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哪些科幻预言能成真?11位科学家在这本书里解读十大未来科技

作者:李丽   2024年06月2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自动驾驶的飘行车、装在耳朵里的助听器、嵌在眼睛里的老花镜、人工器官移植……人们已经能够控制天气,飞机喷洒“消云剂”、“降雨剂”的方法简便易行”,很多70后是不是还记得小时候看的连环画《小灵通漫游未来》里描写的这些未来科技?这部由我国著名科幻、科普作家叶永烈创作的作品1978年8月出版,而里面大部分的内容于1961年写成。60多年前作家预言的“科幻美梦”,今天很多已经成为了现实。那么今日再来看太空电梯、脑机接口、纳米机器人、人体冬眠等这些科幻作品中的未来科技,又有多少可以走进现实?

《触手可及的未来科技 ——科学家与科幻作家的跨时空碰撞》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CC讲坛 主编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

今年4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策划出版的《触手可及的未来科技——科学家与科幻作家的跨时空碰撞》,就围绕“未来科技将何去何从?哪些未来科技可以走进现实,哪些又纯粹是想象”进行了深度解读。

《触手可及的未来科技》一书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指导,CC讲坛主持编写,面向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评选出的“科幻作品中的十大未来科技”,邀请中国前沿科技领域的11位一线科学家,对“十大未来科技”逐一进行深度解读。

全书分为十部分,包含太空电梯、脑机接口、纳米机器人、人体冬眠、量子计算机等,每部分先介绍科幻作品中未来科技出现的场景,然后邀请在这些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一线科学家,针对这些即将涌现或已经涌现的、改变人类命运的未来科技的科学基础进行理性分析,将科幻想象与科学家深入浅出的分析解释完美融合,是科技与艺术、科幻创作者与科技工作者的一次奇妙结合,让读者可以看到“硬核科技”领域中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在主持编写该书的CC讲坛主编富宇看来,出版这本书的意义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播提升人们的认知,而认知决定观念。最终观念又影响人们的知识体系建立,影响国家和民族的今天与未来。“有了科学的观念,就有了科学的思辨和自信,就不会再把某些高科技当作玄学,三四十年前我们几乎没有人知道DNA是什么,二十年前我们觉得DNA研究是遥不可及的高科技,而今天几乎我们14亿人都知道了DNA生物技术。”富宇说:“这也是为什么当美国想用技术来封锁我们的时候,我觉得恰恰证明了我们国家的强大和发展。一方面它开始把我们视为一个竞争者,认为对它有威胁了,另一方面它已经封锁不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观念与认知,只能选择下策用技术封锁。正是因为科学家们勤勤恳恳地从事科研工作,并坚持向公众播撒科学知识和理念,我们才从一个农业大国发展为如今14亿向往科学、尊重科学,享受科学红利人口的科技大国”。 

富宇

该书的出版顾问,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中国科普作协科幻与科学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兵认为,《触手可及的未来科技》是一个很有新意的出版选题的实现。它打通了科幻和科普的区隔,打通了想象和现实的壁垒。对于公众就科技在未来发展展望的了解和思考,有着重要价值,是一本很有特色的科普读物。无论是对科幻感兴趣,还是关心未来科技发展和应用的读者,都会觉得此书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中国科普作协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颜实评价该书是把科学和文学融合的一次成功尝试,通过跨学科的合作,隔空让科学家和科幻作家对话,带给读者一种跨界的阅读体验,一个独特的阅读视角,把科学的原理和文艺的想象力结合起来。凭借公众对科幻故事的好奇,把复杂的科技知识转化成公众容易理解的信息,从而提升了这部科普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同时,刘兵和颜实还指出,书中对于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科学伦理问题的论及非常重要。例如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如果不加控制,可能给社会各方面带来很多的问题,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像这样涉及科技伦理的问题,《触手可及的未来科技》一书中也进行了探讨。

