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今年3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郭国松的纪实小说《猎冰》。这本书是根据震惊国内的大毒枭为原型创作的小说,书中采用双线叙事的结构方式,一条线讲述了高智商大毒枭刘大枭研制出新型化学合成冰毒,彻底打开“潘多拉盒子”,另一条线则是刑侦队长皮特在公安局长“老六”的领导下,展开代号为“猎冰”的行动,对以刘大枭、跛佬为首的犯罪团伙进行长达六年的追捕,两条线一相交,警匪双方就相互算计、斗智斗勇,经过多场短兵相接的恶战后,警察最终将狡诈而不可一世的大毒枭缉拿归案,告慰在行动中牺牲的战友。
作者郭国松是著名的法律记者,历任南方周末高级记者、法制日报《法治周末》执行总编辑等职务,著有长篇小说《天在看》、非虚构作品《太平洋大劫杀》以及剧本等。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创作出这样一部以真实案件为原型的纪实小说?作者希望通过这部小说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带着以上问题,百道网近日专访了郭国松,请他谈谈《猎冰》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意义。
百道网:您创作《猎冰》这部作品的初心是什么?
郭国松:我过去是一个职业新闻人,现在离开了媒体,转型成了一个写作者。有一天我们几个老同事在聊天,谈到一个问题,就是人都会老的,那么我们这些文化人老了还能做点什么呢?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写作这个职业可以一直做到老,也是一种对抗衰老的生活方式。我过去一直是做法律方面的内容报道,接触到这一类的东西特别多,可以说精通法律,也可以说满脑子都是“犯罪问题”,所以我非常希望把过去积累的这些东西,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初心”吧!
写出好的作品,需要有好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文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条件,但是不管如何,生活经历也是作家们必备的条件,因为喜欢写、想写还需要有东西可写,而这对我来讲不成问题,因为我的经历太丰富了,而且还跟一般人的经历不同,大脑里边的故事写到老都写不完,所以我一定要写,忍不住不写。
《猎冰》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郭国松 著
出版时间:2023年03月
百道网:您是著名的法律记者,曾在多家主流媒体任职,请问您的工作经历对这次创作的《猎冰》产生了什么样的帮助?
郭国松: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的工作毫不疑问地对我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首先我的职业本身就会经常接触到这一类东西,刑侦故事对我来讲不但不陌生,而且是非常熟悉。所以我在写故事写到比较松散的地方,就会调动我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在中间设计一个侦破的情节,又可以让这个故事继续下去了,而且这个情节在逻辑上是完全成立的。
其次,大家都说这个作品是纪实小说,写得太真实了。其实就是因为我曾经做过记者,而记者本来就是写非虚构的。新闻记者和作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作家是可以虚构故事的,把生活戏剧化,而记者必须忠于现实,不能作任何修饰。因为过去的职业习惯,我在写小说的时候就写得很真实,而且每一个细节我都会反复去推敲,看看是否妥当,是否符合科学的原理,甚至还会去请教技术人员,包括国内顶级的法医,跟他们讨论其中的情节合不合适、妥不妥当。
百道网:纪实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有原型参考。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作品的原型故事。您是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了解到这个原型故事的?
郭国松:这部作品的原型是刘招华,福建省福安市人,他利用化学合成冰毒,在福建省案发之后逃跑了,辗转广东、宁夏、广西等地,最后被警方抓捕归案。因为这是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刘招华就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毒枭,所以这个小说一写出来,读者就知道了原型是谁。连读者都知道这件事,知道写的是谁,更何况是我这样的媒体人,而且网上也有大量的资料。
百道网:为了完成这部作品,需要在大量的文献检索与素材积累中花费很多的时间,请问您为这部作品筹备了多久?
郭国松:其实这部作品我是先创作了剧本,然后在剧本的基础上又创作了将近30万字的长篇小说,整部作品筹备了五六年的时间。
百道网:《猎冰》是根据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毒枭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请您分享一下搜集资料的过程,您都先后去了哪些地方,采访了哪些重要人物?都有哪些收获?
郭国松:首先,故事的原型在网上有大量的资料,当年很多媒体包括央视在内采访大毒枭的视频网上都有,所以我也间接获得了一些资料。
第二,我虽然懂刑事侦查的问题,但是毒品的东西我是不懂的,所以我去了广州东郊的一个化工城,在里面转了一圈,身临其境了解一下从原料到制毒设备的购买流程,后来这个情节就被我写在小说里,写了警察皮特到化工城实地考察这个情节。
第三,我又去了国内一家制药企业参观。那是一家上市公司,他们的总经理带着我到无尘车间里去参观,了解基本的生产过程。为什么要去参观制药公司呢?因为制毒和制药的原理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制药是把有病的人往好了治,制毒是把好的人往死里整。
最后,我还采访了公安部禁毒局的相关领导,他说这个原型人物刘招华是化学合成冰毒的鼻祖。当时是在他的办公室里,他亲口对我说出了这句话,让我感到很震憾。
百道网:您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最花精力的是哪一方面?遇到的困难都有哪些,是如何解决的?
郭国松:最花精力的是在设计情节的时候,有时候被卡在一个地方卡了好几天。在小说发布会之后,我儿子也这样说:“有时候看到我爸爸在客厅里,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不停地走,我想他也是不容易的。”
遇到的主要困难就是怎样去把这个故事设计得更精巧。我毕竟不是职业警察,过去写的作品也都不是破案的故事,所以我要调动过去的生活经验和职业经验,来设计一个情节,而且这个情节在逻辑上是要成立的。
还有一个困难就是这个书经历了两个出版社,在跟第一个出版社合作的过程相当不顺利,出版社的上级部门给了一个审查意见,他们认为毒枭处处得手,警察处处受困,这逻辑不对,因为过去这一类题材都是警察的视角,说我不能把负面人物的戏写得这么强。但是我认为没有匪的狡猾,哪能显示出警察的智慧呢?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嘛。后来,这部作品由第二个出版社,也就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百道网:虽然是纪实作品,但也是文学作品。在原型故事的基础上,您的这部作品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做了哪些文学的打磨,让原型故事更加出彩?
