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李娟和影视《我的阿勒泰》封神,是优质文本与社会话题营销的双赢

作者:李子木   2024年05月22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09年左右,逃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这个与时代发展略显背离的话题在新一代年轻人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中逐渐蔓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了各种媒体资讯平台的显著位置。尤其是后来在营销机构的刻意运作下,这股风潮并在此后很长的时间时间里深刻地影响了更多的人。一间小房子、一家几口人、三五亩田地、悠然小日子,不攀比、不追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那些来自边疆的略带神秘气息的文字和人文风情,总是能给人无限的遐想,前有藏族小伙儿丁真火遍大街小巷,这次轮到李娟和她的阿勒泰走进千万人的心里。

这一次,轮到了李娟

2010年,出生于新疆的作家李娟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阿泰勒的角落》。这不是李娟的第一部作品。她从十几岁就开始文学写作并尝试投稿,一边打工,一边想通过写作改变生活。2003年,著名作家刘亮程主编的“住居新疆”丛书,收纳了李娟的一组散文结集以《九篇雪》为书名出版——这个刘亮程就是后来凭借《本巴》获得茅盾文学奖、也以散文著称的新疆作家。这是李娟的第一本书。刘亮程曾经给了李娟的散文很高的评价,“他站在村庄中学,目不斜视,缓缓写尽一切温暖的踏实的事物。” 

第一本书出版后的七年间,李娟依然在坚持写作。尽管也收获了前辈的好评,和一些热心读者的喜欢,却并不火。在那个互联网不够发达、很多地方通讯基本靠吼但纯文学仍高高在上的年代,李娟并没有收获更多的名与利。但是这七年间,她坚持用自己的笔完成了53万字的《羊道》三部曲,部分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也陆续获得了诸如天山文艺奖、上海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专业奖项。只是单纯的纯粹的文学写作并没有能彻底改变她的生活。李娟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广泛认可,大约经历了七八年的时间。

一直到2010年,《阿泰勒的角落》出版后,李娟的文学之路仿佛开了外挂,一路顺风顺水。这一年7月,出版散文集《我的阿勒泰》;2012年6月,出版长篇散文《冬牧场》,8月起,相继出版《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2013年7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9月,推出新版《阿勒泰的角落》;2017年6月,出版随笔集《记一忘三二》,11月,出版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2021年2月,《冬牧场》英文版在美国出版,3月,查思出版社在英国翻译、出版了《遥远的向日葵地》……

一直到2024年5月7日,改编自李娟同名散文集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播出后,第1集直播收视率达1.9578%,登顶同一时段收视第一名。截至大结局播出后,该剧全网有效播放量破亿。

好多年前,有个朋友说,文艺出版市场,就是看天吃饭,火与不火,有时候很莫名其妙,也有很大的偶然性。一些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文艺畅销书,反过头去问当时的编辑,为什么这么畅销,其实也很难说清楚。或许,就是某一句话、某一段话、某一个想法、某一篇文章,戳中了人们内心的某一点软弱。但曾经出版过李娟《冬牧场》的出版人金马洛说,“李娟的文字平实、利落,带着理解万物的能力,抒情浓度也高。李娟的文字之好,就是一眼的事。”他大概2010年9月就关注到李娟是报纸上发表的散文,随后通过博客、邮件等方式向李娟约稿、聊出版计划,后来收到李娟的书稿后,“当年8月,她发来了历经10个月写作、修改的书稿。那时候书稿还叫《荒野主人》,没有分辑,照片还没想放。李娟勤奋、刻苦,对自己的文字要求高,在我们审编校的过程中,她仍然对书稿中诸多细节改了又改。”

对于自己能够高效创作并出版10多部作品,李娟在某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与版权经纪人的合作,使自己能够专心写作,而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不擅长的营销,以及令人头疼的侵权事件。所以这些年来,李娟的书很火,但李娟出镜的机会并不多。有人说是保持了神秘感,可能更多的是保持自己创作的不受打扰吧。在最新的央视采访视频中,李娟说自己可能又要“消失”一段时间了,为自己的新书做准备。

据有关数据统计,李娟在2022年全年的版权收入曾达到了2455万元。

这一次,为什么是李娟?

