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会变成:每天坐在桌子前5-9个小时;每晚回家就看剧;一年只有两周的时间探索世界;失去创造力;每一个愿望都破灭。”看到这个段子,可能很多人会默默对号入座,但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张羽在她的新作《漫观慢记—设计师手绘札记》中,呈现出的却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成年人精神世界。
150余幅手绘,配以诗意灵动又不失幽默的文字,记录了张羽生活的各种瞬间,点亮了生活中的点滴之美。充满细节刻画和故事想象的一幅幅手绘图,体现了作者对日常生活细腻的观察感受和浪漫的想象,并把作者对美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和幽默豁达的人生态度,传递了读者。
《漫观慢记:设计师手绘札记》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张羽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
“我以为,要想将事物的真实表达出来,重要的是人与环境的交谈,常常,对环境的认知就是自我的镜像。”“我回想起小时候,幸福简单又容易获得。现代城市生活十分便捷,但过去那种朴实的快乐与人情味儿似乎渐渐淡去了。”
当疲于追赶快节奏现代生活的人们逐渐失去对快乐和幸福的感知时,张羽用放慢脚步的手绘记录,带给人们生活慢下来后重新发现世界、重新定义世界的愉悦和意趣。跟随她细腻的笔触,放松心灵,聆听大千世界之原趣,感悟百态人生之妙机,不知不觉唇角上扬:原来,生活这么美又这么暖,俏皮、灵动和奇思妙想,并未从成年人的世界消逝。
张羽说,起初选择手绘她也是为了释放压力:人到中年要面对的工作问题、老人生病、身体不适等问题,需要个出口。她试图通过手绘日常去面对这种生命状态,也会在半夜难以入眠时找些主题画画排解。“画多了之后为了汲取想法,就需要去好好观察生活,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在绘制的那一刻都是慢慢感受和重新体验。”
《漫观慢记—设计师手绘札记》是张羽的第二部手绘作品集,这本书共八章,第一章《流年似锦》、第二章《北京时间》,描绘了春夏秋冬的韵律和流年的瞬间,把刹那风景镶刻于纸上;第三章《乡村考记》、第四章《动物园》,描绘了作者在工作日的考记和下班路过动物园的风景,记录工作生活的感触;第五章《观展有感》,描绘观展的感悟和启发;第六章《猫在家中》、第七章《恋物》,描绘身边最近距离接触的“生物”,带读者感受自然生命的真性;第八章《人间事》,记录口述的、臆想的、从天空中来的故事,是对已知和未知的想象。
在AI绘画快速袭来的今天,张羽却坚定地坚持手绘,“我都是用手绘,丁点儿不用电脑。艺术是很人性化的东西,首先,我想画画娱乐时,不需要AI替我娱乐;其次,手绘能带给我很高的情绪价值。而AI的优点是没有情绪,考试不会紧张拉肚子,但人会出现各种状况,今天我愉快地画这部分,明天我烦心地画那部分,这幅画可能不如AI呈现的丝滑完美,但它生动。”她表示,在某段时间内,也许大部分人会追随机器感的事物,但也总有人痴迷“手做”,这是人的温度。
作为一名教授《建筑设计》课程的大学老师和专业的建筑设计师,张羽说自己的绘画技法深受设计图的制图方式影响,以致她的博士后导师苏丹先生给她的画法起了个名叫“设计图绘”,非要归类的话,应该属于钢笔淡彩的插画。张羽解释,设计图和绘画不同,设计图有艺术的构图,也有科学的严谨性,需要精准之美,《漫观慢记—设计师手绘札记》一书中收录的手绘,“用的就是设计师所使用的笔、纸、线条和渲染。这本书的画法囊括了设计基础的所有画法。”
张羽坦陈自己画画的技法几乎全是设计草图、制图的方法,设计师的匠气也在其中,真正艺术大师的作品是不会把所有看到的东西都准确无误地画出来的,非常忌讳这种匠气,缺少绘画性。而她自己在表现事物时,几乎不能忘掉设计师的身份。张羽说:“近几年我倒是自学了一些工艺美术的画法、漫画的画法,导致现在的这种四不像画风,但我从没被画画技巧困扰过,还是侧重表达,不管什么技法。”
