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老去》讲述了自1970年代以来女主人公及其身边人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她从初中起就梦想成为一名作家,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在四十五岁后,她重燃写作激情,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夙愿。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现实问题的反思,通过不同的人物表达出来,以饱满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将生活的酸甜苦辣娓娓道来,充满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表现了她对梦想的不懈追求。
作者简介
馨语,女,1970年8月生,1993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税务学校财会专业,热爱写作,经过多年打磨,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
第三十六章(节选)
生活的磨砺是改变一个人性格的最有效的药剂。蕙兰自过了四十岁,性格渐渐变得温和了,安于现状的生活心态愈加根深蒂固,她学会了换位思考,也更加注重生活的品位和家人的感受。她常常将自己的切身感受传达给他人,不管别人领不领情、接不接受,她就是愿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讲出来,还自认为她的感受是值得借鉴的。她之所以乐此不疲地这样做,是因为自己的改变的确把生活调剂得比以前更有味道了。
说来也怪,最亲密的是夫妻,最难融合的也是夫妻。夫妻之间,小打小闹是常态,斗嘴斗智也总是乐此不疲。如果孩子犯了错,两个人一般都会选择原谅孩子;如果是双方亲人的错误,都会为自己的亲人辩解,而关于双方亲人的争执又最多、最难化解。究其原因,血缘亲情是最主要的,尤其是近亲之间,这种关系并没有因时代的发展淡化多少,这是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也是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之一。
蕙兰与家良是那种不打不相识的类型,他们观念上存在很多分歧,但这并不妨碍两个人的感情。每次争吵后,他们会各自冷静一段时间,有时半个月谁也不搭理谁,不会像别人说的床头打架床尾和。这就是蕙兰理解的:人必须有自己的个性,不能随波逐流。
她对自己最不满意的一点就是干活太慢。她竭尽全力想让自己的双手动作快些,可每次都效果不佳。丈夫嘲笑她时,她辩解的话就是“慢工出细活”。单就这一点,儿子也提出意见:“妈,你怎么干活这么慢?比我爸差远了!”这样的话,如果是四十岁以前听到,她会火冒三丈,然后劈头盖脸地训斥儿子一番,接着甩手不干了,直到儿子给她认错才罢休。可现在,儿子再说这种话,她都当成玩笑话,绝不会想到儿子嫌弃她。
她做卤子跟别人不一样,她就是炒菜,并不加水。她快速地洗着西红柿,一个一个仔细瞧着,不放过任何一点污渍,洗净切好后,又切了几片葱、姜,然后把鸡蛋一个个打进碗里,用筷子搅拌几下,接着打开炉子,往炒勺里倒入适量的花生油,不等油热便把鸡蛋倒进去,然后用筷子不停地搅动,直到把鸡蛋炒熟。她这样炒鸡蛋,是因为儿子喜欢吃这种碎的。如果鸡蛋炒得不够碎,她会用勺子捣得更碎些。鸡蛋炒好后,她接着炒西红柿,等看到西红柿炒黏稠的时候再倒入鸡蛋翻炒,最后出锅前,加入切好的蒜末。
儿子的嘴极其刁钻。一次,她炒菜省了一道工序,没有放花椒、姜,只放了葱、蒜,结果儿子吃出来了。自那以后,她不敢再省工序,严格按既定的炒法做菜,无论炒什么菜,都要先将花椒、姜的香味炒出来后,再放入其他作料调味,这样做出来的菜一般都很好吃。
半个多小时的工夫,娘儿俩的饭便摆在桌上。志成刚才就饿了,他拿了把小勺将西红柿舀进碗里,吃得津津有味。蕙兰看着儿子吃得带劲,自然高兴,可她热得没胃口。做饭的时候,她忽然萌生了一种想法,又觉得有些异想天开,决定暂不表露出来。
“妈,你怎么不吃?”志成半碗面条下肚,发现妈妈还未吃,这才问道。她的思绪被儿子打断,赶紧笑着说:“嗯,我不饿,不想吃。你先吃。我怕剩了,少下了点,你要是吃不了的话我就吃点,你最好都吃了。”
“哦。”志成望了妈妈一眼,继续吃自己的。他对妈妈的话已经麻木了,并不知道她的真实想法。
她始终盼着儿子能有孝心,哪怕是言不由衷地骗她,也能满足她的心理需要,可儿子偏偏不是这样有心计的孩子。她见儿子自顾自吃着,生出一股失望,猜疑道:是不是我对他的教育出了问题?他的傲慢、不切实际的言论是从什么时候有的?怎么还越来越严重了?会不会是网上的东西看多了,三观偏离了正确方向?近来,他竟然对那些自己并未经历且不能证明真假的事件特别感兴趣,或许这孩子之前的想法就出了问题,我没看出来?怪不得这孩子的学习成绩没长进,原来心思都没用在学习上。我怎么才能说服他、改变他的想法呢?他会不会误入歧途……想着想着,她竟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志成很快吃饱,他收拾完碗筷,然后去了自己屋里,关上房门。
她起身踱步,不时瞧一眼儿子的房门,知道儿子会睡午觉,再找他谈也不会有什么突破,干脆自己也回屋睡觉。她累了,躺下一会儿就睡着了,一直睡到下午两点半才起来。然后,她开始打扫卫生,收拾完已是四点多。她环视整洁的屋子,内心特别舒服,接着烧水冲茶,品茶休息。品着茶,她又思考今天的表现,不免有些后悔。她想到了前不久离家时的感受,摇头自嘲:“这才几天啊,在家就打,离开了就想。不惧离愁怕遥远,难道这就是人的通病?近在咫尺话语迟,他乡思念夜无眠。其中多少浓情意,相思化泪仍挂牵。”她回味起在长沙写下的文章:
想家
想家了,竟然想得要掉泪,难道是真的老了?还是更爱自己的家了?
