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大雅”,一个地方小众图书品牌是如何坚守十年的?

作者:李子木   2024年05月14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15年,广西人民出版社精心策划许久的人文出版品牌“大雅”诞生。

这是一个略显小众却又不乏野心的计划。从短期看,品牌从小众的诗歌出版切入,避开了出版竞争激烈的大众细分市场,为自己赢得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由诗歌而文学进而向人文社科逐步拓展。从长期看,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创作,当阅读从知识获取体系回归到生活服务体系时,内容必然会回归到雅俗共赏、更接地气。

大雅,即雅俗共赏。2024年,“大雅”迎来自己的第十个生日。

作为这个品牌创立的参与者之一,当下品牌的主理人,吴小龙说,如果时间回到十年前,他可能还是会做相同的选择。十年来,“大雅”已经成为读者认可的一个标识,它也汇聚了能量、提升了出版社的影响力,实现了品牌创立之初的目标。出版相关图书之后,相继有多个出版品牌跟进出版,改变了小众出版的尴尬局面,更为丰富、立体地呈现了这些伟大作者,这正是他们当初创建这个品牌时所乐于看到的。

近年来,出版从单一走向多元,再从多元走向品牌化,一方面力求打破原有出版模式给自己圈定的边界限定;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多元市场中用品牌锁住用户、触达用户、引导用户和服务用户。但吴小龙说,据他的观察,全国500多家出版单位都在纷纷打造自己的出版品牌,市面上为读者所熟知的不超过200个。

有竞争,说明这个市场还有潜力可挖。但一个品牌从初创到成熟,并不是想个slogan、设计一个logo、召集几名同事那么简单。在漫长的过程里,其实是在和时间做斗争,和时间里出现的各种问题做斗争。

听广西人民出版社“大雅”这十年品牌打造的过程,不禁为他们的坚持和笃定所打动。世间事,行难,坚持更难。

十年来最重要的成果是图书——能够留下来的图书,这是做“大雅”的初心。做品牌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在漫长的时间里,人和观念都会变,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大雅”也面临这样的变化。在这方面,“大雅”克服长时间里出现的种种问题,与时间作战,保持勇气和毅力,这是品牌能够延续至今的关键。

百道网:今年“大雅”品牌面世已十年了。如果对这十年做一个简单的盘点,从内容出版到品牌塑造,乃至引领市场等方面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果?

吴小龙:成果最重要的体现是图书——能够留下来的图书,这是我们做“大雅”的初心。十年前,我们以诗歌出版为切入点,首先推出“大雅诗丛”,后来逐渐专注具有填补空白性的大师个人系列,比如“希尼系列”“休斯系列”“沃尔科特系列”“洛威尔系列”等。在深入、全面、持续地推出这些作品的同时,我们推出了系列解读作品,希望带给读者有质量的诗歌阅读,比如“大雅文丛”,比如“文德勒诗歌课”——它是4月23日刚刚去世的诗歌批评大师文德勒最全面的系列作品。与此同时,“大雅”逐步向人文社科领域拓展,先后推出了“新师说”系列、“哈佛诺顿讲座”、“人文丛书”、“异托邦丛书”、“中国乡村丛书”等,涉及哲学、政治、社会学、建筑学、文学等多个领域。这些书,都是我们愿意摆在床头,愿意不断阅读的,我觉得也是可以留下来的图书。

推出一批能深刻影响人的好书,是“大雅”最重要的动力。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大雅”在国内取得了较好的品牌认知,尤其是在诗歌出版和文学圈内,有了好的反响,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逐渐为人所知。“大雅”已经成为读者认可的一个标识,它也汇聚了能量、提升了出版社的影响力,实现了品牌创立之初的目标。在市场方面,“大雅”作为在诗歌出版方面持续发力的品牌,多个系列引起了国内读者以及相关出版机构的关注,比如希尼、沃尔科特、洛威尔、文德勒等,我们出版相关图书之后,相继有多个出版品牌跟进出版,改变了小众出版的尴尬局面,更为丰富、立体地呈现了这些伟大作者,这都是我们乐于看到的。

百道网:能够坚持十年,并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形成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大雅”主要是做对了哪几件事?