个人创作与张羽的本职工作联系也非常密切,在她看来,设计工作和教学都需要观察、思考、创意、解释和呈现的过程,这些习惯会潜移默化地表现在她的手绘画作中。张羽在北京建筑大学主要教建筑学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以及四年级的《建筑设计快题》,建筑设计课属于建筑学院低年级很重要的打基础的课程,需要教师基本功比较扎实。而快题设计是要在4-6小时内做一套完整的手绘建筑设计,对手绘的要求很高,想把这些课程教出特色都离不开手绘。“我们上学的时候,计算机软件还不成熟,3D也不稳定,对手头功夫的要求比现在高太多了,不论草图还是正图。现在正图都用电脑绘制了,但草图依然很重要,是设计师素养的体现。”坚持手绘以来,张羽自感给学生改图越来越快,很快能把想象落于纸面,也能让学生看得更明确。
通常认为,建筑设计师需要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也因此他们的内心比较美好,生活信仰也会很美好。同时,建筑设计师需要有非常广阔的视野,需要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和文化,甚至需要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显然,张羽就是这样的设计师。工作和创作之余,张羽喜欢读史论和名著,会选择经典读物反复地读,比如《资治通鉴》和《红楼梦》,还有一些悬疑、魔幻的超现实主义小说,这些都能在她的脑中构成或丰富、或诡异的画面。
如果单纯为了赚钱,建筑设计行业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但张羽认为,设计和艺术是很考验人的悟性、勤奋、天赋和执着的,是很有创造力的行业,“比谁的灵魂更有趣不也是很好的人生吗!”
百道网:作为一本建筑设计师创作的生活观察画作,《漫观慢记》的内容可以用惊艳来形容。这些手绘图和您的日常工作有关联吗?为什么坚持手绘这些图画?是因为热爱生活和绘画的自然抒发?还是为了缓解生活、工作压力的有意之举,或者是出于为工作积累素材或寻找灵感的考虑?
张羽:当然有关联,我还是很喜欢做设计工作和教学的,也热爱生活,时常分不清它们之间的边界。设计工作和教学都需要观察、思考、创意、解释和呈现的过程,这些习惯会潜移默化地表现在画作中,比如我联想到一个场景,哪怕有实景、有照片,我也想去再设计、重构我心中的图景,此刻,我的感受是事物最真实的一面,典型设计控。
手绘是很慢的行为,需要行走观察,选择笔和纸或颜料,这些动作是我构思画面的前奏,也充满挑战,假如选择IPAD绘制,我总想着画错了还会改,但在纸上那一笔下去就定了,不知道是好是坏,但我享受纸上手绘的这种不确定性。起初选择手绘确实因为压力,就是人至中年要面对的工作问题、老人生病、身体不适等问题,需要个出口。我妈在患病期间我就常画她卧病在床的样子,去试图面对这种生命状态,也会在半夜难以入眠时找些主题画画排解,比如梦境、属羊、桌面上的东西等等,有时我会把这些小画发朋友圈,很多朋友感觉很特别,我的师长们还建议我将这种“图”绘的方式坚持下去,这算个起点吧。画多了之后为了汲取想法,就需要去好好观察生活,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在绘制的那一刻都是慢慢感受和重新体验。一旦形成习惯之后,一切行为都自然而然了,很自由。
百道网:生活手绘,需要绘图者对生活和情感有敏锐的观察和细致的体味。触发您把某个场景或心情手绘下来的一般会是什么?您希望通过这些手绘图,向读者传达您对生活怎样的态度?
张羽:有这样几种情况,有时,我会描绘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会带来重新发现的惊喜,你会发现当你仔细描绘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时,其实并没那么熟悉;有时,会记录旅程或调研过程,有复习和梳理重要信息的作用,当然也常常跑题,这是描绘过程中情绪的波动带来的;还有时,我会记录梦境和心境,这个比较费脑子,不比做个建筑设计图容易,但那些灵感太值得付出了。我其实没有教化别人的目的,就是诚实地面对自己,一个普通的灵魂,如果有人感动,那是感同身受吧。
百道网:创作这些记录日常美好的手绘图,应该很花时间。您一般在什么时候画这些图?画一幅画一般用多长时间?这本书里的画稿您大概“攒”了多久?
