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出版人保冬妮和画家刘江萍的新作图画书《花篮的月饼》,讲述了中秋节发生的奇幻唯美的故事,有美食,有美景,有美的动物,更有美的真情。这是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简称“新疆青少社”)“保冬妮中国节日绘本”系列的第七本,也是该系列的收官之作。介绍民俗、节日和节气的图画书是当下走红的出版选题。近日,百道网专访了本书的作者保冬妮,请她来谈谈用绘本讲好中国故事,讲活传统文化的关键理念。
《花篮的月饼》讲述了一个现代都市里的温暖童话:中秋节前夜,女孩花篮在自家的糕点铺里帮着妈妈做月饼,铺子里来了一个穿橘红帽衫的女孩,拿走了一篮月饼,她没有钱,只留下了一枚小小的贝壳作为报酬。花篮母女俩很同情她。中秋之夜,女孩来还篮子,花篮送了她一盒新做的冰皮月饼,女孩拉着花篮走进百花深处,原来她是狐狸变的,花篮因此结识了十五只可爱的小狐狸,但中秋节的第二天,它们就消失了。花篮能不能和她的狐狸朋友们再次相见呢?
《保冬妮中国节日绘本·中秋节——花篮的月饼》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作者:保冬妮 著 刘江萍 绘
出版时间:2023年06月
保冬妮小时候很爱一首童谣:“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篮。”几十年过去,这依旧是孩子间流行的游戏,大家边唱歌,边手拉手,把脚抬起来,搭在一起,摆出花篮的形状,还衍生出了好几种玩法。保冬妮构思着中秋主题的图画书,突然想起了这首童谣,觉得口口相传的老童谣和传统节日有着很高的粘合度,她便设计小狐狸中秋夜出场时来个大合唱,歌声里充满着纯真的期待,对节日的,对友谊的,还有对生活的,对美的……月色如水的佳节,遇上古老不变的暖心情怀,淳朴温馨的绘本有了灵魂。她甚至给小主人公起名为“花篮”,名字透射出一种稚拙之美,更有童年之美、人性之美。
在保冬妮看来,用图画书阐释民俗、节日和节气主题,重点不在于解读名词,而在于真正理解这些名词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她设定情节时,更着重于让文化浸润日常生活,让悠久的风俗和传统,焕发出中国式的浪漫,与当下的孩子发生密切而愉悦的连接。“如果不能让今天的读者成为这些传统文化内容的承继者,是不能讲活传统文化的。”她和新疆青少社以及知名插画家合作,出版了七本“保冬妮中国节日绘本”:红红火火的新春,大街小巷弥漫着《年味儿》;上元佳节,北海公园的《元宵灯》照亮了“北漂”一家人的路;几十年花朝节如一日,外婆带着乡亲们种树,把村子妆点成了《花娘谷》;清明芳草萋萋,山上的孩子有口福,尝到了《奶奶的青团》;龙舟激起千层浪,小妞妞动手体验了一把《端午粽米香》;双九秋色好,丹枫、银杏交相辉映,小女孩和养老院的老人酿出了《菊花蜜》一般的友情……“保冬妮中国节日绘本”系列的每本书后,都会附有一页“名家导读”和一页“节日知识”,例如《花篮的月饼》引经据典,介绍中秋节的由来,以及拜月、赏月、团圆、吃月饼的习俗。保冬妮还特地为每本图画书设计了阅读课件,通过图文精读、拓展活动等内容板块来帮助教师和家长们读懂作品,讲好作品,为读者带来多元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也受到了教师和家长们的欢迎。
保冬妮主张在图画书里,尽可能为小读者的阅读拓展活动留下空间,让他们迈开腿,动起手,学会创造美好生活。当下有不少爆款绘本因为提供了实践的指导,让孩子收获了参与感和归属感,不再“眼高手低”,对绘本爱不释手,一遍遍翻得封皮都掉下来。比如《妈妈,买绿豆》的“古早味”画风,并不符合当下绘本界的审美,但书中细致描绘了发绿豆芽和煮绿豆汤的过程,孩子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身体力行,成为了最大的营销爆点。
《花篮的月饼》里的主人公花篮家里开糕点铺,中秋档期推出了时令月饼,月饼年年吃,味道各不同。在书的图画部分开始创作之前,保冬妮就和插画家刘江萍商定了月饼的款式,作家和画家秒变糕点大师,走起了定制路线。书里的月饼没有老式的繁复花纹,反而有点像家庭制作的,式样活泼,但是更精美,品类也非常丰富。在图书的前后环衬还给了各式月饼一个特写,其中有广式月饼,饼皮上的图案有龟背纹、回纹,还有向日葵的样式。有的月饼盖着“中秋”艺术字样的红戳,看着朴素,说不定内有乾坤——可能是老北京的“自来白”月饼,也可能是苏式月饼,层层酥皮轻薄如宣纸,油润似凝脂。小读者可以对月饼口感有更深的认识,了解不同地区的饮食特点,从舌尖到心灵都经历一次旅行,体验节日的仪式感和幸福感。
