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虽然有着悠久的玻璃生产历史,但遗憾的是我国古代始终未能形成像陶瓷艺术一样强大的玻璃艺术文化和传统。直到 20 世纪末,这一遗憾才得以弥补。2000 年,北京、上海两所高校几乎同时建立了玻璃艺术工作室,这标志着“中国现代玻璃艺术”的诞生。而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学院玻璃艺术创作群体”随之形成。这些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年龄、不同学术背景的艺术家和教育者,以学院体系为纽带,以民族文化为精神内核,结合区域文化和西方美学思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学院玻璃艺术美学风格,进而构成了我国学院玻璃艺术的群体艺术特征,创造并推动了有别于西方的我国现代玻璃艺术本体语言。
《初凝 中国学院玻璃艺术创作群体研究》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张翀
《初凝 中国学院玻璃艺术创作群体研究》一书试图从学院玻璃艺术创作群体切入,以历史为依据,以群体研究为视角,以创作者和作品为对象,分析国内学院玻璃艺术的发展脉络、艺术语言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而探寻学院玻璃艺术群体构建的内部结构,从群体分析的角度,总结出中国学院玻璃艺术发展模型,并为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本书作者
张翀
1987年6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
设计学博士;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工艺美术系 副系主任。
2006~2018年 , 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均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教委社科项目1项。多件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如: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德国 JUTTA CUNY-FRANZ MEMORIAL AWARD 2019 等。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主要研究方向: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致力于在“跨学科”的基本概念下,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研究设计实践中的材料工艺与表达语言的逻辑关系。
序
悠悠历史 初凝当代——为现代玻璃艺术
玻璃在中国出现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并一直缓慢发展,即使近现代的玻璃工业生产,也只是以生产、生活资料的形式存在,现代玻璃艺术的概念始终是空白。在20世纪、21世纪交接之际,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玻璃艺术产生于中国的大学,开启了现代玻璃艺术创作和教育的序幕。转瞬间,20多年过去,虽然不能说现代玻璃艺术发展有燎原之势,但也在稳步前行。越来越多的院校建立了玻璃艺术专业,玻璃艺术家工作室和工作坊也不时出现在全国各地。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建构艺术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体系,不仅迫切也十分重要。需要从历史演进、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生态环境诸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建构现代科学的研究体系,保证玻璃艺术稳健的发展。张翀的《初凝—中国学院玻璃艺术创作群体研究》就是这一背景下的研究成果。作为青年教师,他是积极进取的,在教学、创作和研究中不辞辛苦,努力探索钻研,以年轻人的敏锐观察、分析、调查、总结,撰写出这一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著作,十分可喜可贺。
他的研究“试图从学院玻璃艺术创作群体切入,以历史为依据,以群体研究为视角,以创作者和作品为对象,分析中国国内学院玻璃艺术的发展脉络,以艺术语言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探寻学院玻璃艺术群体的内部结构。从群体分析的角度总结出中国学院玻璃术发展的模型,讨论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他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在中国现代玻璃艺术创作中形成了不同的群体,”并尝试分类为:注重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转换的学院玻璃艺术创作群体;主张“国际化”的美学语言与审美理念的学院玻璃艺术创作群体;以材料的“物质性”研究为导向的学院玻璃艺术创造群体。此外,他结合群体成员之间的师承传承,建立出各个群体成员之间的代际谱系。同时,结合各地、各群体所处地域文化和学院发展,尝试找到影响和推动中国学院玻璃艺术创造群体划分的内在动力。这些内容对建立中国现代玻璃艺术学术研究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为中国玻璃艺术发展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张翀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为夯实中国玻璃艺术理论研究基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起到了促进作用。我希望他在教学创作的过程中,不懈努力、勤于思考,不断进步!