刘兵

颜实

一个跨界合作选题的诞生

这本跨界合作的图书是如何诞生的?富宇说:“首先要特别感谢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社的编辑老师11年来一直在密切关注CC讲坛,几乎一期不落地收看了CC讲坛邀请的一线科学家、学者围绕前沿科技、探索宇宙、生命医学等各领域所分享的创新故事、创新成果和前沿思想。CC讲坛第一期2014年2月正式播出,到今年已经进入第11个年头,早年间科学家们在CC讲坛介绍他们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内容,当时听起来像科幻一样不可思议,现在回过头去再看,他们那时候提到的很多新技术如今已经真的触手可及。”富宇介绍说,“所以山东科技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就找到我们,提出来能不能把过去CC讲坛嘉宾的演讲和今天他们的科研成果结合在一起出一本书,这个选题方向是山东科技出版社首先提出来的,后来调整为针对‘科幻作品中的十大未来科技’,由我们配合邀请11位一线科学家进行深度解读”。

其次,富宇说图书的顺利出版也离不开该书的出版顾问、北京君和创新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吴坚忠的指导,吴坚忠是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系统工程的博士,并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因此他能够准确把握该书所涉及的科技知识的专业性、领先性,并对推荐邀稿人做出贡献。

据富宇介绍,CC讲坛(创新传播讲坛)就是由北京君和公益创新基金会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友会联合创办的公益性讲坛。讲坛秉承“创新引领未来,传播改变世界”的宗旨,致力于搭建一个“和而不同”的演讲平台,即发现和传播来自不同领域的能够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技术的平台。CC讲坛用分享与传播实现鼓励社会创新,传播创新思想,弘扬创新文化,提高创新能力的使命。

富宇表示,CC讲坛举办至今,已经邀请了近400位嘉宾做演讲分享或即将发表演讲,“山东科技出版社的编辑老师这个选题抓得特别准,感谢他们这么多年始终关注着CC讲坛,这本书的出版也是对CC讲坛的极大支持和鼓励。”

围绕“科幻作品中的十大未来科技,由科学家与科幻作家展开跨时空的碰撞”这一选题的最终确定,也缘于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的建议。刘兵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从事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传播的教学和研究。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与科学传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作为科学传播的一部分,刘兵也做一些关于科幻的研究。2023年,由四川省科协、成都市科协指导、成都市科幻协会、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四川日报、四川科技报、亚洲科幻协会、中国科幻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等机构设立了一个研究项目——评选“科幻作品中的十大未来科技”。旨在聚焦科幻作品本身,探索下一个世代的重要科技想象,并寻找未来世界的解法。刘兵受邀参与了该项目。之后,项目的评选结果在成都举行的世界科幻大会上正式发布。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山东科技出版社的编辑找到刘兵,提出想要做一个有关未来科技的选题时,刘兵建议他们结合“科幻作品中的十大未来科技”这个项目来做。“因为一般性地谈未来科技,选题范围过大,不好确定边际,如果依据这个项目评出的十大科技作为框架,结合其在科幻作品中的呈现,并邀请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家,从一线研究人员的视角对之进行点评,进行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的介绍,会更有针对性。”山东科技出版社接受了刘兵的建议,便与CC讲坛合作,启动了图书的邀稿和编辑工作。

作为图书的编委会主任和CC讲坛的主编,富宇在向科学家邀稿和编辑出版图书的过程中,再一次被科学家们的“匠人精神”所感动。他说首先感受到了科学家们的真诚,对国家的真诚,对他们的研究领域和事业的真诚。他们都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默默无闻地耕耘了很多年。他们是几十年如一日耐得住寂寞的人。

“即便到今天,我们的大众有几个人能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努力,使我们很多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了我们国家在很多尖端领域所取得的科技进步。”

其次,富宇说在与科学家们打交道的时候,明显感受到了大家对当今科学的交叉性特性的共识。科学已经打破了门类的禁锢,进入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科学家们不再是单一地去研究一个事物,而是进行多元的、交叉性的研究,这使得各个领域的优秀的学者们交叉合作,形成了更大的力量。