张羽:我有两个朋友,一个天天健身,一个着迷篆刻,我也常认为他们在这些活动和事物上耗费太多时间,他们也会反问我:“你画画不费时间啊?”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大部分时候是不受自己控制的,需要在一定规则和框架里做事,但给一点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会非常自由,同时也会对工作和生活产生些许亏欠感,可能更有能量处理事情。比如,我原来有个学术的书稿欠了好几年写不出来,情绪牵绊也比较严重,但在我出完第一本“闲书”手绘后,就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专注于学术专著的撰写并出版,效果不错,效率反而高了,这大概就是无用方为大用的意思吧。
我画一张画要么几个小时,要么就是一至三天,不太会超过三天,因为画幅不大,A3以内。这本书是疫情3年的量,里面有好多居家感受的记录。
百道网:据说绘制建筑设计图是非常令人头疼的,作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的副教授,您现在主要教授什么课程?您教的课程以及您自己过去上学的时候,需要画这种专业的设计图吗?
张羽:我主要教建筑学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包括上下学期,还有四年级的《建筑设计快题》,建筑设计课一般从开学持续到期末,是最主要的课程,也属于低年级很重要的打基础的课程,需要教师基本功比较扎实。而快题设计是要在4-6小时内做一套完整的手绘建筑设计图,手绘要求很高,就算我不画小画,想把这些课程教出特色也是离不开手绘。我们上学的时候,计算机软件还不成熟,3D也不稳定,对手头功夫的要求比现在高太多了,不论草图还是正图。现在正图都用电脑绘制了,但草图依然很重要,是设计师素养的体现。
百道网:您的这些手绘图,从头到尾只是用笔和颜料在纸上手绘出来的吗?有没有借助电脑进行一部分工作?现在很多人说AI技术发展对艺术设计行业的冲击将是最大的,对此您怎么看?
张羽:我在做分享会的时候,大家都聚焦在这个问题上,尤其年轻人。我本人对此事一点不焦虑,我都是用手绘,丁点儿不用电脑,除非查阅图片、找些素材来对比、分析才用,各发展各的,总会有我这种人存在。艺术是很人性的东西,首先,我想画画娱乐时,不需要AI替我娱乐;其次,情绪价值,AI的优点是没有情绪,考试不会紧张拉肚子,但人会出现各种状况,今天我愉快地画这部分,明天我烦心地画那部分,这幅画可能不如AI呈现的丝滑完美,但它生动;最后,科学是有魔力和吸引力的,能快速地引发迭代,很多分工被淘汰也是必然的,但我们需要这么快吗,可能更多的是要思考人性的部分,在某段时间内,也许大部分人会追随机器感的事物,但也总有人痴迷“手做”,这是人的温度。
百道网:在这本书里,除了您精心手绘的插图,还为每一幅画都配上了简洁、诙谐又充满了生活情趣的文字。这些文字是您画完作品当时就写下的,还是后来加上去的?您除了是绘图高手,是否还是一位文字高手?
张羽:哈,肯定不是当时写好的,整理、分类、编辑时才写的。但也蛮有意思,翻看每一张小画我都能清晰地记起当时的心境,但肯定有一些新的感受加入其中。我文字能力一般,不太会遣词造句,只有我真的想到、悟道那个点才能写出来,无中生有或者按照某种模式去写的话会非常难过。
百道网:《漫观慢记》中的每幅作品和配文,都给人一种幸福、俏皮、快乐的松弛感觉。您是理科生还是主选文科课程的美术生出身?您工作和绘画之余会经常读书吗?看什么样的书比较多?
张羽:我是文科生,不算正统的美术生,少年宫绘画班上到小学四年级,之后初中毕业的假期在青年宫和美术高考生一起画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对我的触动很大,就是发现自己不能搞纯艺术,那条路很难走,而且不缺有天赋的人。我喜欢读史论和名著,会选择经典读物反复地读,比如《资治通鉴》和《红楼梦》,还有一些悬疑、魔幻的超现实主义小说,他们都能在我的脑中构成或丰富、或诡异的画面。我画画的时候会听有声读物。
百道网:这本书在装帧设计上也非常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裸背索线装,能180度完全打开,跨页的插图排版……您对全书的装帧设计提出了哪些想法?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是否达到了您作为一名设计师“挑剔”的审美?