是为序。
王建中
2021年11月1日于清华园
前言
玻璃作为一种最普遍的物质生活材料,几千年来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中国有着悠久的玻璃艺术历史,早在西周至战国时期就已经具备了制作玻璃的技术,但由于当时的生产技术有限,或是其他一系列复杂的文化、历史、社会、技术等原因,我国古代始终没能形成像陶瓷艺术一样强大的玻璃艺术文化和传统。对于有着悠久的“造物历史”和深厚的“工艺文化”的中国而言,玻璃在古代物质文化历史上的这种缺失难免令人叹惋。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这一在传统社会形成的“遗憾”最终伴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而得以弥补。
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玻璃材料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艺术界掀起了一场“工作室玻璃艺术运动”,这场运动将设计师和艺术家从工厂僵化的制作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得富有想象力的、个性化的玻璃艺术实践得以实现,极大地丰富了玻璃艺术的内涵。此后,玻璃不再仅仅是一种现代工业生产的常用材料,还作为一种能够由具有个性思维的艺术个体操作的材料,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影响了世界范围内无数设计师和艺术家。
也许是因为受到“工作室玻璃艺术运动”的影响,2000年北京、上海的两所高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几乎同时建立了玻璃艺术工作室并开始招生,这个看似巧合的事件,不仅开创了我国现代学院工艺美术教育的先河,也标志着中国加入到了“国际现代玻璃艺术”的队伍中。因此,如果把2000年看作“工作室玻璃艺术运动”在中国发展的元年,那么“学院”责无旁贷地成了这场“现代艺术运动”在中国“爆发”的主战场和策源地。
学院玻璃艺术在创立之初,借鉴西方的玻璃艺术工作室模式较快地建构了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完备的专业条件,虽然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玻璃艺术在中国的学院之中仅仅经过了20年的发展,但它却凭借特有的活力迅速遍及全国范围内的几十所院校,并吸引了一批热衷于玻璃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前瞻意识和学术理想的学者、艺术家、教育家,正是他们承担起了为我国现代玻璃艺术发展搭建平台、构建模式、培养人才的多重任务,为中国现代玻璃艺术的开创和发展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在这短短的20年中,我国“学院玻璃艺术创作群体”随之形成。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学术背景的艺术家和教育者,以学院体系为纽带,以民族文化为精神内核,结合区域文化和西方美学思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学院玻璃艺术美学风格,进而构成了我国学院玻璃艺术的群体艺术特征,创造并推动了有别于西方的中国现代玻璃艺术本土化发展模式。
截至2020年末,中国现代玻璃艺术已经走过了她的第一个20年。虽然相比于我国其他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而言,中国现代玻璃艺术还很年轻,但相较于创立初期的摸索式发展而言,今天我国的现代玻璃艺术已经基本完成了学术平台的搭建和群体梯队的建设,并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动,逐渐跨出学院的大门,进入公共艺术领域,开始拥抱新时代的创新设计,涉足文化创意产业。“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天的玻璃艺术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回望这20年的历程,毫无疑问,学院玻璃艺术创作群体的不懈努力为我国现代玻璃艺术的发展注入了的强大“基因”,也是凭借着“学院”这片土壤,中国现代玻璃艺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发展模式。也正是在这样一群具有创新意识和文化传承责任的艺术家和教育者的持续推动下,我国的现代玻璃艺术已经开始了“拓维度”发展的新征程。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希望作为一名“亲历者”,能够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记录下这20年间中国现代玻璃艺术发展的一个片段,也是对于中国现代玻璃艺术发展的一次阶段性总结。
同时,作为一名研究者,笔者也尝试以一双“旁观者”的眼睛,审视这一新兴的艺术群体,对于玻璃艺术在中国学院的群体发展模式和群体艺术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梳理学院玻璃艺术群体产生的背景和过程;根据实地调研及对于群体成员的采访,并结合大量作品实物、文献等资料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划分出我国现阶段较为完整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学院玻璃艺术创作群体;结合各群体所处地域文化和学院发展目标的差异,尝试寻找我国学院玻璃艺术创作群体划分的内在动力——群体差异和群体凝聚力;利用模型为我国学院玻璃创作群体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预期展望。
笔者希望本书对于学院玻璃艺术创作群体发展特征的研究和梳理,能够丰富我国玻璃艺术理论的研究。此外,作为工艺美术的一个门类,也是一个全新的学科,玻璃艺术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特点能够为我们在现代文化语境中解读工艺美术、梳理工艺美术、创新工艺美术多提供一种思路,开辟一条路径,增添一个角度,引起一些思考,这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当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理论。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分析也许会存在偏差,若有挂一漏万之处,望读者专家批评指正。
华彩初凝,20岁对于一个人来说正值青春,同样,中国现代玻璃艺术也还很年轻,中国学院玻璃艺术创作群体还将继续壮大。未来也会像炙热流淌的玻璃一样变幻莫测,同时充满挑战。
期待下一个20年。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