此外,通过接触,富宇还扭转了以往科学家们应该是冰冷的、超级理性的刻板印象,“现在的中青年科学家,既有科学家最严谨的灵魂,也有他们独有的浪漫,科幻的想象力,就是他们浪漫的体现。”

科学与文学的成功融合

富宇称这本书“是一本上至科学专业人士,下至平头百姓、科学小白都看得懂的书,都能够从中感受到未来的书。”

他表示,读者将看到科幻作品中所描述的未来科技的背后我们国家真正的硬核科技实力,增强科学自立自强的自信,将能够区分什么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科幻,什么是凭空想象的玄幻。

颜实总结该书最大的亮点是把科学和文学融合在了一起。科幻作品属于文学的一个门类,本身偏重于文学性,更多的是一种非现实的虚拟叙事。而科学需要实证,需要严谨的逻辑,怎样把二者结合起来,《触手可及的未来科技——科学家与科幻作家的跨时空碰撞》是一个成功的尝试。一方面需要被科技界认可,这本书里邀请的都是各个领域的一线科学家,他们的讲解确保了科学上的严谨和专业。在文学性上,书中提到了大量在国际科幻界比较有影响的作品,颜实觉得从研究科幻文学的角度,这本书也是经得住考验的。“科普书可能大体上写作叙述的风格都比较雷同,所以用这样一种新的视角,把科学的一些原理和文艺的想象力结合起来,通过文学的表现来探索科技未来,采用像讲科幻故事一样的文学性叙事,把复杂的科技知识转化成公众容易理解的信息,我觉得它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第二个亮点是对科技伦理进行了探讨,比如现在大家热议的人工智能,由于发展太快,如果对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不加控制,反过来可能给社会各方面带来很多的问题,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触手可及的未来科技》给了读者这方面的启示。

第三个亮点是该书的插图和装帧设计独具特色。书中有大量的关于未来想象的插图,很多插图描绘的是虚拟科幻场景,通过美术的创作增强阅读体验,通过再现科幻作品里的一些场景,让读者更好地在沉浸在尖端新科技的世界中。  

此外,颜实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此书能够激发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创新思维。科普图书不仅仅是向大众普及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介绍一些新的科技发现的同时,能够激发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好奇心,“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培养我感觉也是目前我们青少年教育中所缺乏的,所以通过科幻的想象力来传播科学知识,能够给人一种更大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能够让他们在探索未来的过程中,对科技产生极大的兴趣”。

颜实觉得通过这种尝试,对探讨未来科普作品的出版创作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他评价《触手可及的未来科技》是从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视觉呈现,都做得比较有特点的一部作品。

刘兵说,评判科普作品和科幻作品的好坏与价值,并没有一个单一的标准。科普和科幻作品都有不同的子类型,不同的目标受众划分,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立场,出于对科学传播目标的不同理解,也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表面上,人们会说科幻对想象力和文学性的表现要求更高,而对科普作品来说,其对科学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文字叙述的通俗性和可读性的要求更为看重,但从深层上看,两者都是作为科学传播的组成部分,作品都要传达对于科学本质的深刻理解,对于作为非专业人士的公众所需要了解的科学的功能、价值、局限等内容,以及科学对于社会和人类的终极意义和影响,这些都是必需的,在这些方面,其价值又是相通的。 “当然这样的要求可以说是很高的,只有在得到其设定目标受众的接受、认可和喜爱的前提下,能够达到上述要求的科幻和科普作品,才算得上是好作品。” 

刘兵解释说,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科幻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科技未来发展的预言。确实,历史上一些经典科幻作品中想象的科技,在后来也曾一一得以实现,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随着认识的深入,就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来说,一般不再将科幻的这种“预言”功能看作是科幻最为本质性的特点,但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于未来发展的看法。

