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如何发现云锦的精彩之处——专访《藏在云锦里的智慧》作者杨冀元

作者:陈洁   2024年02月27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的丝织业更新迭代,丝织技艺也从一个方面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中,“锦”是最高技术代表的织物。随着历史的变化与发展,“云锦”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在继承历代织锦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又融汇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如今已达到丝织工艺的巅峰状态,被誉为“锦中之冠”,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璀璨结晶。

《藏在云锦里的智慧》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作者:杨冀元 李晓伟 侍康妮 著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近日,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藏在云锦里的智慧》这本书,作者在书中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把复杂的技术语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既阐明了各朝各代各种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探讨了云锦的传承和创新思路,让对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丝织服饰感兴趣的读者,不仅能看到云锦表面的美丽,也能理解其内在的底蕴和核心。

那么,云锦具体到底是什么?云锦里又藏了哪些智慧?百道网带着以上问题,专访了《藏在云锦里的智慧》这本书的作者之一——杨冀元老师,请她为我们谈谈本书的出版缘起和意义。

杨翼元

百道网:请问你们创作《藏在云锦里的智慧》这本书的初心是什么?

杨冀元:云锦的工艺本身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非遗开发是一个比较火热的、新兴的行业,国家对这方面也大力扶持,但我认为现在的非遗行业里有一个弊端,就是很多非遗传承人会把自己所掌握的非遗知识和技能说得特别高深莫测。

其实这本书我本来想给它取名叫《云锦是什么》,因为我就是一个俗人,或者说凡人,没有必要把自己说得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就像古人说的那样,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对吧?非遗行业也是这样,遗产是过去的东西,是凝结古人智慧的东西,古人的智慧又来源于他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之下的东西,所以我们现代人去研究古代人的遗产,其实是比较简单的。

国家为什么要重视非遗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又为什么会兴起?我们需要研究和传承的是非遗中 “匠人匠心”的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是古代人基于当时的条件对科技精益求精的态度。你现在使用的这些东西,对于未来的孩子而言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但是你把这种认真工作的态度传给你的孩子,他学习到的就是这种“匠人匠心”的精神。

创作这本书的初心,就是我想要用最简单的语言让现代人了解真正的云锦是什么,它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么的高深莫测,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能够用现代的语言理解古人在当时那个特定时期的记忆,然后结合现在的科技创新做出新的云锦来。现代人如果不懂古代人的东西,不能理解古代人记忆的核心点在什么地方,那么这个记忆就失传了。

百道网:请您详细谈谈这本书的出版缘起、筹备过程,筹备时间大概多久?

杨冀元:我们云锦研究所早些年入不敷出,一直到了2016年才出现转机。当时南京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也是南京人,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他全资收购了南京云锦研究所,收购之后就问了一句话,云锦到底是什么?他问的这句话,就是这本书的出版缘起。他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思考如何让现代人能够真正了解云锦,以及了解之后如何去做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这本书的筹备时间大概是从2018年开始的,真正开始上手是2020年的年底,我们成立了一个项目组,就叫“‘云锦是什么’项目组”,项目的主要任务就是去走访专家。其实当时这个项目组并不是要写本书,项目结束之后我才开始规划要写一本书。

百道网:请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杨冀元:先说一下这本书的名字吧!一开始这本书的名字就叫《云锦是什么》, 大家都吐槽说我这个名字起得太俗气了,但是我又不想太脱离现实,太脱离这本书的本心,所以最后就改成了叫《藏在云锦里的智慧》。这本书我们定义的并不是专业学术的书籍,我更希望把它编成一本大家喜欢看的通俗读物,以每一个环节的中心内容为主题,在相对应的历史发展中,发现织物的精彩之处。因此,我们的创作思路就是把制作云锦的步骤和它的历史线做一个简单的描述。这本书是以我亲自修复的两件文物为切入点,主要内容就是讲了云锦的发展史。我在多年的文物修复工作中,看到了不同朝代当时最好的丝织品,给云锦总结出了一个定义,云锦应该理解成是一种中国古代纺织技术演变的最终产物,此前每一个阶段的进步都起到了关键的助力,是基于那个时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为了满足当时的审美、宗教、信仰、政治、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等演变创新突破的产物。

百道网:这本书的作者团队一共有三人,请问你们三位是通过什么机会组成创作团队,又是如何分工的?