书中最诱人的当数冰皮月饼:绿色的印着两片嫩叶,像绿茶馅儿的;紫色的印着清新的小雏菊,似乎是香芋的;粉色的是爱心图案,里面大概是酸甜的莓果。这些美轮美奂又美味的月饼背后,是保冬妮的良苦用心。她通过大量观察,意识到爸爸妈妈若想带孩子学做月饼,冰皮月饼是最好上手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构思特别有意义。今年中秋,《花篮的月饼》已面市,很多绘本馆和家庭拿着这本图画书读故事、做月饼,大家晒出的冰皮月饼,做得和花篮家糕点铺里的一样颜值高、味道美。很多老师和家长反映,亲子小作坊的互动提高了孩子们对自己做美食的信心和兴趣,对传统节日美食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喜爱。“我觉得这才是阅读延伸的力量,阅读不应仅限于读文字、看图画,这是阅读的表面的过程。阅读的意义还应体现在帮助孩子们在阅读后获得能力,包括理解爱的能力,创设生活的能力,感受美、懂得美、创造美的能力等,如果只是停留在读文字、看图画,那就把阅读看浅了。”
《花篮的月饼》描绘了女孩花篮和小狐狸因为月饼结下的友情。保冬妮选择写狐狸,因为它是真实生活中与人最近的野生动物,会在有人居住的地方寻找老鼠和其他食物。无论是牧区还是北方的城镇,狐狸出现的概率都挺高,一跃成为短视频里的明星萌宠,很多主播拍摄过在野外投喂狐狸的视频。据保冬妮回忆,当年中央美术学院搬迁后,原来的校区一下子变得安静而空旷,狐狸甚至大摇大摆地搬了进来。这个情节让她很受启发。绘本的开头,也有一所小学搬走,操场上长满了树木和野花,成了狐狸的家。狐狸小巧敏捷,声音娇嫩,就像个机灵的小孩,令她觉得在校园里出没的狐狸会和孩子很合拍,设置情节时也参考了狐狸的生活习性。
花篮给小狐狸送月饼的情节是递进的,让部分剧情循环重复是低幼文学的一种表现手法,但是,仅仅平行的反复会流于乏味。保冬妮创造出三次递进,每次的场景、方式、花篮的心情乃至送的月饼都有所不同。第一次近乎捐赠:中秋节前,小狐狸来糕饼铺里拿了一篮月饼,花篮没收钱;第二次是互赠:中秋节当晚,小狐狸来还篮子,在里面装了干蘑菇作为回礼,花篮母女又送给小狐狸冰皮月饼,小狐狸很感动,带花篮去百花深处见了自己的小伙伴们;第三次是留赠:中秋节后一天,花篮特地又送了一袋月饼过去,但这次她没有见到狐狸,只好在花丛中留下了月饼和“寻隐者不遇”的遗憾。每一次递进,是人与自然的慢慢接近,也是人对自然的更多包容与理解。最后一次,花篮没有见到狐狸,是合乎情理的:从动物习性的角度来说,白天狐狸不活跃,它们更喜欢傍晚;从故事设计角度来说,狐狸该是退场的时候了。“现实生活中,城市很难包容狐狸的存在,也不会任由一个荒废的学校长时间占地,这里一定会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尽管或许并不应该总是日新月异。”后来,百花丛果然被铲平,狐狸也随之消失了。
图画书里的小狐狸变成了女孩,溜进糕饼铺拿月饼,封面图(同时也是书里一整页的插图)是小狐狸从女孩的形象逐渐恢复为原形的“三连拍”。会变化的狐狸让人联想起一些中国传统志怪小说,像《封神演义》《聊斋志异》,近年来以狐狸、狐妖和九尾狐为主角的IP孵化也特别多。保冬妮并不打算蹭热点,在她心中,花篮遇到的小狐狸不是妖,而是大自然里的精灵,她希望孩子们看完这本书后,会对大自然生发出更多的敬畏和包容。
此外,书中的很多细节带有寓意和暗示。小狐狸第一次来糕点铺,想买一篮子月饼,它没有钱,给的是一枚凿着窟窿眼儿的小贝壳,花篮母女不知道这是狐狸,以为是个贫困的女孩,充满了同情。这枚贝壳让人联想起用海贝充当的原始货币——贝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流通的货币,取代了以物换物。商业不断向前发展,贝币之后又出现了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但信任始终是交易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保冬妮意图以小见大,用这枚小贝壳,找回纯朴与久远的信任。
