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蕊往外一吐,叮叮当当一阵响,就在花瓣上跳舞。”金莲花的绽放,一个关于家族流变、乡村流变、为乡村振兴的故事就此在张生全的《道泉记》中展开来。
《道泉记》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生全 著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
这是一部把偷窃话题放入时代转折变迁中讨论的问题小说;一部融家族恩怨兄弟情仇男女爱恨为一体的家族小说;一部聚焦乡村振兴热点直击乡村道德建设的生态小说;一部用一脉山泉的变迁解读庄子哲学思想的文化小说。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乡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农民们有了更多的发展渠道。道泉村的村民们做出了三种选择:一种是像志荣一样,继续种植粮食,巩固根本;一种是以志慧为代表,将地方历史文化与茶产业结合,开创乡村经济发展新路线;另一种是跟廉把一起,用开采煤矿的方式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书中以志、廉两家历史恩怨交错纠葛为背景,以庄子思想为内在提挈,通过一脉山泉从“道泉”到“盗泉”再到“道泉”的变迁,展现了中国一个普通乡村道泉村,由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期到包产到户再到商品经济大潮时期,乡村生活中的众生百态。同时通过志家与廉家数位青年后生不同人生道路的选择,不同事业发展的追求,呼唤了乡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美好道德的重建,以及可持续绿色产业的发展。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道泉记》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独特路径和崭新方向,成为改革开放前后典型叙事的缩影。
小说最初发表于《钟山》2022年长篇小说下半年卷。作者张生全是中国作协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多年来,他先后在《人民文学》《钟山》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等300余万字,出版长篇小说《道泉记》《重返蜀山》《最后的士绅家族》等7部,出版散文集《屋檐口下望天》等3部。《道泉记》出版前后,成为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改稿作品、四川省作协2022年度长篇小说排行榜入选作品、四川省作协乡村振兴重点扶持作品、成都文学院2022年度重点签约作品,同时获得“苏东坡文艺奖•特别奖”等多个奖项。著名作家贾平凹评价《道泉记》:“写乡村振兴的小说不少,但着眼于文化振兴的不多;写文化振兴的也有,但落笔到偷盗问题的少见。张生全的《道泉记》,以泉水为喻象,以偷盗为话论,以庄子为内挈,通过两个家族的数代恩怨和两个兄弟的爱恨情仇,对乡村的时间和文化做了一番独特的诠释,别开生面,意味深长。”
张生全
《道泉记》中,廉把为了家族荣耀,偷走了志慧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给了弟弟廉背。在开采煤矿过程中,不但大肆破坏生态环境,还故意遮掩开采事故。甚至为了阻止志慧发展茶园,一边抢夺了她的土地,一边下毒破坏她组办的“茶神节”活动。廉把,是道泉村不正之风的象征,是“盗泉村”的“盗”。
而廉把的弟弟廉背,用志慧的录取通知书获得了进入大学的机会,对此,他始终怀有愧疚。大学期间,他坚决不肯使用廉把提供的生活费,毕业了,他又为了建设家乡放弃了更加光明的前途。回归家乡成为副乡长后,他逐渐意识到,志慧的产业模式才是道泉村发展地方经济的最好选择。于是,他开始义无反顾的帮助志慧,并在“茶神节”活动上,鼓起勇气向志慧和村民坦白了错误。廉背和志慧是道泉村正气的代表,是“道泉村”的“道”。
百道网:《道泉记》您构思了一年,在这一年中,您都思考了什么,想通了什么?最终是哪些因素促使您以“道泉记”来表达您这一年的思考?
张生全:《道泉记》这部小说,我真正进入构思,确实花了长达一年的时间。但事实上,我对乡村里关于“偷盗”的思考,其实是从小就开始了。我本身就出生在乡村,那个饥饿的年代,那个贫穷落后的地方,让我从小就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偷盗。这些偷盗曾给予我极大的焦虑、困惑甚至震惊,它们始终纠结在我的心中,让我不能消化。十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一万多字的散文《第三只手》,就是写偷盗现象的。那篇散文最先在《作品》上发表,后来被《散文选刊》选载,并获得了2022年华文最佳散文奖。尽管有了这篇文章,但我依然感觉没有把“偷盗”问题写透。所以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还应该用一部长篇小说来写。在《重返蜀山》这部小说写完后,我就开始构思。但一直找不到一个触点。后来看到一个顶替他人上大学的新闻,于是有三个人物就跳进我的脑海里,一个是顶替者,一个是被顶替者,一个是操盘者。于是,廉背、志慧和廉把就出现了。由这三个人物出发,出现在我脑海中的人物便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人物与人物之间通过碰撞挤压,细节也就越来越多,情节也越来越丰满。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当我真正动笔写的时候,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百道网:《道泉记》最初发表在《钟山》杂志2022年长篇小说下半年卷,今年重新整合出版,内容是否有改动?