李娟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后来随着母亲辗转多地,并最后进入新疆山野,跟着哈萨克牧人转场生活。在阿勒泰山区,她们开过小店,卖小百货。李娟也曾到乌鲁木齐打工。将近20岁时,她开始业余写作和投稿。

在李娟的笔下,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民风民俗被以“在场”的方式和纪实手法推向读者。作为一名游牧生活的参与者,李娟笔下的牧场生活是平淡却充满艰辛和情趣的,就连兔子、鸡、鸭这些小动物都似乎充满了灵性。浓厚的生活气息中也蕴含着人与环境、社会的矛盾,但李娟在不断激发自己对于自我、人生思考的同时,以近乎白描的手法直面并将这些问题展现出来,饱含着她对阿勒泰哈萨克牧民生活的真实感受与多元理解。遥远而陌生的阿勒泰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李娟的笔下呈现出对于生活的真诚、艰辛却又毫不突兀。

李娟散文的这种现场感、参与性,极大地拓展了以前众多作家生活散文的情调和格局,更充满了现代生活的气息与矛盾;也将散文创作从大历史、大文化、大时代的描述下,又重新聚焦普通读者熟悉的生活关照。

在与梁文道的一次对谈中,李娟曾表示,自己的写作其实非常艰难。她要一句话、一个字、一个词慢慢地捋,不停地删不停地改,每一篇文章都改了很多很多遍,到最后才达到了那种纯真的状态。她的纯真并不是一气呵成的,并不是她的本性为之,而是经过刻苦琢磨、反复训练之后的写作技术。她说自己是一种讨好型的写作,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喜爱,所以写的时候会考虑读者的视线,投其所好,而不是肆无忌惮地尽情地表达。

金马洛说,李娟并没有迎合读者。她只是写了她能写的,而且写的真切,富于文学技巧,具有强大的共情力。读者喜欢李娟,是喜欢她笔下的新疆版的桃花源,喜欢她笔下那个近在国内但似乎又比国外更远更具异域风情的“远方和别处”,喜欢她笔下艰苦却不失放松的,劳累却不失体面的、偏远却不失智慧的、挣扎却又不失冲淡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喜欢那种想得而不易得的生活体验。如果李娟有迎合读者的话,那么也是读者首先迎合了李娟和她的写作。李娟并没有把真实生活的全部泼墨在纸面上,而很多读者仅就纸面上的色彩就做起了一个个完整的彩虹般绚丽的梦。

如果要筛选当代年轻人对于城市生活的关键词,我想有三个词是躲不开的:逃离、躺平和有风的地方。

2016年,营销机构新世相用8天策划了一场“逃离北上广”的活动。不管你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广州,只要你抢在前500个回复,并能在4小时内赶到三个城市的机场,世相君准备了30张往返机票,去一个未知但美好的目的地。据统计,当时按指定要求回复“逃离北京”的有13505人,回复“逃离上海”的有11568人,回复“逃离广州”的有5583人,总计3万多人。也就是说,仅仅是一场营销活动,就有3万余人萌生了“逃离北上广”的想法。

躺平,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2019年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也有说法是可能更早就出现了。它源自于一种消费抵抗的生活态度,即在面对高房价高就业压力等社会烦恼时选择不和这些问题抗争,而是放弃理想和个人追求,接受眼前的现实,过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2023年,一部《去有风的地方》,让不少城市里的打工人,以影视剧的方式重新认识了“乡村振兴”这个词,也再次打开了更多人对于现代乡村田园生活的想象空间。事实上,近几年很多从城市回到乡村扶贫工作的感人事迹在无形中已经影响了很多人,影视剧只是在这上面添了一把火。据平台统计数据,“五一”大规模人员流动中,相当一部分涌向了县城与三四线小城市。在订单同比增速上,一二线城市低于三四线城市,县域市场则跑赢三四线城市。

有人说,那些逃离的人、躺平的人、寻找风的人,最后可能还是会狼狈地回到现实中来。但生活和散文其实是相通的,寻求的是对于生活的质的追求,而形式可能是散的。忙碌的、疯狂互卷的人,总是需要一点内心的慰藉。正如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说的那样,李娟的文字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能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坚韧的力量。

这一次,纯文学走进了镜头

这两年,纯文学作品走出了印刷厂,走进了镜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迟子建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借着直播间的东风近两年的时间里狂卖600万册;传统老牌文学杂志《人民文学》走进“与辉同行”抖音直播间,2个小时的直播售出7.7万套;《收获》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近3个小时,2024全年订阅的《收获》双月刊和《收获长篇小说》季刊合计售出8.2万套;金宇澄的《繁花》改编成影视剧播出后,十天全网播放量累计超过50亿,单集播放量近2亿……

