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赋能”这个来自互联网的词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场合时,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传统的建筑设计这一极度依赖设计师个人灵感与主观素养的行业也迎来了自己的“赋能时代”。
2023年10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引进出版了全球很有影响力的荷兰建筑师事务所之一UNStudio策划推出的《UNSTUDIO 知识赋能 建筑设计的11种工具》中文版(以下简称《知识赋能》)。在这本书里,两位作者——UNStudio的创始人本·范·伯克尔(Ben van Berkel)与卡罗琳·博斯(Caroline Bos)通过引入4个专门的知识平台,即创新组织平台、建筑可持续发展平台、智能参数平台和创新材料平台,建立了用于提取、研究和生产知识的公共空间,其中涵盖的11种建筑设计工具分别是巨型节点、扭曲、公共建筑、控制的中庭、底层结构、可获得性、连接的尺度、建模信息、超越参数化、轻型巨构、双重材料,这些工具共同协作,为设计知识赋能。
《UNSTUDIO 知识赋能 建筑设计的11种工具》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本·范·伯克尔,Berkel,卡罗琳·博斯,Caroline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据了解,UNStudio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尝试对知识进行分析、提取、组织、嵌入、可视化、重新诠释和生产,《知识赋能》这本书正是这两位作者近年来最新成果的总结。结合前述的11种工具,UNStudio将近年来事务所完成的代表性项目如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Mercedes-Benz Museum)、莫比乌斯住宅(Mobius)、伊拉斯谟大桥(Erasmus Bridge)、中国美术馆等进行了分类论述,图书编排上以绿色、粉色、黄色和蓝色来区分。阅读这本书时,既可以了解这11种工具是如何协调运作以完成建筑设计的,也可以整合起各建筑项目的整体构思。
这本书批判性地应对当前建筑设计业所面临的一系列扩大需求,并将这些需求重新定义为21世纪叙事性建筑的内在潜力,是一本学习建筑设计方法的工具用书,受用于中国的学生、建筑师,以及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士。“《知识赋能》不是一本简单的建筑作品集,而是把UNStudio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时间项目编织成一个知识网络,构建起一种以路径探寻作为设计工具的思维逻辑,它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当你获得了知识,并通过某种方式将其与设计策略结合起来,而在当今世界,当然还需要结合新型计算和人工智能科技,那样你将可以汇集更多有趣的知识。”本·范·伯克尔说,“但读者还需要知道什么要素可以融合,以及如何调整。”
这本书的译者分别是裘俊、陈曦、毕懋阳和黄永辉,他们都大多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中青年建筑师,深谙建筑设计的各个流程,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的同时,又有较高的建筑设计理论素养,正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咸大庆所说:“翻译与出版强强联手,保证了这本书的专业水准和出版质量。”
2024年3月5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UNStudio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联合举办了以“敢于创新与蜕变”为主题的UNStudio特邀学术讲座,暨《UNSTUDIO 知识赋能 建筑设计的11种工具》中文版的新书首发式。本·范·伯克尔远道而来,现场与大家分享了UNStudio的知识变革和理念。他认为翻译之后的图书,结合语境,讲出了这本书的核心理念,也就是如何激发创新,如何通过11种建筑设计工具来调整设计策略,既为所有专业人士、建筑师、设计师提供指导,也为所有正在接受建筑教育的学生起到启蒙作用,所以这不仅是一场新书发布会,而且也是一种全新建筑教学方式的展示。
首发式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辑、建筑分社社长陆新之主持。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景泉表示,这本书的内容可读性非常强,希望本土的建筑师像这本书的作者一样多归纳、多总结,形成自己的技术积累,并不断在新的项目中实践应用,以培养科研思维。他也对这本书的翻译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很多建筑学的术语翻译得恰到好处,非常便于本土建筑师理解和阅读,并希望大家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记录在项目中使用的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的效果的呈现,将有价值的设计理念、技术规范、案例研究等资料归档整理,建立自己的知识库。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咸大庆表示,今年也恰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成立70周年。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就开始与国际知名出版社开展图书版权的引进与输出工作,目前与全世界近百家建筑图书出版社保持长期联系。目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将外版工作放在全社各板块共同推进的大格局下,在继续引进国外先进图书的同时,着力加强高水平本土著作向海外输出版权的工作,为作者拓展国际出版平台,将中国建筑师的作品和成果介绍到国外,提升中国新一代建筑师和中国建设成就的国际能见度,让中国建筑师在世界舞台上发声。