吴小龙:第一件事,是坚定好书的标准。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区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有时候并不是能够轻易做到的。在这方面,在前端我们努力做到纯粹,注重识别好的内容,好的作者和作品。这些,奠定了品牌的内容基础,也是做品牌的前提。

第二件事,是品牌的精准定位。“大雅”的做法,就是从诗歌出版切入。兰登书屋创始人贝内特·瑟夫说:“每一位受人尊敬的出版家都应该出版诗歌。”它的潜台词是,每个受尊敬的出版社也应该出版诗歌。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种境况,恰恰让“大雅”得以捷足先登。诗歌的小众性,让“大雅”在出版资源、投入产出等方面获得了足够空间。这样十年来,“大雅”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品牌特色,形成了自己的态度、气质。

第三件事,是效益的平衡。对于一个以诗歌出版为主的小众品牌而言,要想获得大的市场,支撑一个团队,难度较大。所以,“大雅”也不断向人文社科领域拓展,在保持图书品质的前提下,我们有时甚至跳出品牌,开发了一系列大众读物,它们成为常销书,带来了“双效”。

第四件事,就是保持勇气,坚持不懈。做品牌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在漫长的时间里,人和观念都会变,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大雅”也面临这样的变化。在这方面,“大雅”克服长时间里出现的种种问题,与时间作战,保持勇气和毅力,这是品牌延续至今的关键。

百道网:对一个新创品牌来说,十年的塑造和打磨并不容易。您觉得这十年来最困难的是哪个阶段?为什么?

吴小龙:不同的时间阶段存在不同的困难。比较而言,我觉得较为困难的时候是在草创阶段,这种困难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对于出版社来说,从小众诗歌出版切入,塑造一个崭新的人文品牌,这属于一种崭新的尝试。这种崭新意味着机遇,但也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意味着风险,对于侧重主题出版的广西人民出版社来说,迈出这个步子并不是那么轻易的。其次,对于参与团队来说也是如此,“大雅”草创阶段就两个编辑,虽然雄心勃勃,但困难多多。比如从事品牌经营的经验相当于零,诗歌出版模式国内并没有先驱;比如出版资源接近空白,媒体资源、版权资源、作者资源、译者资源等都等待开发;很多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在草创阶段颇费周章,对于一些出版的小环节、小问题,最初常历经重重困难,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这些,对于一个新品牌挑战颇大。

当然,不同时期面临不同的问题,比如,人事变动和团队变动,近年来图书市场下行带来的压力,不同人对于品牌的不同认知,等等之类的问题,都会对无法迅速带来巨大经济回报的小众图书品牌造成一定压力,意味着不同的困难。

工作十余年至今,我最重要的选择,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参与策划了“大雅”,并且和同事们一做就是十年。即使今天,我对此也没有丝毫怀疑。我相信,只要它的本质未变,十年二十年后我仍会坚定这个选择。

百道网:如果回到十年前,你还会选择参与创立一个新的出版品牌吗?如果可以,你还会选择“大雅”这个品牌,还是另外找一个方向?为什么?

吴小龙:做好书是我从事这个职业的原因,品牌则是它的理想化形态。工作十余年至今,可以说我最重要的选择,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参与策划了“大雅”,并且和同事们一做就是十年。即使今天,我对此也没有丝毫怀疑。我相信,只要它的本质未变,十年二十年后我仍会坚定这个选择。

人们说,时间如流水,往事如烟尘,但好书会是一个不灭的存在,它们会让时间得以沉淀、发酵。就像十多年前,还在学校时,我读了广西人民出版社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小说面面观》,这个译本一直在影响我。我相信“大雅”和它推出的那些书也是如此。有人说,诗歌、哲学和音乐,是人类精神的极致——哲学是对世界最深刻的反思,诗歌是对情感最有力的表达,它们分别代表了一种极致。“大雅”出版诗歌和哲学,它从一开始就直面人的精神和世界,它所致力的是人类精神的顶端,金字塔的顶端。它最迅速地戳中了出版的本质,它是出版需要不断回归的地方。这也是我越来越坚定的信念。

百道网:十年之后,这个初心和定位,达到当初的预期目标了吗?您觉得还要哪些提升和完善的空间?

吴小龙:回过头来看,十年前的想法有的是实现了的。比如,我们的确推出了一定数量的好书,在有些板块,在出版的首创性、深度和广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也相信它们中的很多书是能够留下来的。在影响力方面,“大雅”的确具有了知名度,尤其是诗歌出版方面,甚至有了较好的口碑,增加了读者对于出版社的认知。

不过,草创之初,我们对于一个小众品牌的影响力,乃至出版影响时代的氛围和精神,对这个工作的艰巨性认识不足。一个小众出版品牌可以为读者提供好的读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改变他们,但能量还是有限的,比如对于整体文化氛围的改变,影响力有限。此外,品牌的确提高了读者对出版社的认知,提升了出版社影响力。但是,要想更直接地、立竿见影地提升出版社整体发展,还需要时间。我们能做的,唯有继续努力。

百道网:从出版工作本身来看,从单一走向多元,再从多元走向品牌化,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但书还是那些书,作者还是那些作者。成立一个子品牌,和不成立一个子品牌,他们最后的差异性体现在哪里?