山东科技出版社组织出版的《触手可及的未来科技》,以 “科幻作品中的十大未来科技”项目评选结果为基础,虽然在浩如烟海的科幻作品中曾被科幻作家基于惊人的想象力而构想出的科技发展远远不止这10项,但被评选出来的这10项“预言”,就其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可预见的可实现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在公众心目中的深刻印象来说,肯定还是有相当的代表性的。《触手可及的未来科技》在概述这10项“预言”的前提下,邀请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一线科学家,对这10项科技在现实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发展情况、实现的可能性、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展望。刘兵评价:“这样一本结合了科幻的想象和科学研究前沿的图书,对于公众就科技在未来发展展望的了解和思考,具有重要价值”。

科普传播与科普出版的发展

颜实表示,《触手可及的未来科技》的出版也再一次证实了近两年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比较大的提升,在畅销书排行榜和各种图书获奖名单中,科普图书显著增多。现在每年都会涌现出一批可圈可点的优秀原创科普作品。

从外部环境来看,科普事业得到了国家各个方面的重视,这几年整体科普设施的发展,可能对于推动科普图书的增长也是有关系的。像科技馆、博物馆这些基础设施的不断加强,对于促进科普消费的增长会起到正向作用。国家还设立了一些专门的科普出版基金,对于原创科普作品的创作出版直接给予财政资金方面的支持。

颜实的另一个感受是科普出版工作者队伍的壮大,全国有很多专注于出版科普图书的出版社,也有其他类型的出版社设立了科普图书分社或者是科普图书编辑部。专业的科普编辑人员数量有比较快速的增长。

颜实还观察到,社会上对科普的宣传力度和宣传影响力大大增强。“有很多线上线下的科普主题沙龙、讲座,包括网上的直播带货,对科普图书的销售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反过来也促进了科普出版。”

此外,从科普创作者的构成来看,颜实说非常可喜的是,近年有一大批年轻的,有非常好的专业学科背景,拥有博士学位或者海外留学背景的高学历一线科研人员,对科普创作或者科幻作品都非常感兴趣,有了这批年轻的新鲜血液的加盟,这几年整个科普作家协会的队伍也更有活力。这些在科研一线工作的年轻学者直接参与到创作中,带来了一批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可以看到《触手可及的未来科技》这本书的撰稿人很多就是比较年轻的、年富力强的科学家。”

颜实感叹,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强调科研成果向科普转化的比较良性的环境,各个行业的很多单位,对科普工作都很重视,科研人员不仅会创作科普类的作品,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出现在一些科普讲座、沙龙,甚至在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些因科普传播走红的博主。

而在刘兵看来,目前科幻作品和科普作品的创作与出版还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就科幻出版来说,虽然近年来随着《三体》热、电影《流浪地球》的影响和带动,科幻作品出版的品种和数量有了快速增长,但科幻作品的读者还主要是在有限的小圈子内,作品的销量极为有限。科普作品则更加缺少能够出圈的成功之作,真正具有可读性、娱乐性、思想性或契合现实生活迫切需要的实用性作品也并不多见,这种情况与当下科普作品创作者专业性不足、对前沿科普理念的把握不够、人文修养不充分,以及当下的出版环境都有密切的关联。在这种情况下,由11位一线顶尖科学家参与创作的《触手可及的未来科技》的出版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同时,刘兵也指出,虽然科学家如果有意愿做科普创作是一件好事,国外也确实有不少顶级科学家创作出来的非常优秀的科普作品,但强求所有的科学家都从事科普创作也是有问题的。“科普创作本身也应该是一种专业化的工作,对高深的科学专业内容有较好理解的科学家,并不就必然是理想的科普作家。而现在专职的科普创作很难成为一种可以谋生的理想职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普创作的专业性。”

刘兵强调,科技传播与普及工作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并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现在面向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将科幻和科普与学校的科学课相结合,或许是未来科学传播实践可探索的重要发展方向。

作者:李丽

终审:李星星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