杨冀元:我们的项目组里面一共有三位成员,也就是这本书的三位作者,除此之外还邀请了全国各地比较权威的纺织界专家和同行专家作为我们这个项目的专家团队。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去走访这些专家,去采访他们“云锦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走访之后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每个人对于“云锦是什么”的定义都不一样,比如做时尚行业的人、服装设计院的人会认为云锦是一个高端的丝织品,寓意非常丰富;文博界的纺织专家,他们会说云锦就是袍服制料等等,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通过采访之后,我们就思考了很多,总结出了云锦的定义。

百道网:据了解,这本书是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把复杂的技术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表达出来。应该如何理解这里提到的“现代的思维方式”,请举例说明在书中的具体体现。

杨冀元:举个例子,我用现代的手机或电脑来解释云锦里面讲到的大花楼木织机的发展历史,就相当于我们的电脑从早年的386型号、486型号,到现在的苹果电脑的发展史一样。

还有一个例子,云锦里面有一个非常专业的工艺叫“意匠环节”。“意匠”这个词一般人不懂,用非遗传承人的话来定义,会说这个词来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赋》,“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让人听得云里雾里。其实“意匠”真正的意思就是用经纬交织点把最终需要表现的图案用点色的方式确定下来,通过有规律、有美感的点,最终形成完整的线面。我也在这本书的开篇就说了,这个环节就相当于现在的十字绣。

再举一个例子,当我们的意匠图织好以后,有一个环节叫挑花。用非遗传承人的话来讲就会说得很复杂,但是用计算机的语言来说,它其实就像是1和0的概念,把有纹路的地方用1提起,没有纹样的地方用0落下,了解过计算机编程的人一听就懂了。

最后再讲一个书中的例子,倒花和拼花的环节。古代人在制作云锦的过程中,因为机台的受限,他们可能只能挑一本花。为了把纹样织长一点,他们会用倒花或者拼花的方式来制作,这样的描述大家肯定不知道我是在讲什么。但如果我说倒花就像是古代的CTRL+C,拼花就像是现在的CTRL+V,CTRL+C是复制,CTRL+V是粘贴,大家一看就懂了。

百道网:请问您在写作时最重视的是什么?最花精力的是哪个地方?遇到的困难都有哪些?是如何解决的?

杨冀元:最重视的就是如何用现代语言让现代人看懂这本书,最花精力的也是在这方面,所以我经常会和那些不懂云锦的人交流,把我想说的东西跟他们分享沟通,问问他们能不能听懂。

遇到的困难就是既要完整易懂,又不能太过专业,比如我刚才说的拼花和倒花,这个篇幅我一开始是写了很多内容,后来都删减掉了。因为云锦里面包含的环节非常多,我又希望大家每一个环节都能听懂,所以我就要用通俗的语言把技术的东西写全了,但是编辑说我再这么写下去这本书就变成了一本研究类的专业书了。后来我也通过跟不同专业的老师进行沟通,自我反省,最终的解决方法就是我听从了编辑的意见,把后面这一段解释的内容删了。

百道网:据了解,这本书从蚕的起源讲起,依次讲述了云锦独特美观的纹样设计、鲜为人知但必不可少的意匠设计、凝结古人智慧的挑花结本工艺、巧夺天工的各类织机,以及云锦所制作的大量精美服饰,还包括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云锦作品。请问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们对云锦的知识做了哪些权威的审核和背书?

杨冀元: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首先,这本书里参考的所有理论和依据,都来源于云锦研究所馆藏老匠人的手绘版书籍。其次,云锦是丝质面料,丝织面料最权威的就是文博系统。我本身也是做文物修复的,也做了几件权威的文物修复,并且得到了很高的认可,所以创作这本书我也没特意去找专家审核,因为真正研究云锦的人并不多。我的初衷是想把它写得浅显易懂,而文博界、文化界、学院派的老师们对云锦的研究可能更偏向于知识和记忆方面的研究,比如云锦纹样、云锦工艺或者云锦织机等等。

百道网:这本书图文并茂、文艺清新,采用了大量精美的实物图片,这些图片都是来自南京云锦研究所吗?图片筛选的标准是什么?