张生全:没有任何改动。其实《道泉记》发表在《钟山》上的时候,先后至少改过五遍,可以说已经成熟定型了。我写小说,思考成熟后,会顺着思路一直写下去。这一遍是毛坯,是比较粗糙的,但至少有个大致的形状。第二遍的修改非常重要。我一般都会重写,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重新写一遍。重写不是推倒重来,是我保持文气的一种方式。第三遍是增删修补,比如我写乡党委书记田成,就是在这一遍的修改中,给予了极大加强的。这个人的行政方式,非常符合我在《道泉记》中想表达的庄子“道法自然”的一个思想,以及庄子“无用为大用”的大木形象。所以我非常用心地修补了这个人物。当然还有其他人物及情节的调整。第四遍我一般会处理语言。我对语言的做法就是砍,一定要砍出语言的锋芒,磨出语言的光泽,必须让语言好看。第五遍考虑的是书名和章节名。《道泉记》的章节名,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后来我巧用志慧茶室里那些具有庄子思想的名字。而且我发现,这些名字竟然与内容天然地吻合。那时候我就非常惊讶。我觉得是这些章节名是留在那里等我,等我把它们领到前面来当“组长”的。
百道网:写乡村振兴的作品有很多,《道泉记》描写了一脉山泉从“道泉”到“盗泉”最终又变回“道泉”的过程,罕见地把“偷盗”这个话题放在一个十分正能量的主题下,您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安排?“偷盗”又是如何与乡村振兴的主题产生关联的?
张生全:乡村为什么要振兴?因为乡村落后了,甚至可以说因为乡村倒退了。这种落后与倒退,也不完全是经济的落后与倒退,更主要的是文化和道德的落后与倒退。而且文化的落后与倒退,是根子上的东西。没有文化道德的振兴,是无法实现乡村振兴的。所以,如果说《道泉记》是一部关于乡村振兴的小说的话,它更关注的是文化道德的振兴。要关注文化道德振兴,就得搞清楚乡村人最关注什么,他们的情感取向是什么?《道泉记》的封面有这么一句话,“关于道与盗,关于诚与伪,关于恩与怨”,可以说,这些正是乡村人的关注在乎和情感取向。具体到一种现象,就是“偷盗”问题。这是在饥饿年代司空见惯的问题,而当乡村解决了温饱实现了小康后,这个问题依然随处可见,甚至更多。同时,“偷盗”是可以很好地撬动这些乡村情感的。因此从“偷盗”入手,以此关照乡村的文化道德,努力实现文化道德的振兴,从而完成乡村振兴大业,这就是这部小说的写作逻辑。
百道网:本书的时间线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这个故事时代背景距离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还有不少年头。为什么会以这段时间作为故事的时代背景?
张生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大战略,确实是前几年的事情。但是国家从来没有放弃过乡村。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乡村开始的,当乡村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后,才可能有后来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乡村再一次做出了让步。把人力物力都放到城里放到工厂里,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关注乡村的问题,任其衰败下去。《道泉记》中,虽然在时间线上,我主要写了土地下户到经济大潮时期,但实际上从廉家和志家第一代算起,我其实写了百年历史。为什么要把历史拉这么长?是为了让小说有个“百年”之类的东西吗?其实并不是,而是讲乡村的时间。乡村的时间都是连贯的,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只有写清楚了前因,后果才显得顺理成章。因此,尽管乡村振兴大战略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但是对于乡村的关注,以及寻找解决乡村问题的办法,是深埋在历史中的。所以我才选择了那个时间节点。
《道泉记》的楔子中,描写了一段神秘的往事。道泉村二组村民箧村哲不甘平凡且没有盼头的种地生活,从庄道士那里求得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方法:当午夜子时道泉中金莲花开的时候,会有金鱼儿从岩缝里游出来,到时他可以伸手捞一只。庄道士对箧村哲千叮咛万嘱咐:“记住啊,你只能捞一只,决不能贪心!”
箧村哲依言行事,却在发现到手的金鱼变成金条后贪心大起,把金莲花的花瓣也扯掉了几片。回到家后,庄道士大惊失色,连呼箧村哲闯了大祸。金鱼变成的金条和金莲花瓣,瞬间变成了黑条子和黑叶子,道泉也不叫“道泉”,叫“盗泉”了。
从箧村哲到庄道士,再到志士、志土、志一、志十、志干、廉者、廉锗、廉堵、廉诸、廉都,《道泉记》中不但充满隐喻,命名也独具特色。
百道网:《道泉记》是一部富于隐喻色彩的作品,书中都有哪些隐喻,这些隐喻对整个故事的呈现起到了什么作用?