吴小龙:出版社是文化企业,有着鲜明的双重属性,这意味着出版社并非一般的企业。因此,做书不是做一般的商品,而是做文化,做有精神寄托的“人格”。

然而,对于大多数出版社而言——即使是专业性的出版社,在面对庞大的用户需求和海量的出版品种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数量多、品种繁杂、方向分散,往往无法形成集中效应。这种状况,让出版社难以形成鲜明的文化性格,图书的价值、能量可能被冲淡、被淹没,如同一般商品一样。这让出版社越来越混同一般的“企业”,彰显不出文化的属性,这对出版社的文化传承是不利的。

做品牌则不同,通过聚焦气质相投的规模化精品集群,通过系统的、长期的、有鲜明标识的出版和运作,它往往能形成有态度、有性格、有自己精神气质的“人格”,附着于这样的“人格”,品牌才是有魅力的,才有自己鲜明的识别度。最终,它将突破孤立、零散的单体图书局限,确立一个巨大的具有磁性的能量场。这个维度的建立,能充分彰显出版社的文化属性,从而使出版社焕发出“人格”的魅力,这样的形象与一般的企业形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我觉得“大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性格,有了自己的魅力。这种有魅力的性格,首先来自图书内容,而图书内容的选择——它的水准、观念、态度等,对于品牌的性格是支撑性的。在此基础上,在外部形态上有统一的考虑,有统一的呈现、统一的宣传,不断重复品牌识别,属于大雅的“经典”风格就形成了。

百道网:十年之后,“大雅”品牌给出版社带来了哪些变化?

吴小龙:“大雅”品牌的持续,对于出版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外部的,“大雅”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图书获得了不少官方荣誉,如中华优秀出版物、“中国好书”、“鲁迅文学奖翻译奖”、“傅雷翻译奖”、“袁可嘉诗歌翻译奖”等,入选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深圳读书月年度好书、《新京报》年度好书等各类图书榜单。这些荣誉,让很多良性反应接连发生。比如出版资源的升级,版权资源,作者、译者资源,合作方,媒体资源,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二是内部的,首先体现在出版板块的拓展上,与大多数地方出版社一样,“大雅”推出了一大批覆盖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板块的优质出版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出版社图书结构的升级。其次是培养、带动了一批好编辑,推动了编辑工作方式的改变和图书出版模式的创新。

品牌是足以改变人的,这是品牌的力量。图书行业竞争压力大,在长期的文案工作中,编辑很容易就变成“事务人”——只埋头走路,不能抬头看天,视线逐步局限在自己所理解的一亩三分地儿上——这也让具有独特文化属性的出版与其他行业变得没有本质区别。作为一个偏居西部地区的中小型出版社,“大雅”推出了一批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书,在全国范围内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这种无声的力量,也反作用于出版社。它让编辑更多地思考编辑的价值、编辑的可能性、对图书的态度,提升了人文的关怀等。我相信,对于出版社而言,这才是生命力,是未来持续的动力。

做品牌,就是要强化优势,突出差异,这样品牌才会是性格突出的、独特的。这个目标,是主观动机,也是客观要求,要在全国范围内与同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独特、独立,内容和市场方面都是如此。能真正定位好,做精、做专、做深,获得自己的读者,就难能可贵了,在中国,市场不会差。

百道网:一个品牌的创立,锁定了一批自己的读者和市场的同时,其实也锁住了自己的边界。您如何看待品牌垂直化与开辟新市场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吴小龙:品牌化的过程,就是出版物的高度垂直化、读者精准化的过程,它注定不能太广、太宽泛,尤其是对于出书量相对有限的品牌而言。否则力量分散,反而失去了品牌的力量。能真正定位好,做精、做专、做深,获得自己的读者,就难能可贵了,在中国,市场不会差。

“大雅”的定位是一个以诗歌为特色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品牌,它的出版领域不算狭窄,不过因为出书量相对有限,所以除了诗歌类,“大雅”在哲学、社科等出版板块,影响力还相对有限。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要建立出版物的内在关联,新开拓的领域与既有品牌有一定粘性,这样就能借力;其次就是产品的调性要统一,虽然类别有差异,但是“精神气质”要一致,不能相互打架;再就是出版数量的问题,要开拓新领域、新市场,还是需要一定的数量。倘若产品之间缺乏这样的关联,那么品牌影响力未必能辐射到新的产品上。

百道网:“大雅”是广西人民出版社人文社科子品牌,您如何看待子品牌与出版社自身之间的关系?

