线,串联起阿布尔和黎耀,串联起非洲儿童和中国军人,也串联起了整个故事。正是由于阿布尔对罗菲医生的执着找寻,让黎耀逐渐意识到,自己跨越千山万水来到遥远的非洲,并不只是因为一份使命与担当,也是为了一种传承与接力,他要把罗菲医生的“传奇”延续下去。

每一期维和任务的时间是一年。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黎耀和他的许多战友一起,帮热爱艺术的达卡建起了最美的舞台,把他的画出版成绘本;为孩子们庆祝六一儿童节,给他们搭建了离家更近的学校;一起参加了丽贝卡女儿的婚礼,为她送上最美好的祝福。他们与当地民众共同组成了一个宣讲队,把那些向善求美的故事传播出去,让象征光明和希望的火焰照得更远、更久。在宣讲队的成立仪式上,曾受到过中国军人帮助的丽贝卡主动走到台上,将一句古老的谚语献给了伟大的中国军人,“让爱像蒙蒙细雨,轻柔地降临,最终汇聚成河。”

这本书里,很多故事都有真实的现实基础,有些细节甚至能从一些报道中找到对应出处。但“阿布尔”和“黎耀”却是经过多个现实形象进行组合再生而成。陈伟军说,他想通过这本小说致敬的人物绝非个体形象,而是人物群像。“在小说里,我没有只把中国维和军人放在值得我们尊敬和仰望的高度,我认为任何一个心存善良与美好的人,如阿布尔、维恩、达卡等普通小人物,他们也同样是动人的。”

有媒体曾把陈伟军称为“有社会责任感的80后作家”,他自己也愿意以年轻作家的身份,传播中国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为了更好地在书中展现维和工作与当地的文化融合,他查阅、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尤其是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三十多年来涌现的一批先进人物和感动事迹,以及非洲异域的环境特点、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更是他参考的重点。凭借着写作者特有的丰富而敏锐的感受力,他时常将自身代入资料中的情境,去尝试感知真实人物当时的心理与感受,获得更多感动,再将感动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中。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红叶评价本书:“陈伟军以独特的叙事角度、虚实交织的叙事手法和质朴生动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国维和军人的英勇与柔情,以及非洲少年儿童的纯真与坚韧,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

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我要变成一只小小的昆虫,悄无声息地趴在爸爸的肩头

在《阿布尔的孙悟空》中,黎耀和他的战友们被非洲儿童称为“阳光叔叔”。然而,在维和的过程中,这些“阳光叔叔”并不是只有付出,他们也收获了很多。阿布尔为了送回对黎耀来说十分重要的照片,竟翻越了维和营地高耸的围墙,被铁丝网的倒钩深深扎进了腿里;达卡自己编排了一支种子向往阳光的舞蹈,为了给中国军人们献上最好的表演,不顾腿伤未愈,在大雨中不断练习;丽贝卡的女儿在婚礼上把他们当做最尊贵的客人,让他们享受着新娘父母才有的礼遇;维恩带着孩子们“抬车”赚取微薄的收入,却在帮助陷入泥泞的中国车辆后坚决不肯收取“恩人”的钱;当国庆节来临,这些非洲儿童用了足足一个星期的时间,一起绘制了一幅长达两米的画卷,来祝贺中国的生日;在黎耀给儿子打视频电话时,因为信号不好,阿布尔干脆爬上了屋前那棵高大的杧果树的树顶,举着手机充当黎耀的人体信号塔。

维和的背后,是苦难交织的现实,可在重重磨难之下,当地人依然十分坚强。在很多有关非洲的照片中,那些孩子的眼睛是纯净的,他们的笑容是真诚的,唯有内心充满对光明和希望的向往、对和平与美好的坚信,才会有这样的情感外化。陈伟军始终相信,他们的身后一定有着温暖和坚强的力量支撑,中国维和军人正是其中重要的支持。

对维和军人来说,支撑他们的,则是远在祖国的亲人。对亲人,他们常觉亏欠却无法弥补。黎耀的儿子与阿布尔同龄,已经上六年级了。他知道儿子喜欢踢足球,也参加了学校的足球社团,但儿子喜欢哪支球队、哪个足球明星,足球服是什么颜色、哪个号码,他一概不知。他记得儿子曾在四年级的一篇《假如我会七十二变》的习作中这样写道:“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我要变成一只小小的昆虫,悄无声息地趴在爸爸的肩头,不被人发觉。那样我就可以每天安静地看着爸爸,仰望他那挺拔的军姿,见证他不畏艰险的义举。但我一定不会发出一点儿声响,哪怕振翅而飞也要小心翼翼。嘘!我不会打扰他执行任务。”