他也提到,希望今后能够在与版权方的合作中以多种形式出版更多有价值的科技著作,为社会提供多元化支持服务,共同推进行业科技文化的传播,共同促进建筑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在当天的新书发布仪式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建筑七院院长杨金鹏主持了专题讲座“敢于创新与蜕变”。杨院长指出,我们的时代正面临着很多变化和挑战,都是需要从业建筑师包括其他从业人员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UNStudio通过35年的设计实践,在这条创新和改变的道路上,不断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所以我们今天能够非常清晰地感受到它带来的视觉冲击和理念冲击。他由衷地表示,很多时候建筑师都是一个服务行业从业者,是UNStudio让建筑师成为知识工作者,可以用更加清晰的视野预测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实验技术,同时影响这个行业的研究议程。它始终朝着一个知识体系的目标前进,让更多的发明融入文脉,用于实践,让建筑师们更有能力去解决建筑的问题、社会的问题等。
在演讲中,本·范·伯克尔主要通过UNStudio的实践项目讲述了设计背后的故事。UNStudio是United Network Studio的简称,直译过来就是联网事务所。事务所拥有从建筑领域到绘画领域,再到室内、产品的非常多的专家,于是他们将这些专家网络联系在一起,并且与外部的专家顾问以及经常合作的业主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契约,从而应对越来越难的项目和不断更新的知识库。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科技、经济等不断变化和发展,事务所也在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每隔五六年就会发布一本自己撰写的专著或宣言代表作,在其中展示他们更新的知识体系。在书中讲述设计背后的理念,不仅涉及如何去满足客户需求,还包括如何将这些参数化的体系通过知识转化成设计策略,而且这些设计策略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去调整。这是一个非常机动灵活的设计知识论。
UNStudio最新发布的可持续性的设计工具叫作碳建造。这个工具也将应用在某个项目上,因为它可以在设计阶段就检测出碳的排量,设计师可以根据碳排量是否符合标准来实时调整设计策略。本·范·伯克尔认为,在做项目时要具有前瞻性,因为项目落地需要五六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需要考虑到这个项目在五六年之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未来的社会将有什么样的变化。例如,事务所在阿姆斯特丹有一个环形的交通系统研究项目,不仅提供了很多电车,还考虑到电车在哪里充电,以及交通系统会在哪里拥堵。随后的项目和未来的城市规划,都可以多样化地去检测他们的知识是否成立。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他们还会结合时代的变化,利用AI等人工智能去辅助设计和做决策。
本·范·伯克尔还举了很多有代表性的例子,包括马德里的茶马丁车站、墨尔本南岸的超高层综合体、中国香港的演艺综合剧场、新加坡科技大学以及阿姆斯特丹中心的新建筑等项目,来说明他们的核心理念既是为了改变和创新,也是将重点提升了一个等级,更关注健康与可持续的关系、健康与科技的关系以及健康与经济的关系,而这些都是共融的,并不会相互排斥。
提起AI技术对目前建筑的影响,本·范·伯克尔说:“作为建筑师,我们要永远抓住核心的东西,不能丢掉自己的技术。比如说在我们建模或者画图时,核心的东西是永远不会被AI替代的。而且作为建筑师,你要坚信自己是不会被替代的,要持续保有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不过我们也需要寻找人工智能跟核心技术之间的平衡,利用它的优势来帮助我们,比如一些模式化的工作可以让它代替我们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如画图、视觉上感知,永远会比AI更符合想要达到的结果。”
在讲座之后的学术沙龙上,本·范·伯克尔与中国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景泉、副总建筑师杨金鹏、本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任祖华以及《知识赋能》的译者裘俊、陈曦共同探讨了建筑设计的本土化、国际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在本·范·伯克尔看来,建筑设计不能恪守成规,也不需要有具体的形象,而要抓住变化的本质,在设计出建筑的的图纸形象后,还能“回归到这里”,否则就是空有一个雄心壮志的建筑形象。所以,UNStudio主要是抓住创新变化的本质,而不是用一个词或一个具体的形象来定义自己。
当谈到荷兰这样传统的国家对UNStudio创作方向产生的影响时,本·范·伯克尔说,在荷兰,著名的建筑师之间都是互相学习的。他本人在伦敦求学的时候,导师扎哈也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之间会互相交流学习。所以,本·范·伯克尔能够以全球的视野,从荷兰的历史中汲取信息及背景后,再到全球化的市场上去,形成全球化的影响,不仅吸收知识和传播知识,而且注重国际化的交流学习。当然,每一位荷兰建筑大师都有不同的代表性特征,他们对本·范·伯克尔都有过影响,而如今,他也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对现状非常满意。
本·范·伯克尔认为在设计过程中,设计理念、使用者的感受、甲方的喜好和整个建筑的价值是互相影响的,虽然客户的需求和认可不能忽视,但终端用户是最重要的核心,所以可以优先用户体验。至于设计理念,他表示,作为建筑师,他不是在为自己做建筑,不能只追求自己的设计理念,而是要把设计理念放进框架中。
在100年以前或者是回近代时期,荷兰及其他国家的建筑设计理念都曾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建筑。面对现在的中国趋势,本·范·伯克尔希望中国的建筑师能够拥有自己的想法,去寻找一种综合策略,而不是单纯地将荷兰的建筑风格放进中国的市场,或者放入中国的某一个城市。所以UNStudio会考虑跟当地的设计院合作,一起思考怎样设计出更加有代表性和本土性的建筑。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