张生全:隐喻是小说的一种高级形式,一部小说如果缺乏隐喻,不能上升到哲学的思考,这部小说会陷入情节及日常的泥潭中,臃肿又浅薄。《道泉记》的隐喻确实非常多。举几个例子,比如,桤木树就是一个隐喻,它是乡村“偷盗”的象征,它表面坚持正义,让所有偷盗的人被绑在它身上受惩罚,实际上它代表的是真正的盗贼。很多村人看不清楚这点,徐桃把自己吊死在桤木树上赎罪,却不知反而让她更不堪。最后,廉背以决绝的勇气把桤木树砍倒,并把它连根刨起,试图彻底铲除偷盗文化。再比如,道泉就是一个隐喻,它代表着乡村的时间,道泉的消涨也就是乡村的变迁,道泉变成盗泉再回到盗泉,正是乡村文化道德变迁与振兴的过程。再比如金莲花开,这个出现在道泉里,也出现在篋幺姑儿身上。箧村哲手中的金莲花瓣变成黑黑的煤炭,最后廉把从和尚包里把煤炭挖出来,这些都是隐喻。这些隐喻还有很多,读者要有兴趣,可以自己去品评分析。
百道网:本书的开篇记录了一段非自然的,神秘主义的往事,以神秘魔幻的描写作为开篇,并将其融入书中有何意义?
张生全:我在开篇中叙述的充满神秘主义的故事,是在我们乡下广为流传的,我从小就多次听过。当然了,我也不是完全照搬,而是根据小说人物和主题的需要,有过自己的加工。前面我也谈到了,楔子的这一部分,实际上讲的是在十年(从土地下户开始)、三十年时间(从解放开始)之外,还有一个漫长的百年时间(从廉者、志士开始)。同时箧村哲、庄道士、道泉、金莲花等等,这些表面上看起来魔幻的东西,因为它本身是乡村故事,同时又具有着隐喻的意义,因此其实也是一种很自然的表达。
百道网:阿来说您对小说命名有特别的偏好。可以说说您对小说起名的原则吗?《道泉记》的书名和章节名是用地名和“智慧茶生活”馆的茶室名来命名的,这样的命名方式和这些名字有什么特殊意义?
张生全:我的小说起名,不是随意的,是为了揭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的性格,表达创作的思想。这一点,我是跟《红楼梦》学的。《红楼梦》中人物名字的设计感命运感都是非常强的,“元迎探惜”(原应叹息)、“贾雨村”(假语村言)“甄士隐”(真事隐去)等等,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名字。我也是这样做的。我曾在一次访谈中讲过我在命名上的一些想法。比如志家和廉家祖上的名字。志家第一代叫志士,后来依次是志土、志一、志十、志干这些,名字都是“士”字的变体。我为什么这么写呢?其实我讲是乡村的一种时间状态。从古至今,哪怕穿越千年,乡村的变化都不大,所以名字变来变去都差不多。但总体来说,乡村正在走向衰败,所以“士”风不再,“土”地流失,道德衰败,变成“干”了。“干”是啥意思,只要是四川人,都明白。廉家的祖上,第一代叫廉者,此后叫廉锗、廉堵、廉诸、廉都。我这里说的也是乡村的时间,乡村的财富在堆积,有了“金”,有了“土”,甚至有发言权有城邑,但是这种堆积看似加法,其实是减法,文化和道德的减法。《道泉记》的章节名用了庄子意象,又用了“智慧茶生活”的茶室名,这代表着我对志慧这个人物的偏爱,毕竟她的人生,正是对庄子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道泉记》的后记中,张生全记录下一段小时候捡到手表的往事。这只手表让他夜不能寐,直到将表扔回捡到它的地方,他才浑身轻松。“一只偷来的手表被偷走,这种‘庄子式的’话术方式,让我快乐了好一阵子。”等到成为一名教师,从孩子们口中听到“捡到就等于买到”的话语后,有关“偷盗”的问题又一次萦绕在他的心中。在他的思考中,“偷盗”是一种填饱肚子的手段,它是人们最先选择的手段,也是人们最后选择的手段,最先和最后没有绝对的界限,却同时又有巨大的鸿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偷盗”是饥饿年代的产物,为什么从饥饿年代走出来,当我们变得“富裕”起来的时候,“偷盗”依然阴魂不散?
《庄子》《胠箧》中有一句名言:“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张生全一边惊讶欣喜于庄子早已面对过与他一样的困惑,一边失望地发现:“庄子尽管面对困惑,但他似乎并没有找到解决办法。他目光锐利,能够穿透每个人内心的阴暗,他语言绮丽,让昏聩的我们因他语言风暴的浇灌而大呼过瘾。但是,他给我们的只是遍体鳞伤,而不是疗救的策略。”
百道网:本书以庄子思想为内挈,书中是如何具体体现庄子思想的?