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花篮与小狐狸之间的友谊来表现的,所传递的包容、信任、理解与温情是与中秋月色同辉的。今天的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纷争、掠夺和占位无处不在。无论人类多么需要各种资源,保持和谐与稳定始终是地球生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准则。
眼球经济时代,一些自媒体为了博取关注,在家长中制造焦虑:“新型骗局来了,专挑孩子下手”“拐卖一个孩子,我只用了60秒”,导致一些孩子过度提防,对外界充满戒备。适当的警惕是必要的,同时保冬妮也希望小读者在读过这本图画书后,也能像花篮那样,向周围的世界传递更多的包容、信任、理解和友善。就像花篮家的糕点铺,开在胡同口,做的是细水长流的街坊生意,做什么点心固然重要,但是给谁做、通过点心传递什么样的心意,其实是更高的追求,以人为本。
保冬妮每次创作图画书,会亲自策划选题,挑选画家、执行编辑来共同完成。通常她会在创作开始就设定一本书的时间轴:故事发生在哪里,发生在什么时代,人物的喜好、品味和精神面貌是怎样的,还有风格和想达到的效果等等,然后再把这些重要的元素传达给画家。她的图画书绘者都是合作了十几年的老朋友,她和《花篮的月饼》的插画家刘江萍之前合作过《游园》《日出》《故乡》《本草》等国潮图画书。在保冬妮心目中,和刘江萍的每次合作都是一次神奇的灵感之舞,两人的艺术感觉总会重合,创作理念和气场也高度一致。
《花篮的月饼》的故事发生在大都市里,创作定位包括了时尚风潮和温情旋律,保冬妮和刘江萍多次磋商书中服装、道具、场景的细节,让绘本呈现出了都市大片的格局和镜头感。创作过程中,保冬妮好比是身经百战的编剧和导演,刘江萍则兼任服装师、道具师、摄影师、调色师和灯光师。
书中的服装点出了人物的身份,以及背后的文化意蕴:小狐狸变成的女孩,穿着橘红色帽衫,形似小红帽,有童话色彩;胡同口的糕点铺销售古朴美点,主人衣着的纹饰较为传统,花篮的服饰并不是小朋友常见的卡通图案,有点民族风,宽大的衣摆和裤腿无拘无束;买点心的城市新人类穿着西装、套裙,身上则带有时尚新潮气质……这些元素的杂糅正好应和了今天大都市里人们兼具传统与时尚的日常生活状态。
小狐狸们曾经栖身的百花丛,盛开着蓝色的绣球花。故事的最后,又一年的中秋节,消失已久的小狐狸们再次出现,送给花篮一朵蓝色绣球花作为礼物。绣球花是很多城市女孩喜欢的花,也是保冬妮非常喜欢的花,更是特别容易画得出彩的花,蓝色绣球花的花语包括感激、歉意,与故事情节匹配。小狐狸感激花篮母女赠送月饼,也歉意地表达了给花篮带来的烦扰。白天的蓝色绣球花,也是月光之美的一种象征,与中秋的月色形成一种呼应和暗合。
中秋佳节的百花丛,云破月来花弄影,画家刘江萍以唯美又不乏冲击力的方式呈现了光影,打造了扑朔迷离的童话气质。保冬妮始终坚持要做优秀的图画书,作家与画家一起营造故事氛围。故事本子是基础,叙事的角度要提供给画家可以施展的空间。故事的电影感,会激发画家的创作冲动,令画家有意识地把故事演绎成一段纸上的电影:小狐狸第一次走进糕点铺,余晖斜照,顾客和桌子的影子成了“大长腿”,小狐狸在其间灵活地穿梭;中秋夜,圆月大而明亮,小狐狸和花篮手牵手奔跑,在花间投下了影子;到了尾声,又一个中秋夜,花篮在胡同里遇到了许久不见的狐狸们,它们变化成的女孩没有在图画中露面,只是在老旧的墙壁上留下了一排柔若无骨的影子。
不同的页面,有不同的视觉表达。看,怎么看,谁来看,看什么,始终是图画书画面表达的重要立足点。书中的画面采用了多重视角,有俯视、平视、仰视,有全景,也有特写。捧着书,常常会感觉自己在“窥探”花篮家温馨的生活:有时,仿佛化身为屋顶的猫咪,看着花篮母女在窗边促膝谈心;有时,好像是花篮刚刚到家的爸爸,隔着窗户,看着心爱的妻女准备过节。还有两页,小狐狸被月饼的香气吸引了过去,偷看花篮在糕点铺里装月饼。好似一部大片中,运镜变化无穷,不变的是童真和温情。
《花篮的月饼》为“保冬妮中国节日绘本”系列圆满地画上了句号。保冬妮新的力作已在绘制过程中,还是与自然相关主题的儿童读物,有长篇小说、自然笔记、图画书等,都是她非常喜欢、期待的作品。“让书的内容融入生活,让每个家庭和孩子都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这样的阅读和生活才能把一个人变得更有趣。”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