纯文学的春天诞生在笔下,绽放在镜头里。

4月在昆明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3年出版物的IP改编比例从2022年的3%提升到2023年的6.71%,增长了一倍多。以前出版物的IP改编比例很小,但谁说出版物就没有IP改编的潜力?4月9日,果麦文化发布公告,为完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各方资金、资源与业务等方面优势,公司拟与上海亭东影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亭东影业”)签署《电影投资合作协议》,就联合投资制作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由易中天担任编剧和监制。再看《我的阿勒泰》在央视播出后的成绩,当天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原著登上微信读书热搜榜第2位。

李娟的第一部作品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续的作品更是先后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中华书局、中信出版集团、湖南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这个名单还可以列更长。在《我的阿勒泰》的投资方中,是花城出版社与中央电视台、爱奇艺出品,儒意影业、他城影业、万达影业等一起列入了联合出品方中。但事实上,花城出版社并不是最早介入李娟图书出版的出版社,却成了最后的赢家。2017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遥远的向日葵地》,再版了《记一忘三二》;2022年9月出版了《羊道》三部曲,2023年6月再版了《冬牧场》。这次能够抢到李娟作品影视化的头羹,在机会前面也确实展现了花城出版社对IP运作的眼光。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表示,“花城社参与联合出品剧集《我的阿勒泰》,是我们作为传统文艺出版社的首度尝试,是顺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也是广东省出版集团“三化改革”的重要落子”。

据消息显示,早在影视剧开播前的4月23日,爱奇艺、花城出版社,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阿勒泰地区文体广旅局共同推出《我的阿勒泰》“文旅合作新生态”。三方共同宣布启动“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剧,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我的阿勒泰”文旅联动计划,结合文旅宣传热潮,多维度合力提升“我的阿勒泰”这一IP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今后进一步深化“文学+影视+文旅”推广合作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当前的IP改编市场,尽管网络文学一骑绝尘,但传统出版物也并非没有机会。

这一次,为什么是花城出版社?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火出圈了。流量明星、实力演员,大美新疆,名不虚传。《我的阿勒泰》开播以来,平台上的阿勒泰旅游搜索热度大增超5倍,飞往阿勒泰的机票预订量环比上周增长超50%,租车预订量环比上周增长近1倍。金马洛说,“但是,人的生活是具体的,你必须爱这些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你才会真正爱上新疆。正如我们对故乡的爱。”

但内容始终是基础。李娟自己对文字的苛刻,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表达的真诚,加上出版机构的品牌加权、营销铺货,最终成就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李娟。在《冬牧场》出版之后,也曾经有机构找到金马洛提出做纪录片的想法。但无疑这是一部难度比展现春夏秋牧场更高、也更具文学性和纪录片价值的作品。至今未成,或许用他的话说是“机缘未到”,“文学赢得人心凭的是文学语言,改编成影视,靠的是视听语言。总的来说,物以稀为贵。在稀有的人物(独特的形象)、稀有的故事(难得一见的经历)基础上,再加上稀有的演绎(技艺精湛的塑造与处理),提供一个符合当下大众情绪价值和人生观价值欲求的作品,不出圈,天理难容。但是,太阳底下无新事,如上这些稀有的东西,稀有地碰到一起,多难哪。”

如前所述,与李娟合作过的出版机构可以列成一个很长的名单,他们都是不同阶段的赢家,但最后一颗大果子落到了花城出版社头上。这是机缘,也是一种预判。从2017年到2024年,花城一路也花了将近7年的时间。

或许并没有多少人预想过李娟的散文作品能够影视化,那都是属于小说作品的领域。在我记忆里,以前看到更多的是电视散文,如画的风景,配上如诗的文字,一个带着磁性的声音以旁白的形式诵读……金马洛提到的纪录片,无疑是一种更多一些层次的表现形式,但不够市场化、商业化,因此实际操作中往往难度很大。花城出版社的这次尝试,或许给国内的文学作品IP化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在李娟的作品出一本火一本的过程中,一件可能让出版机构很难接受的事情是,为什么不把这些版权多抓在自己的手里,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留住这样一位宝藏作者。这或许简单地回答也可以用“机缘未到”来解释。我想起今年在南京举办的一次出版营销峰会上,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说到当前很多出版社很恼火,自己推出的作家,刚刚火起来,就被别的出版社抢走了。他特别提到两个词,“忠诚”与“信任”。出版机构与作者之间,如何通过作品的出版建立其对作品质量的信任、对市场前景的信任、对作品价值的信任、对彼此在合作过程中一系列行为的信任,从而达到对合作的忠诚与坚持,或许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李子木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