杨冀元:是的,至少有95%以上的图片都是来源于云锦研究所,只有一些织机方面的图片我是在网上找的,还有一些图片是请博物馆的朋友、同学帮我找的,那些图片我都有在旁边写了出处。

图片的筛选是以这本书的逻辑线来作标准的,首先是不能太深奥,让人看不懂,要求一张图就能说明想要表达的东西;第二是要高清,一眼就能够看出跟对应的文字所表达的东西。比如说金锦,书里面放的图片一定就是带金线的,并且会用有大量金线的、可能含有90%以上金线的图片,金线含量太少一般人看不太明白,尽管含有50%的金线面料也叫织金锦。

百道网:这是一本讲述织物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读本,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理解难度大吗?您对读者如何阅读和理解这本书有什么建议吗?

杨冀元:如果读者对云锦感兴趣的话,难度一点都不大,基本上都能看懂,但如果不感兴趣的话,可能会有一点点难度。这本书的初稿出来以后,我并没有找团队的另外两位作者校稿,而是找了我们邻居家一个学酒店管理的1996年生的孩子,以及一个做汽车外贸出口的朋友帮我做校稿.他们看完了跟我讲基本都能懂,但因为本身对云锦不感兴趣,关注点就是有一些错别字,所以我想如果读者感兴趣的话,理解难度是不大的。

对读者如何阅读和理解这本书,我觉得把它当成是一本小说去看就好了,晚上睡觉前可以随便地翻一翻、看一看。我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如果你对汉服、龙袍、中国的丝织品或现代丝织品感兴趣,或者说你是做服装设计的、喜欢做一些缝缝补补的话,那么你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因为它会让你在做本职行业的同时增加更多维度的了解,也许还能够开拓你在本职行业中的创新思维,比如说你做衣服的时候就知道了缫丝的过程是什么,最早的缫丝是怎么做成的,在凿丝的过程当中还分为左捻和右捻等等。

百道网:从策划到成书的过程中,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请详细说说。

杨冀元:我觉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如何用最通俗的语言把我研究的东西表述出来。还有就是在梳理历史线的时候,我不是研究朝代的,但是又希望选择的例子中的纹样能够代表当时那个朝代的,所以我还找了历史方面的一些研究专家来帮忙梳理。

我其实是一个两极分化的人,一方面我研究得特别专业,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把学术类的东西说得通俗易懂,所以类似这样的归类总结花了我特别多的时间。写这本书的几个月里,我把我所有的爱好都放下来了,每天晚上就在做归纳总结这个工作,尽可能地用两句话、三句话把我研究的东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出来,再把相对应的图片给找出来。比如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的服装就是以长衫为主,特点就是宽大长袖,代表人物我就放一张竹林七贤的图片。好在我是做文物修复的,每个博物馆都认识好多人,所以可以发动同学和同事帮我找资料。

百道网:请您谈谈本书的出版意义。

杨冀元:其实我希望大家可以把这本书当成自己的枕边书,作为一个睡前读本。我在这本书的最后也做了一个总结,把前面的内容用10句话总结出来,告诉大家如何做成一件衣服,如果读者对丝织品感兴趣的话,那它会是一本能够让你快速了解一件衣服是怎么做的书。

出版这本书的意义,就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对云锦感兴趣的人更加感兴趣。因为我之前也有很多兴趣爱好,比如我喜欢摄影,但是当我想再提升一下摄影技术的时候,我发现还要去背那些跟摄影有关的英文字母,觉得特别复杂,最后也就放弃了。我想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中都会有很多的兴趣爱好,但是兴趣爱好不会都坚持下去,不能坚持有各方面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原因也许就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被某一个困难点打倒了。兴趣爱好又不是本职工作,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精力去再去攻克这个困难点,所以这个兴趣爱好可能就慢慢地从我们的人生当中消失了。我在书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就是希望真正对汉服感兴趣、对丝织品感兴趣的人,不会在研究的道路上被一些深邃的语言所难倒,最后失去了兴趣。

作者:陈洁

终审:李星星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