郭国松:举个例子,作品中有一个情节,写的是一场围捕枪战,警察明明把院子围得水泄不通,但是毒枭居然还能逃跑了。经过反复侦查,后来才知道房子后边是一条河,院子里有个地道,地道的出口就在河水的下面。这一个情节就显示出了毒枭的狡猾,我觉得读者读到这一节的时候不会觉得警察们真愚蠢,而是可以理解警察的失误。话说回来,匪有匪的招数,警察有警察的手段,不管怎样相互算计,只要他仍然在从事犯罪,他就逃不脱警察的追捕,最后总会抓住的,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
还有一个情节就是毒枭自己穷途末路了,自信地以为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于是他回到老家,躲到了他的情妇家里。警察对他的情妇和家人保持着密切的监控,有一天发现他的情妇在超市里买男性用品,于是就起疑心了,进一步跟踪她。后来,警察在她扔掉的垃圾里分拣出一个刚吃完的苹果核,技术人员一检测就发现了毒枭的DNA,确认他就在房间里,最后把他抓了。这个情节设计得相当精彩,不动刀、不动枪就凸显出了警察的智慧,我自己也感到很高兴。
百道网:这部作品是根据震惊国内的大毒枭为原型创作的缉毒刑侦小说,在创作过程中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感受?您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向读者传达一些什么样的认知和信息?
郭国松:首先这是一部典型的消遣类小说,跟它相对应的是那种纯文学的、特别严肃的作品,比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等。说白了这就是一部文字版的警匪片,它满足了很多人的消遣,比如说坐高铁翻一翻,或者在上班途中坐在地铁里面翻一翻。
我的感受说起来就像喊口号一样,那就是做人要把你的聪明用在正道上。《猎冰》的原型故事中的毒枭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假如他把聪明才智用在正道上,去办一个化工厂,或者一个制药厂,既可以对社会做出贡献,也可以让自己生活得非常好。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聪明人,他们都是把聪明才智用在歪门邪道上了,所以监狱里有很多聪明人。我想通过作品来传达的信息,也是我最想跟读者说的,就是这句话:做人要把你的聪明用在正道上。就像我以前写专栏,经常会通过案例来讲道理,绝大部分犯罪分子最后不是丢了性命就是坐了大牢。
百道网:《猎冰》与您以往的作品内容和风格特点都不太一样,您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做了哪些突破性的尝试呢?您认为在文学创作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郭国松:这是我第一次创作刑侦题材的小说,过去写的作品都没有涉及到破案的故事,所以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设计情节。虽然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警察追捕犯罪分子的故事,但是不可能说第一场围捕就把毒枭抓住了,这样故事就演绎不下去了,也不能说让他们一直不接触,偶尔还是要接触一下,进行一场枪战,简单来讲,就是要创作出警和匪若即若离的场景。
我认为在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就是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经验是文学创作基础中的基础。不管一个人有多么好的文笔,多么滔天的才华,多么优秀的文学天赋,但是没有现实生活的经验,就不可能写出真实的生活,不可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正所谓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是这个道理。
百道网:作为深耕文学多年的作者,您有哪些创作经验,可以跟我们分享的吗?
郭国松:其实对我来讲,我还是更喜欢非虚构的写作,不大喜欢虚构写作,我的一些同事也是持这样的观点。首先,对于我们这些主流媒体的调查记者来说,我们最擅长的就是采访,获取材料和采访的能力特别强。第二,我们有多年的媒体从业经验,对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积累,而这些都是我们的创作条件。
今天我们的社会是处在千年未有的转型之中,中国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我想有责任感的作家们是不会袖手旁观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丰富的现实主义题材给从事虚构的作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料,也给像我这样擅长创作非虚构作品的人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只要想创作非虚构作品,在如今也是写不完的。
但是非虚构的写作在中国特别困难,主要的困难在于采访。比如当年甘肃省白银市著名的杀人案,我从广州开车过去,开了两千五百多公里,原来是准备在那里待上一年采访和搜集资料,但是采访了一个月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犯罪的案子必须采访警察,但是当时出于某种原因,他们不愿意接受采访,我只能放弃了。半途而废或者一开始就被堵住的非虚构写作计划,迫使我转向虚构的写作了。
我创作《猎冰》的时候,一开始也是打算写成非虚构的作品,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没能进行采访,但是我不甘心,还是用虚构的形式创作出来了。虽然它有原型故事,很多情节都来自原型的故事,但本质上来讲它还是虚构的作品。
百道网:能谈谈您接下来的创作吗?让我们提前期待一下。
郭国松:我的下一部作品是非虚构的,而且不是写犯罪相关领域的题材,而是一个看起来有点冷门的、涉及到前沿医学的研究,也是一个重大的科学研究,对人类的健康意义很大。如果成功的话,那一定是诺贝尔生物医学奖的对象。当然因为太专业了,写作的难度也是非常大,所以我这一年多来不断地跟医生们交流,到医院去看他们做手术、做动物实验,也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件事上。
对我来说,目前还是以非虚构写作为主,只要有适合非虚构写作的好题材,我就会优先选择非虚构写作,但是我也不会放弃虚构写作的题材,包括电影剧本等等。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