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博望论坛·新疆考古发现与文化观察”系列讲座第四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本期讲座由“中国好书”月榜图书《丝路:行走的植物》作者、浙江传媒学院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沈苇主讲“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植物”。
首先,沈苇分享了他关于丝绸之路的七个概述:地理神话与双向想象、古老的商贸通道、东西方文明对话之路、战争与和平之路、提前了的全球化、一门“无限知识”、植物传播之路。其次,他以图书《丝路:行走的植物》为蓝本,分析了丝绸之路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中国古代诗歌史,就是一本灼灼其华的“植物志”。丝路植物的起源分“唯一中心”和“多点中心”,丝路植物的传播分“西来”与“东来”,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植物都是“植物移民”。最后,他讲述了丝绸之路上的三大名果,即葡萄、石榴和无花果。
《丝路:行走的植物》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作者:沈苇著
出版时间:2023年07月
丝绸之路的植物史是一部文化交流史,包含了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大量信息。“丝路三大名果”都是西来植物,每一种在新疆都有对应的重点产区:葡萄—吐鲁番,石榴—和田,无花果—阿图什。植物像人类一样,有原乡,也有他乡和异乡,从东走到西,从西走到东,从而使世界变得生机盎然。它们的迁徙、流变,离不开“植物猎人”引进、栽培之功绩。凿空西域的张骞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植物猎人”,他没有带回汉武帝朝思暮想的西极马(汗血宝马),却为汉地引进了葡萄和苜蓿种子。水稻、茶树、桑树、竹子、柑橘等则是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国本土植物。茶叶是由一位名叫罗伯特·福钧的苏格兰“植物猎人”引种到印度喜马拉雅山麓,后又移植到欧洲等地。
沈苇运用多学科、跨文化的方法,结合田野调查、文史举证,言说植物的前世与今生、形态与特质、诗性与象征,从植物角度讲述了丝路故事和丝路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韩子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刘英华,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陈部主任李永康等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与沈苇进行了深入热烈的互动交流。山东文艺出版社编辑董树丛简要分享了编辑《丝路:行走的植物》一书的心得体会。
最后,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喻静作总结发言。她表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论坛内容中涉及的新疆和西藏,正是建构多元一体中华民族观念的两大核心区域。我们要努力发掘丝绸之路上的内生文化资源,让其成为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文原载于:山东文艺出版社公众号)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