吴小龙:做品牌,就是要强化优势,突出差异,这样品牌才会是性格突出的、独特的。这个目标,是主观动机,也是客观要求,要在全国范围内与同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独特、独立,内容和市场方面都是如此。

但是,出版社成立子品牌,以专精特新的品牌轻骑兵,集中出版优质作品,迅速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仍是在出版社的框架中进行,它代表了出版社,最后的目标乃是提高出版社的文化影响力,起到以品牌反哺出版社的效果。所以,在本质目标上它们是一致的。当然,个别品牌经过发展,彻底脱离出版社,独立运营,那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百道网:如果把过去十年看作“大雅”的初创期,那对接下来的五年、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您对“大雅”做了怎样的规划和预期?

吴小龙:“大雅”草创期间,我们就做了一个三年计划、五年规划,那个三年计划就规划了百余种,相当于我们十年的出版量,现在想起来真是唏嘘。我们必须承认:人的能量真是有限的。十年的出版经历,让现在的我们做事情更务实了,但对于未来,我们也有宏观的方向。

一方面,我们会坚持原有优势版块、经典系列,坚持特色,继续做好诗歌出版,夯实基础,尤其是重点深入开发既有的子系列,如休斯、希尼、沃尔科特、洛威尔、文德勒等,这些子系列我们已经规划了十多个品种,已经算很丰富了,我们希望把这些大诗人、大评论家,做全、做深、做透。我们还在做这些诗人的传记,如希尼、休斯、普拉斯、洛威尔等,我们希望全面深化中文世界对这些诗人的认知。

另一方面,我们希望拓展“大雅”品牌的边界。“大雅”的定位,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综合性的人文社科品牌,这些年我们也推出了“新师说”“哈佛诺顿讲座”“人文丛书”“异托邦”“中国乡存丛书”等系列,涉及哲学、政治、历史、社会学、建筑学、音乐等领域。只不过限于能量,除诗歌外,其他板块影响力还相对有限。未来,我们将推动其他板块,比如哲学板块——“新师说”系列、哲学家系列等,另外,在草创之初,我们就有政治学、艺术、电影等方面的出版计划,我们有强烈的推动愿望,未来,这些领域都是开拓的空间。

对于一个小众图书品牌,十年时间不算短了,但我希望,“大雅”能像商务印书馆“世界汉译学术名著丛书”那样的出版,未来也能一做做几十年。对于未来的预期,我们还是秉持品牌草创期的初衷:以出版品牌,为社会的文化氛围形成一股正向的推动力,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影响人们的生活,改变人,提升时代的精神气象。

百道网:与过去十年的品牌打造相比,您认为现阶段乃至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出版品牌化可能会发生哪些新的变化?对这些变化,您和“大雅”都做了哪些准备?

吴小龙:就我所感受到的,这些年国内人文品牌本身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许因为它们仍然只是出版中的小众吧。当然,不少品牌仍然不断浮出水面,但同样,不少品牌也在默默地消失,品牌运营艰难。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图书销售的方式上。网络环境下,很多人愿意去过眼瘾、刷视频,这种网络趋势催生了短视频热,网红主播的能量大得超乎人的想象。这是十年前我们没法想象的。也因此,对未来做太多预测很多时候是无效的,世事变幻莫测——这也是它充满魅力的原因,我们能做的就是处理好当前的问题,希望能跟上步伐,在网络时代提升影响力。

当然,世界在变,但也没变,正如地球始终围绕着一根我们看不见的轴。做书,最终仍需回到图书品质上,所以,我们最注重的,也一直在做的工作,还是围绕这根轴——回到原点,回到好的图书。我们相信,这是根本,也是在图书出版业,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则。

国内500多家出版单位都在打造自己的品牌,但市面上为读者所熟知的品牌不超过200个。出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要做好一个品牌,更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在很长的时间里,你需要面对各种变化。这其中,只要一个方面发生变化,一旦应对不当,对一个品牌可能就是毁灭性的。

百道网:十年前,出版品牌化竞争可能还是蓝海,现在可能已经进入红海。您如何看待现在出版社纷纷打造出版子品牌这个现象?