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更多读者。在写作过程中,陈伟军时时刻刻都在换位体验,沉浸在人物的故事情境中,试图感知故事背后的因果、逻辑与真实,以及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由于“入戏太深”,他多次因自己的文字而落泪。尤其是在写到罗菲医生牺牲的情节时,联想到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三十多年来,已经有二十五名维和人员付出了青春而宝贵的生命,他更是好几天都没办法从那种沉痛中走出来,只好停笔一段时间用来调整情绪。

“我们生活在强大的中国,在丰满的羽翼呵护之下,我们时时刻刻享受着生活的美好。这是和平带来的繁荣昌盛,是值得珍惜的。我想通过这本书让中国的孩子们看到,还有很多地区的孩子深处苦难之中,他们尚且心存善良和爱,坚信光明和希望,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儿童,更应该满怀对生命的热爱和生活的激情。”

孙悟空是你,是我,是我们每一个人

在构思和创作小说的过程中,陈伟军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应该怎样通过中国维和故事去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中国维和军人除了给非洲大地带去了物资、基建、医疗等实实在在的帮助外,也一定会在文化交流、精神支撑等更高层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慰藉着非洲少年儿童敏感而饱受生活创伤的内心。因此,我觉得深入人心的中国神话形象‘孙悟空’可以是中非文化交流的桥梁。”

陈伟军将“孙悟空”设计为中国维和军人带给非洲少年儿童重要的文化符号,从“阿布尔”喜欢孙悟空故事、感悟孙悟空形象到最终去真实生活中寻找身边的孙悟空,这是一种心灵的成长,也是中国维和力量给予他们的精神支撑。孙悟空故事中的自由与规则、善良与爱、责任与担当,会给非洲少年儿童带来思考和感悟,也同样值得中国的孩子们学习和回味。孙悟空不单指某个人,他可以是世间无数值得尊敬的人。那些勇敢的、有爱的、善良的人们都可以是“孙悟空”。

在《阿布尔的孙悟空》中,罗菲医生的丈夫孟伟没有因妻子的离世而消沉,他不惧怕触景生情,毅然踏上妻子曾挥洒过青春汗水的地方,参与到援建非洲的行动中,他是拥有神奇力量的孙悟空;十四岁的维恩,在失去所有的家人后,收养了很多像他一样的弟弟妹妹,让自己成为一个最称职的“家长”,给那些孤苦无依的孩子一个坚不可摧的家,他是伟大的孙悟空;就连年幼的小伊曼,在为了家人努力学习生火做饭时,也会化身成一个小小的孙悟空,成为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小英雄。

除了孙悟空,书中还提到了精卫填海、女娲造人、愚公移山等中国神话故事,它们无一不在传递着“人定胜天”的坚定力量。而另一些“中国元素”则起到了推动故事发展和彰显文化自信的作用。由孙悟空到京剧《大闹天宫》,将戏曲表演、脸谱等中国京剧文化得以展现;通过罗菲医生这条线索,表现出中医的神奇魅力;通过维恩观看达卡的排练,展现出“高山流水”的知己之情。正是由于“阿布尔”等非洲少年儿童对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心生好奇和敬意,才有了他们渴望寻找孙悟空的动力和后面的故事。这些“中国元素”的植入并不生硬,反而自然地与故事情节融合在一起,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伟军认为写作儿童文学最重要的是传递美好,让孩子们愿意满怀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的追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拥有这样的创作情怀,笔下的文字就不会显得过于沉重。就像《阿布尔的孙悟空》,尽管苦难的生活让那些非洲儿童显得早熟和坚毅,但他们最重要的人物属性依然是孩子,他们的举动、语言也同样让人感到可爱、有趣。

故事的最后,黎耀和战友们完成任务启程回国。在出发的那天清早,朦胧的晨曦柔和地洒在大地上,宛如天空馈赠给世间的礼物。一队猛士越野车从新建的道路上稳稳地驶过,车后,非洲少年阿布尔迈开双腿,努力的地追逐着飞驰的车辆。他的手中拿着从遥远的中国寄来的孙悟空面具,脸上浮现着纯净美好的笑容。湛蓝的天空下,阿布尔像是要飞起来一般,似乎已化身为腾云驾雾的齐天大圣。


作者:张洁

终审:李星星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