张羽:我的两本手绘书都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美编康羽设计的,在做第一本的时候,我的很多提议都被她否掉了,第一本是“黑书”,很酷,书籍装帧有很多讲究,我这个设计控还是要控制一下。对于这本书,我俩有了之前的磨合,我只会提议要什么风格,其余完全信任她。会有挑剔,但我只关心画面的清晰度,略有遗憾。
百道网:从一个非专业的普通人角度看,《漫观慢记》中的画作构图行云流水,运笔自如,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和艺术水平。您是怎么走上设计这条道路的?一路走来您接受了哪些美术方面的专业教育?是否曾经在海外留学?为什么在“动物园里的唠嗑”“遇见古埃及:黄金木乃伊展”以及“戏场”等几幅图上写了很多英文语句?
张羽:我之前讲过,见了真正搞美术的那些人,我就发现自己不太适合这条路,当时是初中,有素描的底子,但感觉自己天赋不够,很理性或者说死板,但我除了画画也没有其他特长,像设计匠人那样天天手里在磨着什么东西这事很吸引我,所以选了需要绘画基础的设计专业。设计图和绘画不同,它有艺术的构图,也有科学的严谨性,需要精准之美,这种制图方式对我影响最大,这本书用的就是设计师所使用的笔、纸、线条和渲染。近几年我倒是自学了一些工艺美术的画法、漫画的画法,导致现在的这种四不像画风,但我从没被画画技巧困扰过,还是侧重表达,不管什么技法。
我没有海外留学经历,学英语是准备访学,画画的时候也不忘学一下。但由于疫情出访不便,英语成绩也过期了。第一本手绘书有大量的英语,这本就少很多,退步了。
百道网:从绘画的种类来看,油画、素描、水彩、版画等等,您更擅长哪几种?您的绘画风格或者流派属于什么类型?《漫观慢记》中收录的作品主要采用了哪几种绘画方式?
张羽:选素描和水彩吧,在我们设计圈子里还算拿得出手。我清华美院的博士后导师苏丹先生给我的画法起了个名叫“设计图绘”,既有图的严谨、形正、细腻,又偶有“绘画性”流出,非要归类的话,应该属于钢笔淡彩的插画。这本书的画法囊括了设计基础的所有画法,针管笔的抖线勾勒、排线、乱线、点点儿和水彩渲染,也有许多使用一次性软笔画的,受专业影响,我喜欢线,离不开线。
百道网:建筑设计师的作品是在严谨、精确、科学基础上的艺术表现。这种职业创作习惯对您的生活手绘作品有哪些帮助?本职工作和您的个人创作之间有什么连接点?会相互促进吗?
张羽:说是帮助也是,阻碍也是。我画画的技法几乎全是设计草图、制图的方法,设计师的匠气也在其中,真正艺术大师的作品不会把所有看到的东西都准确无误地画出来的,非常忌讳这种匠气,缺少绘画性。我在表现事物时,几乎不能忘掉设计师的身份,只作为绘画者去感受、去表现对象,因此手绘也是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由于我本人更关注表达,只要我还能用画画诉说,就没有改变的包袱。我的个人创作与本职工作联系非常密切,比如我给学生改图越来越快,很快能把想象落于纸面,他们看得也更明确。而且设计是必须讲科学、讲逻辑的,这种思维带到小画里也比较唬人,有时大家不知我呈现的是真是假,很有趣。
百道网:有人说做设计是很苦很累的,而且建筑设计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您现在赞成或者鼓励亲朋好友的孩子去学建筑设计吗?
张羽:我只鼓励喜欢设计的孩子去学。我国目前的设计市场形势不好,建设的饱和、疫情带来的影响、经济下行等等,其实很多行业都不好做。单就我们的设计水准来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设计的品质还远远达不到人的要求,要想做好,真正喜欢,真正沉下心探究才行,单纯为了赚钱的话,我想那个时代应该一去不复返了,留下来很多粗制滥造的建筑等我们去改造和更新,任重道远,如果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那也要自己先把设计做好才有可能。设计和艺术是很考验人的悟性、勤奋、天赋和执着的,是很有创造力的行业,比谁的灵魂更有趣不也是很好的人生吗!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