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蔡立国:一本挂历和一本书,我在山东画报社的十年记忆

作者:蔡立国   2024年01月02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自1993年入职山东画报出版社,我们最初的工作地点是在租借的济南铁路党校旧办公楼上,不久又转到济南妇幼保健院作为临时办公地点,直到1995年搬回刚刚建好的山东出版集团办公大楼。记得搬家期间遇到停电,资料室的大书柜是大家轮换从一楼搬到十四楼,总编辑汪家明也在其中。那会儿真年轻啊,一晃过了30年,回想往事,我至今仍念念不忘的人与事,还是在山东画报出版社的10年中。

第一本挂历的出版

刚进社我被分到挂历编辑室,只有主任付红山和我两个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期,挂历是中国人过年的必备品,也是出版社的热销出版物和经济效益来源之一。

挂历作为出版选题,也需要经过策划、编辑、设计、印刷等环节的工作。我策划的第一本是《世界名画》挂历,由于缺乏经验,在编辑设计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总编辑汪家明总是悉心指导。建社伊始买图片不像现在这样方便,怎样才能获得高品质的图片成为大问题。经过讨论,决定临摹复制。于是,我精心挑选了各国的名画印刷品,找到各高校的油画家进行临摹,要求就一个:接近原作。自己有学油画的经历,也临摹了一幅。临摹完成后,由画册编辑室的祝东江负责拍摄,呈现出了高质量的油画作品。完成编辑和设计工作后,没想到印刷又出了问题。由于最初定的开本过大,经过了解,省内能印刷的整开机当时只有两台,山东新华印刷厂的一台因年久失修不能用,只好去青岛平度的一家印刷厂印刷。在厂里吃住一两周,从制版打样到印刷,费尽周折,经常和工人一起讨论解决印刷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市场供不应求。

《老照片》整体设计缘由

1996年夏末秋初,总编辑汪家明找到我说由我来做《老照片》的整体设计,他详尽地介绍了这本书从策划到编辑的整个过程,包括设计理念和内容、形式的关系等。当主编冯克力把第一辑书稿交到我手里,我感到了它的分量。设计前,我通读了全部文章,有些反复读了几遍:《曾有一种参照》《天地间的女孩》《圣者之死》《人生可问,生命不可问》……配着泛黄的老照片,百多年来发生在中国的人物、事件、风物一一展现在眼前。“书末感言”更是寥寥数语,道出20世纪末人类共同的情感。

最好的创作都是有感而发,有好的文字和有意思的图片,又有由“老”而“新”的编辑思想,再有与策划者与主编的深入交流,本着《老照片》“定格历史,收藏记忆”的编辑理念和“关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宗旨,慢慢的,一本图文并茂、朴实易读的设计雏形在脑海中逐渐形成。首先把握好整体图文设计关系,作为图文书,之前图片大都只作为文字的“补充”,而《老照片》是把图片作为文字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部分,以图证史,启迪民智。当历史可以观看,摄影的作用不仅仅是欣赏性的光影、构图和色彩,其内涵也大大地拓展了。英国艺术史家约翰·伯格说:“没有一张照片可以被否定。所有照片都具有事实性。需要加以检验的只是照片以何种方式能够或不能赋予事实意义。”有了这些,图文关系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最恰当的布局。版式设计经过两三稿的修正就确定了下来。那时苹果电脑还没普及,版式设计是在专门订制的《老照片》版式纸上做,可惜现在存留下来的不多了。想起1979年《读书》杂志创刊号保留下来的“读书无禁区”一文版面设计样的价值。

封面设计亦是如此。秋天里,主编冯克力在路边捡到了两片落叶,便有了视觉上的忆往与怀旧,“老照片”三个字左上角的折角线,作为视觉符号,灵感来自于老式相册里的相角,配上老式相框和代表性照片,便有了《老照片》封面。记得看到打样是在一个雨夜,冯克力和出版部主任张涛也在。当看到分色打样机一色一色地打出封面后,我们都很激动,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去喝酒庆贺,直到酒馆打烊。

自《老照片》开始,国内开启了“读图时代”的到来,其中,设计的作用也得到了业界普遍的认可。这是《老照片》的故事,也是我在山东画报出版社的一段回忆。祝愿山东画报出版社越来越好,更上一层楼。

(本文作者蔡立国:山东画报出版社美编室原主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美编室原主任,知名书籍设计师) 

(本文由山东画报出版社供稿 ) 


作者:蔡立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