吴小龙: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说明高质量阅读需求在不断攀升,同时,更多出版社意识到品牌的必要性和打造品牌的紧迫性。以前,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品牌只是加分项,好看、有排面。但随着读者品味越来越高,图书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民营子品牌运营方式相对灵活、性格特色鲜明的优势凸显,竞争越来越激烈,出版社想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立足,赢得先机并获得长远发展,必须打造独特的文化子品牌,它直接关系到出版社未来的生命力。

当然,出版社要真正做好品牌,要有相应的人、相应的内容。要有一些有见地、有情怀的人,有力的执行者,品牌的定位是清晰的、规划是健康可持续的,要矢志不渝地坚持。在我看来,作为老国企的出版社来打造子品牌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局限,如果只是生搬硬套、东拼西凑,从外面做成一个品牌的“样子”,这个“品牌”不会长远。要真正打造好品牌,首先还是要做出真正好的内容,内容是王道。此外,需要适应市场化、品牌化的需要,在运营方式方面要大胆创新。这方面,要向部分优秀的民营公司学习。 

百道网:以您这十年的经验来看,出版子品牌的数量是越多越好,还是应该有所控制?为什么?

吴小龙:从全国层面上看,国内500多家出版单位,市面上为读者所熟知的品牌不超过200个(包括民营图书公司),这样的品牌数量肯定是不多的。并且,相当一部分品牌面世后逐渐消失,能持续经营超过10年的品牌少之又少,这样的现状也是不太乐观的。中国的文艺创作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种情况也适用于出版品牌。高高耸立的巍峨山顶,是需要一个庞大的基底的,同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出版品牌,往往需要建立在品牌“高原群”基础上,所以,应该鼓励更多出版子品牌。

对一个出版社来说,子品牌的数量要根据出版社实际情况来定。体量大的大型出版社、资金雄厚的出版社,不妨尝试多做一些品牌,这样回旋余地大,也有容错空间。成功的品牌多、出版的方向丰富,可能性就多,活力就强。这方面,社科文献出版社和广西师大出版社是正面的案例。如果是中小型出版社,则需要根据自己的人才结构、出版特点、财力情况而定,需要综合考虑,有重点地建设品牌。而一个品牌要达到成功,意味着内容要有影响力,经济回报上则往往需要一定时间,并且,它的回报方式并不直接体现在经济上,所以对于中小型出版社而言,做好平衡最重要。

百道网:目前市场上各类图书品牌林林总总数百家。大家都想在既有品牌的基础上,打造自己的“第二曲线”。在您看来,打造一个出版品牌,最重要的元素有哪些?

吴小龙: 抽离“大雅”品牌,对广义的出版品牌打造,我个人觉得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找到合适的人。出版品牌见书不见人,但品牌最大的推动力是人,需要找到有识见、有毅力、有勇气的人。这样的人,很多时候要有跳脱世俗的情怀和勇气。

二是要有清醒的价值判断。出版,既做文化,又做市场,但做书的核心要义首先是做价值。做品牌更是如此,不能被别的方向所左右,否则就会迷失,品牌也难以持久。

三是要充分借力。出版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不同的机构、不同的人,而品牌,因为它具有长期性、规模性、独特性等特点,尤其复杂,可以说它是牵动各方面能量的一个聚合,因此,要做好品牌,就要充分借助各方面势能。

四是要精准定位。全国出版单位500多家,图书公司众多,他们的优势、特色、格局是基本确定的,在此情形下如何精准定位、出奇制胜,就很重要,需要把握好图书品牌的出版方向,尤其是要找好切入口。

五是要形成“人格”。做品牌就是做“人格”,一个品牌最终要建立的是有态度、有性格、有思想、有自己气质的“人格”,附着于这样的“人格”,品牌才是有魅力和生命力的。

六是要考虑可持续,有开放健康的出版规划。一个品牌不是一两本书,也不是一两个系列,它需要持续更新,除了前期的努力,还需要长期的夯实。品牌线的拓展,就是从小到大的过程,这就需要开放健康的规划。不怕慢,就怕没有持续性的规划,一步步夯实,几年积累下来就是规模、就是品牌。

七是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要有持久战的毅力。出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要做好一个品牌,更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比如说,时间方面的持续性要求,就是一个对品牌非常大的挑战。在长时间里,你需要面对各种变化,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等,这其中,只要一个方面发生变化,对一个品牌可能就是毁灭性的。面对困难,就需要持之以恒,要相信百转千回之后,总会柳暗花明。

作者:李子木

终审:李星星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