张生全:庄子的思想是非常复杂也是非常深透的,表现在《道泉记》中,也具有复杂深透的一面。如果要把这件事讲清楚,恐怕三天三夜的时间也不够,我只举几个例子。比如对于偷盗问题,庄子曾在《胠箧》一文中赞扬盗贼是“圣、勇、义、知、仁”的人。庄子说这个话,更多的是对那些表面仁义道德实则蝇营狗苟的伪君子的反讽。《道泉记》中的廉把就是这样的伪君子,写廉把,实际上就是在写《胠箧》。再比如志慧,志慧是《道泉记》的女主,她遭受的打击是最大的。她的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被廉把给“偷”去了,她的命运由此改变。她爱廉把,但廉把不爱她,还多次利用她。廉背一直高调向她表达爱,但其实只是想赎罪,并不爱她。她举办“茶神节”活动,多次失败。但是志慧面对打击,她的情绪从来没有激烈过,总是顺其自然,坦然接受。包括她在道泉村做产业,也是顺应自然的方式。这些都是庄子的思想。还有田成,他的无为而治,无用为大用的做法,也包含着很深的庄子思想。至于全书对“欲”的描写和表达,更是庄子思想的集中体现,这里不再赘述。
百道网:书中很多地方都使用了方言,方言对人物塑造和故事呈现具有哪些作用?方言写作与正规语言写作相比有什么区别?
张生全:方言写作其实是乡土写作的重要内容。很难想象一部写乡村的小说,没有方言的展示会成为一部好小说。不过,用方言写作,并不简单只是使用那些方言词汇,而是要通过方言写作,让语言更具表现力,增加小说的厚度。所以我在使用方言的时候,会遵从一些原则。比如与本义关系不大的发音,我不会用随便某个字去取代。比如别的地域完全读不懂的词汇,我不会用。我使用的方言词汇,必须是有丰富表现力的。比如《道泉记》中有一句“去时走的‘龙岗’,雄赳赳气昂昂;回时走的‘蔫岗’,疲沓沓软绵绵”。当时出版社的编辑老师曾和我讨论过,她说有编辑反映,“龙岗”“蔫岗”不好理解,是不是换一下。我说“去时走龙岗”,表现的正是一个人龙腾虎跃的状态,“回时走蔫岗”,表现的则是一个人精神萎靡不振,就像庄稼蔫了一样,这是很有表现力的语言。编辑老师觉得很有道理,就保留了下来。我在使用方言的时候,还特别注意乡村人说话的习惯、方式和喜好。《道泉记》中我有一些重复的话,尤其是任龙狗儿任虎狗儿两个人说的重复的话很多。不是我无话可说,而是像这兄弟俩一样的乡村人,他们就是这样的说话方式。这样写,恰好能表现他们的盲从、顺服,甚至低级趣味爱好。所以说,方言是一门大学问,用方言写作,比用惯常的书写语言写作,难度要大得多。
百道网:您说兄弟关系是世界上最奇妙最复杂的关系之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书中是如何表现这种关系的?
张生全:兄弟关系确实是世界上最奇妙最复杂的关系之一。他们彼此帮扶,又相互竞争,就如同鸟巢里的雏鸟。它们总是紧紧挤在一起,抱团聚暖。但为了吃到鸟妈妈送来的食物,又会拿嘴互啄,拼命展开翅膀,把别的鸟兄弟挡在后面。甚至食物短缺时,最弱的那只,还会成为其它鸟兄弟口中的粮食。人类的兄弟关系要复杂得多,因为还涉及社会责任和道德加持各个方面。《道泉记》就讲了关于兄弟的故事。书中有一个三兄弟,这是主线;还有一个五兄妹,这是副线。兄弟关系体现得最复杂的,是廉把和廉背、廉口。他们是“一把镰刀的三部分”,由此可见其唇齿相依的关系。廉把对弟弟廉背、廉口都是有“恩”的,廉背的大学入学资格,就是廉把给他偷来的。廉口好吃懒做,是廉把供他吃穿。照理说,他们都应该“报恩”。但实际上,廉把几乎是廉背、廉口在世上最痛恨的人,他们的尊严和坦荡,都是廉把给毁掉的。所以,他们对廉把不是“恩”而是“怨”。但就算是“怨”,他们也不会当敌人那样针对。没心没肺的廉口,自然不懂得啥叫报复。但是廉背最后承认他偷了志慧的录取通知书时,却把真正的窃贼廉把保护了起来,这就是“以德报怨”。显然,我在这里想展示的,就是兄弟关系的复杂,以及超越丛林法则上的温暖、感动和光亮。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