在家待得久了,也会想着出来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来长沙已是第五天了,这两天赶上长沙下雨,一直在教室与宿舍之间来来回回,觉得空间突然狭小了许多,毕竟这里不是自己熟悉的地方,环境再好,只是一时的冲动喜爱,永远不会有待在家里的感觉。
每次离开家不到一个星期,我准会想家的。这种感觉已经历了许多次,且每次想家的念头越来越浓、越来越烈。我想,或许这真与年龄有关。回想年轻时出差的样子,都是风风火火赶着去游遍所到之处的美景,吃遍所到之处的美食,到处疯跑不知疲倦,那时候除了牵挂孩子,似乎并不想其他事情。如今孩子长大了,虽依然记挂他,但知道他已经成人,不必自己呵护了,所以跟年轻时的记挂已不是一种心情。
现在,我对家的感觉与年轻时也不一样了。我常常想家里的各个物件、各个角落,甚至想自己在家做饭、做家务的每个场景。想家的心情突然给我带来伤感,我甚至抱怨:“为何要人为制造这种分离?为何非要离开自己的小家?”
家是我的安乐窝。那里有我生活的细节,有亲人的关爱和纠结,一旦离开了,才知道那个小地方对自己多么重要。离开家,我仿佛变得迟钝了,甚至常常有莫名的失落感。尽管知道自己不对,想法太狭隘、太偏激,但就在那时,闪过的念头就平添了怨言。
想家没有错。许多人同我的感觉是一样的,只是他们不说罢了。年轻的时候我曾经有两次离家出走的念头。一次是上初中时,学习成绩下降,不想上学了,想通过悄悄离家的方式逃学,可是,并未敢直接逃走,而是跟母亲委婉地谈了一次,大体意思是自己不必非要在学校读书,通过自学也能“成才”。结果被母亲痛骂了一顿,之后再无此想法,一直读到上完大学,才有了现在的工作。第二次是结婚后,与先生吵架,那次吵得特别严重,甚至到了要离婚的地步,于是决定走出家门,可是孩子一直在旁边哭,望着儿子,我改变了主意,悄悄藏进了壁橱里。原本很自信地以为先生会出去找我,可从中午一直等到了晚上,他竟然未出去找我。晚上,儿子又哭喊着要妈妈,我实在忍不住,轻轻拉开了壁橱的门……儿子见了我高兴坏了,他立刻不哭了。我告诉儿子不让他说出去,继续闷在壁橱里,直到再也忍不住了才出来。针对这件事,自己后来总结了一下:“自己的家,为什么不要了?凭什么我要逃走?生活不是几何题,有些事是不需要证明出结果的。”想清楚后,我再无离家出走的念头。
年轻的时候任性,动不动就发脾气,随着年龄增长,骄傲的气焰不浇自减、自灭。现在,非但不想离家,就是正常的出差都犹豫了。我认为这是自己做了该做的事,回到了正常的人生轨道。一路走来,再梳理走过的路,我庆幸没有沿着错误的路走下去。也许每个人都该这么做:偶尔糊涂,发火生气了,冷静后一定先批评自己,然后把自己的心情调整好,再积极面对遇到的问题。如果做到了,任何时候你都不会迷失方向。
我想清楚了:年龄越大越理智,越爱家越想家。
一段岁月的见证,一个不曾放弃的梦。
当时写完后还意犹未尽,又继续赋诗一首:
想家了
外面下着雨,
雨声时密时疏。
我推开窗户,
让自己听那雨打玻璃的声音。
一直以来,
我喜欢听着风声雨声入睡,
可这次异乡的雨声却一直敲着我想家的思绪,
让我飞回自己家里。
想家了,
想家了!
此刻,我不想睡在不属于自己的床上,
更盼着那雨赶快停下来。
让我安静一会儿吧,
我想回到自己的床上!
可是,
你不是一个我行我素者,
知道自己回家的行程。
雨想大地了,
如我想家了。
在这绵绵雨夜里,
听雨滋润大地的凯歌,
更唤起了我对家的不舍。
写了诗,还是抑制不住想家的思绪,又想到了几首《长相思》,于是又模仿了一首:
长相思
日光照,月光伴。
万物蓬勃期无限,美景惹人恋。
风一吹,云一片。
送来细雨思绵绵,不知秋水寒。
想到这儿,蕙兰笑着自语:“本性真是难改。”她品着茶,想着江南的美景,忽然生出一番感慨,想写下自己的感受,于是拿起笔,写下了心仪的句子:
爱江南
爱江南,
独爱江南绿四季。
层层叠叠,
折折曲曲,
片片凸起。
雨后添新绿,
心下更欢喜,
无限风光在这里,
处处勃勃生机。
可有神来之笔,
写尽盎然绿意?
却是枉费那心机!
岂不知时时刻刻有新奇?
说不尽的江南痴迷,
话不尽的人间美丽!
引我何处去?
绿野丛林里,
美醉睡去!
写完后,她反复读着,找不出什么问题,内心更高兴了。她的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自夸道:“不错,不错。没想到今天还得了首好诗。”她期待将来退休以后,约上要好的同学,几家人一同到江南某个地方,租个房子,住上一段时间,尽情欣赏自己喜欢的景色。
(本文原载于:山东文艺出版社公众号)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